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媒移动版

全国报业大调研㊶:做好重大主题报道的温报答案

来源:传媒融中对(公众号) | 2018-12-19 18:06

2012年以来,温州日报报业集团新闻作品荣获中国新闻奖8个,浙江新闻奖228个,其中一等奖47个,连续6年荣获浙江省重大主题报道策划创新奖,获奖数量和作品质量等次连续7年名列浙江省地市级党报集团第一。
扫码手机轻阅读

编者按:根据中宣部大调研的要求,中国报业协会组织开展了全国报业大调研活动。相关调研文章,中宣部蒋建国副部长作出了重要批示,中国报业协会张建星理事长就贯彻落实该批示精神作出了部署、提出了要求。并拟近期汇编大调研成果集,在2019中国报业发展大会上首发,面向全国报业发行。

9月18日至22日,中国报业协会在柳州举办了全国报业大调研成果高峰论坛,来自全国的近200名社长总编及专家学者参加,为报业发展出谋划策。论坛结束后,各省报业协会、有关报社又掀起新一轮调研高潮,今天刊发来自温州日报报业集团的调研报告。

全国报业大调研㊶:做好重大主题报道的温报答案

中国报业协会调研组

重大主题报道是报业突出党委政府中心工作、重要决策部署和时代发展主题的“必答题”。如何答题?温州日报报业集团通过精心策划和创新一批有深度、有影响的重大主题报道,使之成为提升媒体价值和舆论引导力的重要路径。2012年以来,集团新闻作品荣获中国新闻奖8个,浙江新闻奖228个,其中一等奖47个,连续6年荣获浙江省重大主题报道策划创新奖,获奖数量和作品质量等次连续7年名列浙江省地市级党报集团第一。

一、问题难度:转移、位移、漂移

当下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快速迭代,移动应用、社交媒体、问答社区、自媒体公号等新业态层出不穷,信息传播的碎片化、社群化、娱乐化、互动化特点日益明显。信息传播技术的巨大革新、读者受众的视野“上网”,让信息传播不再拘泥于传统的传播范式,让内容生产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表达方式,对重大主题报道带来新的挑战,增强了答题的难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度“转移”:移动端呈现碎片化阅读的特点,传统媒体原来在版面上的篇幅优势、时段上的聚焦优势大打折扣,读者的关注度发生了“转移”,吸睛效果大不如前;

2.接受度“位移”:网络受众的浅阅读特点,使受众的接受度发生了“位移”,如果仍然概念化理解重大主题,套路化策划相关报道,标签化反映报道对象,模式化撰写报道稿件,缺乏新鲜感和吸引力,重大主题报道将陷入“零星点击”的窘境,引导效果将大打折扣;

3.吸聚度“漂移”:娱乐化的信息、强互动的场景,是网民的“第一选择”,让天生自带严肃重大“标签”的主题报道的吸聚度发生了“位移”,面临比以往更加严峻的传播形势。

二、温报答案:内容、平台、人才

在全媒体背景下,党报的重大主题报道肩负怎样的使命,又如何实现华丽转身和有效传播?近年来,温报集团坚持在内容、平台、人才上下功夫,做出了不一样的策划、不一样的报道,既生产了高品质的新闻作品,又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1.内容方略:全国性主题本土化落地

内容品质是重大主题报道传播力的基础。内容精良的重大主题报道是推进党委政府工作的“催化剂”,是网络舆论生态的“净化器”,也是广大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国家战略由于主题宏大,很多人认为高不可攀、深不可测、难以着手,如果按“规定动作”亦步亦趋,只注重会议报道和政策解读,不仅做不出新意,更会让受众产生距离感。作为地方媒体,只有寻找出国家战略与地方特色的结合点,置身于国家战略或国家重大事件、重要时间节点的大视野,吃透主题的背景、意义,同时结合地方实际,找准地方元素和特色,“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才能把顶层设计拉近到基层实践,实现“硬主题”的“软着陆”,实现全国性的重大主题与地方实践的“天地对接”,使作品“特色落地”,与众不同。

