
来源:传媒融中对(公众号) | 2018-07-13 12:45
编者按:根据中宣部大调研的要求,中国报业协会迅速行动,组织开展了大调研活动。相关调研文章,中宣部蒋建国副部长作出了重要批示,中国报业协会张建星理事长就贯彻落实该批示精神作出了部署、提出了要求。
按照大调研的日程安排,第五站走进长春日报社。长春是著名的中国老工业基地,是新中国最早的汽车工业基地和电影制作基地,有“北国春城”的美誉。然而,在这个“北国春城”,长春日报社因多年的历史遗留问题,陷入了负债高达5亿多元,入不敷出的困境,面临的是寒风凛冽的“严冬”。
2016年,长春日报社领导班子带着改革到底的决心,探出一条“变中求生”的发展之路,打响了四场攻坚战,使得经营能力不断提升、债务包袱不断减轻、员工精神不断振奋,使困难重重的报社,重新迎来了“阳光灿烂的日子”。
全国报业大调研⑤:党报“脱困”的长春突围
中国报业协会调研组
一、困境:兴衰嬗变与生存挑战
《长春日报》创刊于1945年。长春日报社是中共长春市委直属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自筹自支。主要职责是负责编辑出版《长春日报》。目前的主要产品是四报三网两微一端,即《长春日报》《长春晚报》《影视图书周报》《长春商报》四张报纸,维护和运行“长春新闻网”“长报网”“长春日报社官网”三个网站, “掌上长春”、“长春政事儿”两个微信公众号,“看长春”手机客户端。因历史原因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负债沉重,不堪重负。2001年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成立了长春日报报业集团,开始了企业化经营之路。此后,新公司不断成立,经营规模盲目扩大,但除了广告和发行外,几乎没有赚到钱的项目,亏损越来越大。为了扶持报业集团只得“抱薪救火”,从1999年起到2014年,连续“欠税”运行,累积欠税7000多万元,因欠税而产生的滞纳金日日递增,已超过欠税的“本金”。事业编在职和退休职工养老保险均没有缴纳。至2016年7月,各项历史往来陈欠、银行贷款、税费、工程款等账内负债已达3亿余元,加上因欠税而产生的滞纳金、800多名职工应缴而没有缴纳的社会养老保险费用等没有计入资产负债的实际“应付款”即账外负债,负债总额已近5亿元。
2、人员膨胀,负担沉重。至2016年7月,虽然几经裁减冗员,队伍仍然庞大,在册职工达到1183人。其中,“退养”103人,占事业编人员的20%。退休314人,由于没有纳入社会养老保险,退休人员仍由报社负责工资。这两部分不上班但由报社负担工资的达到407人,占职工总数34.4%,平均1.9个在岗人员需供养1名不在岗人员。同时,工勤人员和低学历人员比例偏高,事业发展所需的人才紧缺。专业技术人员仅有223人,占在岗人员26%。造成人员总量多,但编辑、记者等一线岗位人才又缺的局面,创新能力不强。
3、收入锐减,入不敷出。报社虽然明确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但经费仍属自筹自支。受经济形势和新媒体影响,传统广告收入急剧下滑,由最高每年广告收入7000多万元锐减至不到2000万元。发行虽然维持在平均水平,但由于生产成本和发行成本提高,每发行一份报纸都要亏钱,发行价格低于成本。跨界经营仅限于低端的商品销售,多数处于“赔本赚吆喝”状态。报社入不敷出,生存难以为继。职工工资无法保障,精神状态和积极性受到影响,负面情绪较大。
4、体制混淆,四面不靠。地方党报社或报业集团到底是什么性质的单位,缺少准确定位。以长春日报为例,就有“党政事企”不同的认定:一是编制部门将报社视为党委直属事业单位,序列划分上按党群序列对待;二是人事、审计、软环境等部门在人事管理、作风建设、财务审计、绩效考核上将报社按市直机关对待;三是在工资核定、人员招录聘用及争议处理等方面按事业单位对待;四是税务、社保、住房公积金等征费部门在税收征管和征费管理上将报社按企业对待。如此一来,报社看似“四处靠”,实则“四处不靠”,哪一方面的优惠政策都很难享受到。
二、求变:绕过“绊脚石”求发展
报社存在的种种问题,成为改革创新的“绊脚石”,“往后走”回不去,“往前走”行不通,“原地等”同样没有生路。在此情况下要将改革进行到底,必须搁置负重,绕开“绊脚石”。长春日报社从四个方面探索出一条“求变”之路:
1.向死求生,把“家丑”亮出来。“家丑”能不能亮?一方面的意见是“亮家丑”有很大的风险:历任“家长”会不认同、有意见;增加员工压力,怕他们“破罐子破摔”;另一方面的意见是:如果不“亮家丑”,虽然可以保留罩在外面的光环,但永远无法卸掉身上的重负,更无法轻装前进。经过反复讨论,长春日报社决定亮出“家丑”,向上级组织特别是党委如实汇报,向全体职工如实“摊牌”,向社会层面承认“入困”。2016年8月,长春日报社新领导班子成立,第一件事就是深入调研,摸清“家底”,将资产负债情况和困难问题向全体职工公开,使广大职工真实地认识社情,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感。
