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传媒融中对(公众号) | 2018-10-16 16:20
编者按:根据中宣部大调研的要求,中国报业协会组织开展了全国报业大调研活动。相关调研文章,中宣部蒋建国副部长作出了重要批示,中国报业协会张建星理事长就贯彻落实该批示精神作出了部署、提出了要求。
9月18日至22日,中国报业协会在柳州举办了全国报业大调研成果高峰论坛,来自全国的近200名社长总编及专家学者参加,为报业发展出谋划策。论坛结束后,各省报业协会又掀起新一轮调研高潮,今天刊发贵州省报业协会组织的调研报告。
黔东南日报系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委机关报,该州历史修久,在秦代即建城设郡,境内沟壑纵横,山峦延绵,重崖迭峰,原始生态保存完好,是游客心中最理想的“诗和远方”。近年来,黔东南日报按照“保持定力、精耕内容、深化融合、拓展多元、打造品牌”的发展思路,加快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特别是在内容建设的改革和创新上,通过“六抓六做”取得了明显成效。请看本期调研报告——
全国报业大调研㊲:发力“六抓六做”的黔东南内容生产
中国报业协会调研组
一、抓主题宣传做大内容
黔东南日报撬动重大主题报道的支点,着眼全国深耕地方元素,找准地方特色,与全国性的重大主题实现精准对接。近年来,紧紧围绕中央、省委和州委的中心工作,突出“大扶贫”、“大数据”、“大健康”“大旅游”“大文化”等战略行动,先后策划实施了《十九大时光》《美好生活——晒晒我的获得感》《点睛实体经济》《脱贫攻坚——来自一线的报道》《传承非遗技艺 助力脱贫攻坚——献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弘扬新时代奋斗精神》等50余个主题专栏。启动了“全员记者”应急预案,实行一天一调度和双总值班制度;由社长、总编辑及班子成员亲自带队,“既挂帅、又出征”,统筹协调、靠前指挥,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确保了重大主题报道的正确方向和整体效果。
采编人员大到一个立意、一个选题,小到一个句子、一个字词,不出高度不放过,不现分量不放过,不出感情不放过,不出金句不放过,努力提炼“高光点”,采写刊发了《鏖战脱贫摘帽》《脱贫攻坚号角响遍苗乡侗寨》《指尖上的传承》等500多篇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主题通讯和成就性综述报道。跳出了“老套路”,引起了新关注。
二、抓舆论引导做深内容
黔东南日报紧紧围绕中央、省、州重大决策部署,以专栏评论、系列评论、社论等方式,不断强化党媒的舆论引导。去年以来,先后推出了《打造千军万马大招商格局系列评论》等本报评论员文章36篇;开设《东南时评》专栏,发稿评论40篇;采写记者手记等短评26篇;刊发《灯下漫笔》言论200余篇。评论稿件数量和质量均创同时期历史新高。
同时,先后策划采写推出了《凯里血荒调查》《停车费翻一倍 你说贵不贵》《“春节式涨价”市民有话说》等30多个社会民生专题报道。以正面宣传为主、配以适度的舆论监督,使地方党报既能紧紧跟上时代步伐、牢牢把握时代脉搏,又能让群众有正确的方向感和满满的获得感。
三、抓品牌栏目做特内容
做好内容建设,要有自己的看家本领,必须打造品牌栏目这个核心竞争力。黔东南日报聚力打造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栏目。
——《东南时评》专栏:作者署名统一为“山江石”,准确解读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意图,精准策划选题和撰稿,使之成为受众领悟和把握我州经济社会发展重大走向的风向标。
——《灯下漫笔》《周末茶座》专栏:这两个栏目系传统言论栏目,着力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社会治理、社会风尚、民生实事等等,适时发表意见、建言献策、针砭时弊、引导时风、伸张正义、传递正能量。
——《黔东南故事》《黔东南人文地理》专栏:以苗侗非遗及旅游产业发展典型为主,着重介绍全州独特的人文风情。
——《一周关注》栏目:专题报道州内外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重大发展变化。
——《非常道》专栏:以言论形式,给家庭家教家风培育成长开辟了一片沃土。
——《事大民捕》专栏:关注社会民生,回应百姓关切,首创“图文+视频”的形式进行传播,受到市民一致好评。
——《大扶贫》《大健康》《民族文化》《大旅游》周刊:全年共出版180多期,刊发《刻在枫木上的歌谣》等专栏稿件800多篇。
此外,该报还打造经营品牌,为80多个部门、100多个乡镇量身定做品牌推广,全年推出200多个专版专刊。新媒体平台也聚力打造了一批初具影响力的品牌栏目:网站主打《图客》频道;手机报力推《时评新观点》;微信公众号亮出《头条新闻》(配图);官方微博紧握《权威发布》……
通过打造品牌栏目,不断增强了阅读性、互动性和吸引力,拉近了党报党媒与读者的距离,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四、抓版面改革做新内容
黔东南日报全面实施了新一轮报纸版面改革。首先对报纸各版价值定位、风格特点及目标要求作了新的完善和优化,新增一批点睛栏目。如:《基层新观察》《身边事》《凡人善举》《苗侗非遗》《百姓信箱》《新闻现场》《乡愁记忆》等。目前,版面改革已基本完成。
