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传媒融中对(公众号) | 2018-08-23 13:20
编者按:根据中宣部大调研的要求,中国报业协会迅速行动,组织开展了全国报业大调研活动。相关调研文章,中宣部蒋建国副部长作出了重要批示,中国报业协会张建星理事长就贯彻落实批示精神作出了部署、提出了要求。
按照大调研的日程安排,第18站走进江西日报社。该社旗下有一张创办于1984年的信息日报,是全国第一张以深度经济信息、百姓生活资讯为主的综合信息类日报,开创了我国信息类报刊之先河。近年来,受媒体格局变革的影响,信息日报也面临着影响力下降、人才流失、用户流失、广告下滑的困境,2017年总体亏损900多万元。为扭转局势,2017年8月,江西日报社社委会将旗下的中国江西网与信息日报融合,实行“新媒体+纸媒”的融合发展,开启了由新媒体主导传统媒体发展的新尝试。请看本期调研报告。
全国报业大调研⑱:新媒体主导纸媒融合的江西尝试
中国报业协会调研组
一、采编重构:稳定人才队形
人才,是报业生存与发展的第一资源。然而,随着信息日报经营能力的急剧下降,导致报业的吸聚力严重变弱:信息日报一批有经验的老记者老编辑已经在前期离开报社,或自己创业,或跳槽到企业,或到新媒体平台发展,人员流失现象较为严重。以总编室为例,原来有10多个人,一个编辑做两三个版面,现在编辑总数包括轮岗主任才6个人,一个编辑多的时候,要做六七个版面。从人员结构来说,就职人员的年龄老化趋于明显,很多留在报社的都在40岁左右,虽然他们有丰富的媒体从业经验,但富有激情的年轻人才稀少,“老中青” 梯队形人员队伍变成了“老中”为主的直线式人员队形,打破了人才梯队的合理队形和三角稳定性。在行业变革的潮流中,传统媒体人才如何突围获得新生,如何谋求自身的长远发展,成为此次媒体融合面临的现实问题和首要解决的问题。
江西日报社委会决定,由中国江西网与信息日报融合发展后,立即按照新媒体的发展特点,对采编队伍进行了整合:信息日报的采访团队和中国江西网完全融合,仅保留编辑部,信息日报原有采编团队90人,融合后,保留45人负责报纸的出版,其余人员并入中国江西网,两家媒体的釆访力量打通成为一个团队。目前,信息日报除总编室保留报纸出版的内容,其他包括采访、运营、管理等各部门都实行了打通。人员的“合二为一”,夯实了媒体“合二为一”的基础,遏制了人员流失潮。
二、精准定位:增强四个穿透力
2002年前后,时任江南都市报总编辑王晖(现任江西日报社社长)在推动江南都市报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提出了“区域市场小而优”的发展策略,这个区域市场是以地域作为维度。这一思路非常成功,江南都市报正是通过在省会城市的高密度覆盖实现了江西市场的“一报独大”。秉承这一思路,信息日报推进“细分市场小而优”发展思路。这个细分市场,是指垂直领域,是指专业化内容。信息日报在内容上不再追求“大而全”,用户群和客户群也不再追求“大而全”,而是精准定位,力图走出一条“细分市场小而优”的路径。
中国江西网和信息日报融合发展,不是单纯的媒体形态改变,而是内容生产的战略转型,产业生态的重新构建。所以,信息日报在内容、用户、运营、新媒体等四个方向做了调整。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穿透力”,中国江西网和信息日报融合发展的成败,关键在能不能寻找和发掘到融合的“穿透力”。
穿透力一:内容上的穿透
传统媒体擅长内容生产,但受渠道制约,传播速度不快。在融合发展中,信息日报扬长避短,在权威时政要闻,深度重磅解读,独家财经报道等内容上作出重大调整。通过解决两个问题,将内容穿透阻碍直抵读者,精准到达读者手中。