2.减负前行,把旧账“挂起来”。“家丑”亮出后,出现了意料之中的“不适症”,一度使职工感到绝望和无奈。为解决这一问题,报社领导层经过审慎研究,对历史债务进行区分,除工程欠款、法院判决、银行贷款之外,其余都进行“挂账处理”,即积极协调有关方面,对历史陈欠及滞纳金等,暂时搁置,等待时机。对影响当前工作的刚性负债,如银行贷款、法院判决、工程款等,分轻重缓急,制定还款计划,量力而行,积极偿还,为其他工作腾出精力。
3.四着并举,把路径“明起来”。导向“人才兴社”“强报立社”“改革活社”“创新强社”四大方略,明晰战术路径:一是人才为根。把人才培养和人才配置摆在优先位置,注重精神文化生活的重塑,着力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把员工思想引导到事业发展上来;二是办报为本。将优质资源向采编倾斜。对内部人才资源进行整合,凡有一定培养潜力适合做采编工作的人员,都充实到采编岗位,解决“缺记者缺编辑缺稿件”的问题,着力提高报纸的质量;三是改革为魂,调整内部机构设置和机制,收缩经营战线,砍掉商业零售类,依托主业加强经营管理,拓展“对公”经营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四是创新为翼。鼓励员工创新、创收、创业。设立社长总编辑特别奖和创收奖励办法,实施计时与计件相结合的工资制度,对创新性优秀稿件和创新、创收成果给予“计件”奖励。
4.严明纪律,把管理“严起来”。一方面,宣布“不减员”“不裁员”“不下岗”,承诺人人有岗位,人人有事做,解除顾虑,给员工吃下“定心丸”。另一方面,研究制定了贯彻落实《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的具体规定。以国家关于事业单位管理的规定为依据,从严治理,狠抓纪律作风,明确了“人人都要守规矩”“人人都要去干事儿”,改变员工的精神风貌和工作状态,向“严管理”要效益。
三、突围:找准关键点打好攻坚战
困境的形成非一日之事,走出困境更非一时之功。解困中,长春日报社打响了四场攻坚战:
1.打好“去集团化”攻坚战。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报业集团”在很多地市党报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对于长春日报社而言,由于体制机制的不顺,集团的正面作用未能充分体现。非常时期采取非常之策,长春日报社为此推进了“去集团化”工作:一方面,回归报社体制,由报社统领一切;另一方面,收缩经营阵线,将集团下无赢利能力的项目能砍则砍、能削则削,按照围绕报业做经营的思路来做经营工作。
2.打好媒体融合攻坚战。媒体融合,势在必行。为此,长春日报社下决心投入资金,将全媒体平台改造升级为“中央厨房”,将长春新闻网、“长春政事儿”“掌上长春”“看长春”等新媒体机构整合到一个大的全媒体平台,搭建起报网端联通的内部机制,借以整合采编资源,既“好看”又“好用”。2017年7月,长春日报社“中央厨房”投入使用,成为吉林省首个投入使用的“中央厨房”,省、市领导多次来参观调研并予以肯定,使员工有了“眼前一亮”的感觉,增强了走出困境的信心。
3.打好人才建设攻坚战。为优化和谐进取积极的人才环境,报社适时推出人才建设“鸿雁工程”。以现有员工队伍为基础,突出年龄、学历、业绩因素,选拔出“领军人才”“骨干人才”“优秀后备人才”三个层次的人才梯队计200人左右,分别被称为“领头雁”“先锋雁”“护卫雁”。以这些“鸿雁人才”为核心,实行一帮一、一带多,团队作战和小组作战,因需施训、因事组合,形成创先争优的工作氛围。
4.打好机制调整攻坚战。报社根据工作需要,对机构进行重新整合,通过聘任制,实行“一类机构”和“二类机构”并行。加强扁平化管理,打破部室界限,实行“委员会”和“中心”制,设立五个委员会、十个中心,统领全部工作。各内设机构由相互独立转为相互协同,增强合力,提高效率。
四、共享:让员工收获稳稳的幸福
激活党报人的精气神,首先需要解决党报人的核心“关切”。因而,长春日报社注重给员工实实在在的利益,把个人利益与报社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努力实现“报社为我”“我为报社”。
1.工资“涨起来”。工资改革调整之前,长春日报社职工月人均收入3500元左右。为调动职工积极性,报社领导层下决心调整职工工资,压缩行政和经营开支,将增加的收入全部用于解决职工工资待遇。分别于2016年12月、2017年7月和2018年3月,依据工资政策调整事业编人员工资,事业编人均收入提高到6586元,拉平了与其他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差距。对聘用人员分两次普遍上调工资标准。通过工资调整,全社人均收入增长到2018年3月的5490元,增长了56%。