集中力量攻关新媒体平台改版,进一步优化页面、栏目设计,改进写作、创作、制作方式。其中,《黔东南新闻网》致力于打造“最具公信力的网络互动新闻媒体”,凸显新闻宣传的权威性、媒体传播的多样性、便民服务的能动性、文化娱乐的综合性,被评为“贵州十大最具影响力新闻网站”;手机报全面精简栏目和内容,共设有今日看头条等9个栏目,凸显“用户至上”的服务体验,目前总发行量为3.5万户;官方微信微博平台增强了用户体验和互动功能,重磅制作推出一批视频节目,仅全州“两会”期间就获得超过20万阅读量,视频传播量州级新媒体第一;微信订阅用户从1万增至5万,微博粉丝也由10万增至12万。
五、抓队伍培训做强内容
黔东南日报以实施“全员培训”战略为目标,狠抓队伍培训做强内容,实现了“四步走”:
——走上去。每年适时安排社长、总编辑及班子成员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参加学习轮训,进一步提高“政治家办报”意识、依法出版意识和综合素质。
——走进去。坚持每两周开展一次集中学习和新闻阅评,对标对表,重点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新闻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把中央、省州要求贯彻到报业发展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对两周内的报纸及各媒体平台进行总结,评优析劣,不断提高采编质量,力求入脑入心。
——走出去。去年以来,组织26余批60余人次分赴北京、杭州、深圳、温州、金华、信阳、武汉、遂宁等地参加采编业务培训和考察学习;派出2名同志前往贵州日报社、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研究院挂职学习;组织干部参加州内业务培训30余人次。
——走下去。采取室内授课和现场采访相结合的方式,每年落实两县市承办两次全州性的新闻通讯员培训,参训500余人次;应邀派出采编骨干深入各级各部门开展新闻宣传业务培训10余次,不断夯实全州新闻宣传基础。采取社领导班子成员和部室负责人带队,组织记者深入全州100多个村寨采访,采写了一批极具生活气息的消息、特写和通讯稿件。
通过努力,已经和正在建立起一支政治强、懂业务、善管理、作风正的干部队伍,激发了内容建设的生机与活力。
六、抓媒体融合做精内容
2017年,黔东南日报投入370万元实施全媒体融合体系项目建设,全媒体报道指挥中心、新闻采编中心、数据存储中心等相继建立,为融媒体建设提供了技术和平台支撑,将传统的新闻策划会、采前会、定稿会、编前会、阅评会、互联网大数据内容信息,整合于一套业务系统中进行综合管控。
打破部室局限,实行“1+x”采编模式,实现内容信息的统一采集、加工、编辑,综合运用图文、图表、动漫、音视频等形式,可衔接纸媒、网站、微信、户外大屏、APP、H5等多种终端,初步实现内容产品从可读到可视、从一维到多维的升级融合。
同时,与贵州省大数据研究院深度合作,重点打造以大数据应用为核心的新闻客户端平台,该平台产品拟于于今年年底上线。“两报一网两微一端”全媒体宣传格局初步形成。
去年以来,重点打造视频版块。共开展大型活动视频直播11场,场均观看人数35万,最高单场观看人数突破了100万;开展视频专题拍摄30余个、微电影1部。媒体融合催生出魅力中国城、央视春晚黔东南分会场、中国传统村落黔东南峰会宣传报道等精品内容。
通过狠抓内容建设,近两年来,黔东南日报社各项工作获得大丰收,一批重点工作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七、“六抓六做”成果展示
2017年,黔东南日报社工作先后获州四大班子领导肯定性批示9人次(州委主要领导批示4次);获全国十九大融合传播优秀作品奖2件;报社被州委州政府评为全州“脱贫攻坚十佳帮扶单位”、学习宣传十九大精神先进单位,2人被表彰为先进个人;“苗乡侗寨行”被命名为全州“四有四化”党建品牌等。
2018年上半年,黔东南日报社被省委宣传部评为全省“两会”新闻宣传工作先进集体,1人被评为先进个人;报社被2018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组委会表彰为先进集体,2人被表彰为先进个人;报社党委被州委州政府表彰为全州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黔东南新闻网被表彰为“贵州十大最具影响力新闻网站”;1个全媒体采编平台、1个直播作品分别获“中国报业深度融合发展优秀奖”;社长高俊华获“中国报业深度融合发展奖·创新人物”,总编辑吴会武获2018中国报业重大主题宣传年度贡献人物奖。
新闻作品方面,获2017年度贵州新闻奖一等奖1件、二等奖2件、三等件3件;获2017年度中国城市党报新闻奖一等奖3件、二等奖8件、三等件7件;获2017年度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一等奖5件、二等奖8件、三等件11件、优秀奖1件,最佳营销创新案例、优秀营销创新案例各1件;获2017年度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报纸新闻奖获一等奖5件、二等奖8件、三等件7件,获奖奖项均创历史新高。
在今年8月23日召开的贵州省报刊社社长(总编、主编)年度工作会议上,黔东南日报社就内容建设作了典型经验交流发言。
(执笔:高俊华 编辑:周劲)
原标题:全国报业大调研㊲:发力“六抓六做”的黔东南内容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