2012年,“品牌温州全国行”“温州好人 善行天下——寻找雷锋精神的温州印记”;2013年,改革开放35周年,推出“从温州出发——寻找中国的改革印记”;2014年,推出“寻路改革——纪念14个沿海开放城市设立30周年寻访报道”;2015年,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推出“‘一带一路’万里行”......温报集团年均至少推出30个主题报道,其中一些全国性重大主题报道先后获得浙江省新闻奖、中国新闻奖等奖项。2018年,温报集团围绕“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一重大主题,推出“致敬新时代——温州探路”系列报道。

“致敬新时代·温州探路”整组报道贯穿全年,由“4+X”系列组成:其中4个主要系列报道包括:“致敬新时代·奋斗温商路——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球行大型采访活动”“致敬新时代·从‘新’看温州”“温州改革开放40年标志性人物、事件征集”“致敬新时代·亲历者说”。X是组织一系列活动,包括“文化名人看温州”系列征文、“东方风来——全国百名文化记者温州行”“中国试验田——温州农村改革40年”等,形成整体的报道架构和声势。特别是“致敬新时代·奋斗温商路——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球行大型采访活动”,自4月份启动以来,集团各报网刊及新媒体发稿共计2600多篇,细致、深入讲述天下温州人40年的创业历程、奋斗故事,展现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中大有作为的温州印记、温州智慧、温州形象。

2.平台方略:融媒体报道国际化传播

平台体系是重大主题报道传播力的关键。融合不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简单组合,单纯地将新兴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工具,而是要通过两者的互动融合,促进媒体现有的生产流程、传受机制和媒体生态的变革,实现媒体行业自身的突破和改革。通过纸媒报道与全媒播报的深度融合,推动新闻内容和服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成为媒体走出发展困境的一剂“良药”。

没有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传播平台,再好的内容也无法实现有效传播。温报集团按照“移动优先、网络随行、纸媒精读、中控集成”的传播模式,以融媒体中心为枢纽,构建了党报、都市、财经三大融媒体传播方阵,拥有报刊、网站、网络视频、客户端、微博、微信、阅报屏、手机报、抖音等10多种媒体形态,181个媒体端口,打造温州新闻、掌上温州等20多个50W+新媒体平台,集聚用户1762万。在运用好扎根温州本土的温州日报、温州晚报、温州都市报、温州商报、温州新闻网、温州人杂志等媒体的基础上,温报集团融合总部在杭州、面向全国发行的科技金融时报,收购总部在意大利罗马,在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等13个国家设有记者站的欧华联合时报,成为全国唯一覆盖全省区域并向全球延伸的跨界跨区域跨文化的地市级党报集团。记者边采访边发稿,同步通过网络进行文稿、图片与音视频的远程传送,打破时空边界,充分发挥“报、网、刊、微、端、屏”的庞大用户数和传播力优势,实现了超越时空、跨越文化的传播影响。

围绕党的十九大主题,温报集团推出“今天我上温州日报了”“探路者——温州奋进新时代”“温州‘一家人’点赞十九大”“你有一张飞往新时代的登机牌”“五大洲同频 海内外共学——十九大精神海外传播网络宣讲会”等100多款爆款产品,引发用户转发互动热潮。创新策划的“五大洲同频 海内外共学——十九大精神海外传播网络宣讲会”,是十九大闭幕后国内首次以“连线海外+网络宣讲+华人华侨和外国友人共学”为载体的创新做法,短短一个小时的连线直播,共吸引20多万人次的网络浏览量,其中海外访问占78%,在海外华人华侨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获得中宣部、中央网信办点赞,新华社、央视、中新社相继报道。《温州一家人 点赞十九大》H5选取遍布海内外的世界温州人代表,录制祝福语音,短短半天时间点击量突破5万人次,收到语音投稿200多件,总点击量突破46万人次,传播面远及欧洲、非洲、美洲三大洲数十个国家。

