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传媒融中对(公众号) | 2018-08-04 15:21
编者按:根据中宣部大调研的要求,中国报业协会迅速行动,组织开展了全国报业大调研活动。相关调研文章,中宣部蒋建国副部长作出了重要批示,中国报业协会张建星理事长就贯彻落实批示精神作出了部署、提出了要求。
按照大调研的日程安排,第十站走进昆明报业传媒集团(以下简称“昆报传媒”)。昆明地处彩云之南,享有“春城”之美誉,正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
近年来,昆报传媒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在媒体融合发展、转型发展的新征程中,也同样面临着全国大多报业存在的转型之痛,重点表现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亟待“相融”、复合型人才稀缺、体制机制亟待完善等三大痛点。对这三大痛点,昆报传媒集思广益、因地制宜开出了相应的“处方”,这些“处方”有些可以依托自身的资源予以破解,有些则需要从更高层面上进行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
全国报业大调研⑩:破解报业转型痛点的昆明“处方”
中国报业协会调研组
媒体融合发展中存在的痛点及改进“处方”
1.症状:
症状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亟待“相融”
症状二:新媒体原创优质内容还不够多
症状三:新媒体的部分功能用户体验感欠佳
2.处方:
处方一:外病内治
“外病内治”是中医法则之一。在融合发展中,首先要先治“心病”,从“三导入三强化”等方面协同发力:
“三导入”,即:导入互联网思维: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手段,改造传统媒体;导入融合思维:摒弃分离式思维,搞各兵种协同作战;导入一体化思维:形成一体化的组织结构、一体化的采编流程、一体化的传播体系、一体化的管理体制。
“三强化”,即:强化用户意识:用户即阵地,要把占有用户、发展用户、凝聚用户、服务用户贯穿媒体融合发展全过程;强化产品意识,以产品为抓手,围绕产品构建团队,再造流程,创新机制,提供适应不同受众阅读特色和阅读习惯的新闻产品,努力满足不同受众需求;强化机制意识: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最大化激励员工经营的积极性,实现经营、管理等方面符合先进的市场机制体制。
处方二:内容为王
对于媒体来说,内容才是最后的王者。这里所说的内容是包含新闻的、与传播相关的信息。移动互联网时代,对好内容的认定,不再依赖业界的评审,更多的是来自用户的选择。
——发挥好内容生产优势。正视传统媒体面临的挑战,抓住融合发展的机遇,发挥好传统媒体采编优势和信息资源优势,把传统媒体原创的内容、权威的信息、言论评论、深度解读向新兴媒体延伸。多生产适应新兴媒体传播特点的精准短小、鲜活快捷、吸引力强的信息,传统媒体就可以在融合发展中主导舆论,发挥主流媒体的主渠道作用。
——改进话语表达方式。适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互动化的趋势,遵循新兴媒体微传播、快传播的特点和规律,建立数字信息集成处理中心和话语体系转换中心,进行网络表达创新,综合运用图文、音视频、H5等多种形式,满足用户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增强新闻信息的吸引力感染力。
——改进传播方式。利用新媒体空间大、传播广的优势,推动在形式上、内容上深度融合。重大消息先上网再见报,先简报再详报,形成即时采编、即时发稿的传播机制。同时,纸媒引入二维码辅助(如视频、长文件、直播、报名通道等),实现多媒体立体传播,扩展纸媒空间;新媒体上开设读报栏目,延伸报纸的覆盖领域。
处方三:精准分发
新媒体结合自身特点与传播规律,推出符合人们阅读习惯的新闻产品,而不是简单地只是给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增加新的平台和渠道,也不是浅层次地运用新技术新手段让新闻报道多样化,更不是“传统媒体+网站+多媒体”的平面组合。只有不断生产出符合新媒体和受众特点的新闻作品,新媒体才能得到持续的发展,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才能更上一个台阶。
能否提高新闻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关键取决于能为受众提供什么样的产品。昆报传媒把生产适应不同受众阅读特点和阅读习惯的新闻产品作为融合的着力点,在产品开发上不搞“人有我有”的同质化竞争,而是集中力量打造具有独特优势的拳头产品。同时,立足云南特色和自身实际,开发更多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形成新型产品集群,不断提升影响力。坚持工程化、项目化、具体化思路,加大技术投入力度,不断优化升级新媒体相关栏目,适应分众化需求,提升用户体验感。