一是我们是谁?信息日报原来定位为都市类报纸,但都市类资讯已经转向新媒体平台,研讨后,重新将信息日报定位为江西人的政经读本,聚焦有深度有广度的报道。长期以来,信息日报有一批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记者编辑,有专业理念和娴熟技能向公众提供高品质的新闻和资讯服务,客观慎重报道新闻,深入解读事件,权威宣传党和政府重大举措。同时,中国江西网一直以来只有一个采编中心,人员相对紧张,并且大多是新闻从业经历不长,缺少“大思考”年轻的编辑记者,鉴于此,决定信息日报保留原有的总编室人员,保证报纸的正常出版,将原有的信息日报采访力量和网站融合发展,新设四个采访部门,即时政中心、深度调查中心、财经中心、视觉中心。通过重新定位和重构采访,清晰找准了自己定位。
二是我们的读者是谁?曾几何时,原来江西的几份都市类报纸,通过价格竞争,积累了较多的用户,但这些用户基本属于市民百姓,自由选择性较强。融合之后,研究确定信息日报的读者群体为省市县三级公务员和企事业高管人员,主要面向政商群体,定位为中高端读者,将原来的都市类报纸的市民群体抛开,主攻政读、时政、人事、财经等新闻,很好地解决了谁写谁来看的问题,以满足读者精细化需求,力图做到内容上更加优化,传播上更加精准,定位上更加明朗。
穿透力二:发行上的穿透力
2018年信息日报推出发行新举措——面向江西中高端等政经特定人群免费赠送全年的报纸,免费赠报开启了纸媒新的发行方式。这其实是依靠榜样带动的力量,让更多的读者知道,高端人群在读信息日报,那么他们也会步以后尘,以订阅、阅读信息日报为荣。
虽然当下的阅读从“读纸”到“读屏”发生了转场,但传统媒体依然有其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品牌价值、公信力、权威性,在现在和将来很长一段时间仍是重要的战略性媒体资源。发行和内容两两相较,内容是第一位。在报纸定位清晰、读者明朗的前提下,信息日报坚持内容生产和用户的高度粘性,坚守集成内容的精准化,将发行和内容有效结合,打破发行和用户的穿透力。
一是资源倾斜。原来信息日报只是通过报社员工和固有客户形成零散的发行。融合之后,发行工作变成了大江传媒全体员工的责任,让每个员工、每个分公司、地市频道积极地参与发行,并将中国江西网资源向发行工作倾斜,加大奖惩力度,形成全员发行的动力源泉。
二是服务优质用户。曾几何时,很多都市类报纸走过靠低价获取用户的经历,一度出现三四十元订阅一份报纸的竞争局面,如果现在还采用这种方式肯定是得不偿失。融合之后,信息日报定位人群为省市县三级党政群体和企事业单位、大中型国企负责人,内容产出和用户需求挂钩,通过专刊特刊的形式,面对地市和行业厅局,写他们想看爱看的内容,一剑封喉,直抵用户群体内心需求。先后打造了《江西政读》《厅局长访谈》《书记去哪儿》《大数据新闻》《问政江西》等一批特色栏目。如在江西政读的栏目中,7月4日,就专门撰写《新余市委蒋斌一周的关键词解码:扭住巡视整改不放松,带头认领任务抓整改》《赣州萍乡两市巡查组密集出动,公布举报方式,市民有问题举报》等精准内容,形成了和中高端用户的高效粘合,摆脱了低价策略。
穿透力三:运营上的穿透
内容建设也好,布局发行也好,归根结底都要和运营结合起来,形成可持续发展盈利产业链。信息日报找准定位,坚持深度内容和细分领域,在运营上优先进行布局,形成了比较清晰的盈利模式。
一是由广告收入为主变发行收入为主。原来走都市类低价发行策略,发行费率曾经最高达-169%。在融合后,信息日报在发行上完全退出市场化的竞争以弥补亏损。报纸的一次销售是发行收入,二次销售是广告销售,原来都市报的做法是用广告收入弥补发行亏损。现在还走“价格大战”的路子行不通,要确保报纸有盈利或持平。2018年伊始,信息日报年订阅价由180元提升为230元,零售价为2元每份。目前,信息日报的发行量每月都稳步上行,单月已经开始实现盈利,预计到2018年10月份,信息日报可实现全年盈利。
二是和地市厅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关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成行业权威发布平台。从全省相关厅局和行业主管部门延伸到全省各设区市、县(市、区),连续推出了《江西国资》《江西环保报道》以及《崛起新余》《萍乡新闻》《东湖新闻》等版块。