2.职称“聘起来”。地方党报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人员比较集中,由于受指标限制和管理原因,很多评上专业技术职务和考取工人技术等级证书的人员,都没有被聘用到相应岗位上,通俗说法叫“职称不兑现”。虽然这些问题的形成是制度设计原因,但对员工来说“不是他们的错”。激活精气神,必须把职称和专业技术等级聘任提上日程。2018年初,长春日报社对内部职称资源进行整合梳理,精心设计,克服层层困难,一次性为64名专业技术人员晋级晋档,让专业技术人员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3.福利“升起来”。由于工资水平低,与工资挂钩的员工医保、社保、住房公积金等也都处于较低水平,与其他事业单位比有落差。聘用人员和“公司编”人员虽然纳入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体系,但由于经费不足,只能维持最低限度。报社从2017年起提高医保和住房公积金标准,一次性提高聘用人员缴费基数,实现医疗保障方面聘用人员与事业编人员同等待遇,使300多名聘用人员都用上了“医保卡”。
4.文化“活起来”。为加强文化建设,报社将工作场所内的营销活动牵移出去,回归“文化单位”的本来面貌。并在工作场所内进行“文化妆扮”,突出政治导向和文化品位,设立“文化墙”“文化走廊”和“报史展”等,使员工一进到报社就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气息。同时,积极开展文化活动和竞赛活动,组织“好员工讲好故事”,评选“优秀员工”,设立“优秀人才展示板”等,让员工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增进了解,形成共鸣。
五、思考:改革仍需四个层面的综合发力
实践表明,长春日报社的成功“脱困”,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报党办、党管、为党、为民所取得的成果。长春日报社深知,踏上新征程,全面深化改革之路上不会一路平坦,面临的挑战仍然存在,今后还需借助机构改革的机遇,进一步深化地方党报改革。
1.从国家层面对地方党报改革进行方向引领:突出党报姓党、党报党管、党报党办。在改革方面,向来是地方看中央,市(县)看省上。只有从国家层面对地方党报改革的关键因素予以明确,特别地方党报社的性质、地位、体制、经费形式、隶属关系,才能明晰地方党报的改革方向和发展走向,各地才能有所遵循、依据和抓手。从目前看,全国地方党报社治理体系各不相同,有些地方实行完全的财政拨款,有些地方实行差额拨款,有些地方实行定额补助,有些地方实行自筹自支。这种局面不利于地方党报发展,应从更高层面予以规范和引导。
2.从省级层面将党报改革纳入机构改革范围:突出党委统筹、党抓党报、财政保障。根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安排与部署,省以下的机构改革均由省里统筹,由省里确定和批准方案。地方党报社怎么改革,关键在省里的机构改革方案,省级党报怎么改,地(市)党报必然参照执行。因而,省级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工作,首先应把党报社的改革纳入其中,明确党报改革归党统筹、党报归党委序列。其次,应跳出事业单位改革的“框子”思考地方党报改革,突出党报特色。长期以来,地方党报社是纳入到事业单位管理体系的。然而,按照事业单位管理和改革的几种设定,地方党报社都不在其中。因而,地方党报的改革,必须跳出事业单位改革的“框子”,突出党报特色。
3.从地(市)层面制定地方党报改革具体方案:突出机构调整、体制调整、分类管理。具体方案应将地方党报纳入到财政保障体系,将“集团”与“报社”剥离,“经营”与“采编”剥离,由“准企业”回归“真事业”,实行分类管理。其中,采编和行政工作完全实行财政拨款;印刷、发行、经营工作实行公司制;调动两个积极性,不能简单地把“包袱”甩给财政。
4.从保障层面制定地方党报改革的支持政策:突出问题导向、遗留化解、轻装减负。针对一些地方党报的历史遗留债务问题,在化解中必须承认和尊重历史。对于“历史真实债务”,只靠“挂起来”,是不能最终解决的。因而,应从国家和省的层面,制定相关政策,对地方党报改革中遇到的债务、社保、人员等问题,给予特殊政策予以化解,使地方党报社轻装前进。
长春日报社的“脱困”实践,得出两条经验:一方面,必须有“向死求生”“壮士断腕”的勇气,必须设法激活党报人的精气神,使党报人敢作为愿作为能作为,进而发挥地方党报的党媒功能;另一方面,还必须形成支持地方党报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从上至下形成改革合力只有这样,地方党报才能克服困难,走出困境。(执笔:孙成军 周劲)
原标题:全国报业大调研⑤:党报“脱困”的长春突围
本文章隶属于专题:中国报业大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