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痛点及改进“处方”
1.症状:
症状一:全媒化、专家型、复合型人才稀缺
症状二:队伍年龄结构不够合理,存在青黄不接现象
症状三:传统媒体编辑记者技能单一,难以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需要
2.处方:
处方一:顶层设计
昆报传媒从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上发力,出台集团层面的培养全媒化、专家型、复合型人才的“四名工程”(名记者、名编辑、名策划、名经营能手)实施方案,指导旗下各媒体、单位做好领军人才的培养。同时,根据媒体发展的需要,改变传统的人才管理模式,用更灵活的政策,吸引激励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到媒体融合发展事业中来。
处方二:内培外引
提高业务标准和要求,加大培训力度,对现有采编队伍进行有针对性的、“一专多能”的技能培养。今年6月,昆报传媒与云南大学新闻学院联合举办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训班,进行了6个专题的学习培训,内容涵盖习近平新闻思想、媒体融合转型、新媒体传播及应用、国际传播等方面。
同时,采取各部门间相互授课的方法,提升全员业务水平,培养复合型新闻人才,让员工可以灵活运用多媒体工具和技术进行采集、编辑、制作等一系列工作,能够同时承担图文、音视频等报道任务。如:昆明日报为掌上春城讲策划、讲采访、讲编辑课;新媒体记者为纸媒采编人员讲新媒体课,对视频直播进行统一培训等。
此外,集团还注重学习发达地区媒体先进经验,通过考察学习,取长补短,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处方三:沙盘推演
人才的成长,要理论结合实际,在沙盘推演中不断操练。一方面,昆报传媒把以练促学作为一种常规手段操作,不论稿件能不能发出来,都要求记者采访同时录音、拍照、拍视频;鼓励编辑记者学设计、学音视频剪辑……通过实战,采编人员综合水平大幅提高。另一方面,鼓励员工立足岗位成为会使“十八般兵器”的复合型人才,不论哪个岗位,既能熟悉传统媒体的运作流程,又能掌握新媒体的运作规律、报道手法、受众的特征、传播的特点。
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痛点及改进“处方”
1.症状:
症状一:需尽快打通“移动优先”中梗阻
症状二:亟待完善考核机制以适应媒体融合发展需要
2.处方:
处方一:流程再造
目前,昆报传媒的媒体融合正处于探索前进的阶段,集团实施“移动优先”战略,为此,对生产流程进行再造。通过集团技术研究和开发团队,自主构建从线索采集到采访、编辑、发稿、稿分核算为一体的中央厨房新闻生产系统。
这个系统对原有传统纸媒生产流程进行变革和创新,支持在一套完整的体系内为昆明日报新媒体“掌上春城”、都市时报新媒体“一点关注”客户端,微博、微信等多种形式的载体提供统一的编辑生产流程管理、多媒体新闻内容加工、多渠道新闻发布管理,快速开展不同类型的新闻处理,为媒体实现新闻滚动发布、拓展新媒体应用,提供高效的工作模式,并且将现在独立运作且串行操作的工作流程进行管理上和流程上的并行处理,从而实现“一次策划、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全天滚动”的格局。
结合昆报传媒的实际,今年,昆报传媒技术人员自主研发了新闻线索采集与版权追踪系统,该系统是昆报传媒全媒体指挥中心(中央厨房)二期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全平台应用产品,标志着昆报传媒业在新闻线索采集与版权保护方面迈出关键步伐,走在云南省媒体前列。目前,该系统已正式运行,并逐步服务于昆报传媒旗下各媒体融合发展。
处方二:健全机制
昆报传媒正探索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的全媒体产品生产评价和考核机制,将单一的纸媒考核办法升级为“新媒体+”的全媒体考核办法,鼓励采编人员优先向新媒体供稿、做优纸媒稿。比如,鼓励纸媒记者稿件在新媒体平台首发,并核定工作量;对一次采访形成多个产品的记者给予奖励。目前,该项工作已在部分媒体先行先试。
(执笔:姚宏 母昌买 宗卫 编辑:周劲)
原标题:全国报业大调研⑩:破解报业转型痛点的昆明“处方”
本文章隶属于专题:中国报业大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