3.人才方略:在行走中实现大练兵

人才队伍是重大主题报道传播力的支撑。融媒体时代,要继续书写好媒体的担当和责任,需要与改革同生,与时代同行,与城市共荣的责任担当。回望历史,重大主题报道的历史实践,锤炼成就了多少新闻名家;投注现实,重大主题报道的全新实践,也正培养着新一代记者,塑造着融媒体时代的记者素养。今天的媒体竞争,看起来是技术、手段、用户的竞争,实则是新闻工作者素质的比拼。

纵观温报集团近年来开展的重大主题报道,“寻访”“行走”始终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关键词。让采编人员在寻访中锻炼,让好记者在行走中涌现,通过重大主题报道实现采编的大练兵。结合新闻战线“走转改”,温报集团率先全国媒体开展“同心同向•创新创优——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引导、鼓励采编深入基层抓“活鱼”,累计下基层400多人次,建立基层联系点300多个,刊发报道300多篇,采写了《与无序产业来一次“诀别”》、《村支书老黄的两样“法宝”》等一批报道精品。依托“新连心”党代表工作室、雪君工作室、温网爱心屋等民生栏目,整合社会各界资源力量,推出微笑联盟、明眸工程等服务品牌40多个,年均开展慈善公益活动300多场次。以致敬新时代·奋斗温商路——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球行大型采访活动以例,联合采访组记者走访2个国家、3个州,24个省(直辖市)的56个城市,在美国、加拿大设立报道联络站,采访专家学者温商共计190多人。

着眼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新要求,温报集团实施人才护航计划,开展“争创先锋处室,争做最美报人”主题活动,出台《创业创新人才突出贡献奖暂行办法》,推出新闻采编导师制、青年采编讲武堂等一系列提升人才素质的机制革新,大力推动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养理想崇高、操守高尚、技能高超的新闻匠人、经管能人、融媒达人,打造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素质一流、真融深融、作风优良的媒体铁军。集团现有正高职称18人,副高职称89人,中级职称248人,高级职称人数领跑省内地市级报业集团。充分发挥高级新闻人才优势,推动媒校共建,与温州大学人文学院联合设立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点,与温州商学院共建传媒学院,为新闻事业培养更多优秀后备力量。这一系列体制、机制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为凝聚集体智慧、推动整体策划、形成全员合力提升重大主题报道传播力打造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答案思考:精耕、融媒、创新

重大主题报道是一座“新闻富矿”,与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与群众所期所盼的社会发展、民生服务等息息相关。能不能做好重大主题报道,关键在于能否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巧妙地将“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相融合,善于在“重大主题”的框架里发现、挖掘、加工富有新闻价值的报道素材,让重大主题报道“跃然纸上”“网络随行”。

一要精耕内容生产。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从国家大局出发,从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出发,生产政府重视、群众关心、对中心工作有助推作用、对现实生活有指导作用的新闻精品,有效提升贴近性和可读性,在重大主题报道中弘扬主旋律、传播好声音、凝聚正能量。要围绕鲜明主题,选定立意点、找准新闻线,突出思想高度与深度,以群众化的写作语态,多角度、多层次、多对比地反应社会和时代亮点,激起读者的兴奋度和关注度。

二要构建融媒体系。渠道建设是互联网时代掌握主动权的根基。既要充分利用已有的传统媒体的传播平台,有效发挥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和公信力优势,也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融合“报、网、刊、微、端、屏”传播,构建立体化、多元化、多层次的传播渠道,搭载新兴媒体的“信息快车”,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障碍,消解主流媒体与读者用户之间的网络边界,让重大主题报道的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化,让重大主题报道的好声音传播的范围更广,传播的层次更高。

三要创新表达方式。实现重大主题报道新闻内容的落地率、到达率以及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创新化的表达方式是做好重大主题报道不容忽视的因素。在“网络地盘上”做宣传,要积极探索适合网络、符合自身实际的新型表达方式,学会“入乡随俗”,善用“网言网语”,根据网络受众的个性需求、心理特征和接受特点,创新采编播思维,主动接入网络话语体系,形成重大主题报道在互联网上的“本土化”表达,让百姓爱看、爱转、爱评论,让重大主题报道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叫好又叫座”。

(执笔:方立明 编辑:周劲)

原标题:全国报业大调研㊶:做好重大主题报道的温报答案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