不再追求商业用户、商业广告的模式,紧紧围绕目标群体,围绕影响力来变现。通过和地市、行业厅局合作,让信息日报成为了各地市各部门工作的重要宣传平台,通过各类专刊特刊来推动发行,实现发行赢利,走出了一条精准的新路子。
穿透力四:融媒体的穿透
在保证信息日报内容、发行、运营稳步提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中国江西网(大江传媒)的新媒体优势,突破瓶颈,在新的征程中,进一步向新媒体拓展。目前,信息日报客户端正式上线并运行,下载量达100余万,成为江西省第二大新闻客户端。信息日报微信和《江西政读》微信累计突破40万。信息日报微博突破134万。信息日报小程序、信息日报手机网、企鹅号、头条号等均已上线,新媒体矩阵初步形成,目前,信息日报新媒体用户已经达到500余万。
2018年全国两会,是中国江西网、信息日报“报网融合”后参与的首次全国两会报道活动,在延续十余年的特派记者赴京报道传统上,今年更进一步,派出了包括文字、摄影、主持人、视频记者在内的“史上最强阵容”的前方报道团。
采访团以发出“江西声音”为导向,在北京开设了融媒体直播间,先后邀请了30位江西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围绕中医药强省、重塑江西“智”造、智慧交通、工匠精神、教育兴赣等热点话题,在PC端、手机网、客户端、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等12个平台同步进行9场视频直播,并率先推出了《江西代表团开放日活动举行 向全世界展现开放自信江西》《两会现场:江西代表团代表们参加“一张纸献爱心行动”》等一系列重磅稿件,被新华网、人民网等几十家全国主流新闻网站大面积传播。
同时,还提取代表委员们的精彩言论,制作成微视频,嵌入信息日报新媒体封面,网友既可以直接转发报纸的新媒体封面,又可以点击封面上的二维码进入客户端专题。除了制作视频产品,还提取代表委员们的精彩原声,通过模拟电台的形式,制作了形式新颖的《听江西好声音!江西日报社全国两会电台来了》融媒体作品,受到用户好评。
融媒体在广告方面也做了有益尝试,信息日报登载的广告,除了会在信息日报新媒体平台发布,也可以通过中国江西网旗下的新媒体平台和渠道进行推广,广告主在信息日报投放的广告,效果会远远超过以往单纯在报纸上投放。新媒体渠道更多更广也更有效,我们不担心发行量的下降,产品完整推出后,将在市场上充分参与竞争,在新媒体上会获得更大的影响力,纸质版丢失的用户,完全可以在新媒体上找回来。
三、融合效果:实现初步目标
一年来的新媒体主导纸媒融合发展的尝试,带来了新气象:信息日报保持了发行量稳步提升,2017年在发行大幅提价的前提下,仍然取得发行量较上年增长10%以上的优异成绩,全年信息日报报纸发行总收入较上年增长115%,发行量在省内报业中继续名列前茅。从今年5月份开始,信息日报已经开始实现单月盈利,预计今年10月份信息日报可实现盈利,实现社委会提出的中国江西网增长20%、信息日报实现扭亏增长的总体目标。
需要指出的是,一年多来,中国江西网和信息日报的融合发展,还谈不上成功,离1+1>2目标也很遥远。江西日报社作出中国江西网与信息日报融合发展的战略决策,并非是要中国江西网去填平信息日报的经营亏损,而是看到了中国江西网自身发展的短板和困境,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弥补中国江西网内容生产和产业发展缺失的环节,目的是把中国江西网打造成为一个“报网端微视”五位一体的融媒体平台。换言之,信息日报即使今年能形成赢利,以50多的人力资源投入去做一个只有千万级的产业平台,几十万元的经营利润,这个投入产出比从经营的角度来看还太低,媒体融合道阻且长,改革仍在路上!
(执笔:练蒙蒙 邵平 编辑:周劲)
原标题:全国报业大调研⑱:新媒体主导纸媒融合的江西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