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媒移动版

全国报业大调研㊾:从读者思维到用户思维的“浴火冶金”

来源:传媒融中对(公众号) | 2019-02-04 13:54

从2017年初,报社的新媒体收入从零开始,2017年底实现150万,到2018年底接近400万,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扫码手机轻阅读

导语:岁月不居,时节如流。2019年来临了,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所掀起的“改革再出发、奋进新时代”的浩荡春潮,中国报业依旧澎湃在神州大地上,“我们都是追梦人”的铿锵誓言,回响在每一个报人的心间。

回望2018,中国报业协会根据中宣部大调研的要求,组织开展了全国报业大调研活动。各省报业协会、相关报社迅速行动,用脚力丈量报业新征程,用眼力前瞻报业新空间,用脑力思谋报业新发展,用笔力记录报业新成长。相关调研文章,中宣部蒋建国副部长作出了重要批示,中国报业协会张建星理事长就贯彻落实该批示精神作出了部署、提出了要求。并于2018年9月在柳州举办了全国报业大调研成果高峰论坛,目前,调研文章正汇编成册,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拟在2019中国报业发展大会上首发。

今天推送来自中国冶金报的调研报告。中国冶金报创刊于1956年7月,系原冶金工业部党组机关报。从1999年9月开始,中国冶金报社在行业报中率先实施了人事制度改革,开启市场化改革的第一步。伴随着国务院机构改革,原冶金部、原国家冶金工业局相继撤销,从2001年1月起,中国冶金报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主管主办,隶属于国务院国资委。报社由此踏上了从办报靠上级拨款、发行靠红头文件的机关报向市场化行业商报转变的路程。作为一张行业报,这些年来,中国冶金报一直在探索行业媒体的转型发展,在时代变迁的浪潮中,依托改革进行“浴火冶金”,通过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服务行业,满足企业,在市场中“淬火成钢”。

中国报业大调研㊾:从读者思维到用户思维的“浴火冶金”

中国报业协会调研组

两次转变,两次“浴火冶金”

端上纯粹的市场饭碗后,中国冶金报社相继进行了两次较大的战略调整,并持续不间断地开展了一轮又一轮的改革:

第一次是在新世纪之初,报社第一次提出实现“两个转变”的目标,即实现从计划经济条件下运营模式向市场经济条件下运营模式的转变,从机关报向行业商报的转变,将报纸打造成“引领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权威媒体”。

第二次是2010年,根据相关政策精神,适应企业化运营的需要,报社再次提出新一轮改革发展的“两个转变”,即由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向自负盈亏的企业转变;由单一的以纸媒为主的报业经济向以纸媒和数字媒体相结合的传媒经济转变,目标是把中国冶金报社打造成“国内是权威,国际有影响”的行业信息服务企业。

目前,报社已经建立了报纸、网站、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手机客户端APP、舆情监测预警等多媒体融合的平台,另外我们还拥有《冶金经济内参》、《钢铁文化》两本杂志,承担了冶金记协和冶金文协两个协会秘书处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冶金行业企业媒体联盟等组织。形成了完整的宣传和舆情服务体系。这为报社创新宣传信息产品,紧跟企业提供服务奠定了基础。

跟随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冶金报社也不断走向世界。报社记者走进了韩国浦项、澳洲恰那铁矿、巴西淡水河谷、澳洲力拓、印度塔塔钢铁等海外企业的现场;淡水河谷、必和必拓、力拓、FMG 以及韩国等国家的钢铁企业走进了报社;报社和世界钢协,以及欧美、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行业协会、专业媒体开展了交流与合作等,中国钢铁新闻网还开通了英文网页,这些为报社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市场化运作,在市场中“淬火成钢”

2006年,报社创办50周年之际,开通了报社自己的官方网站——中国钢铁新闻网,但发展并不顺利,到2009年,网站已经处于半关闭状态,资金投入难以为继,人员成本无法支撑,仅保留了一名编辑进行日常更新。2010年,我们对网站和新媒体的发展进行了讨论,当时有人认为,报纸的淡出和新媒体走上主流位置还需要20年,理由是什么呢?理由50年代出生的人还在主要领导岗位,就是一把手的位子,等他们退休,还需要10年,60年代出生的人接班,再干10年,这20年,订户决策者还是读报纸的,因此,20年内新媒体起不来。

事实是什么呢?还没到10年,新媒体已经攻城掠地,全面抢滩媒体行业。市场化报纸发行、广告大幅下滑, 2012年以后,钢铁行业由于产能过剩一直处于低迷期,严重影响着报业经济。出路何在?我们的答案是唯有适应潮流,加速媒体融合的步伐,确保行业权威媒体的地位不下降。由此新媒体的发展逐步凸显出核心地位。

虽然我们是个传统的报社,但我们在技术上还是紧跟时代的脚步。这为我们探索新媒体的发展模式和路径奠定了基础。继2006年,官方网站上线后,2011 年7月22日官方微博上线。

在报网微的平台格局基础上,2012年10月,报社进行了“五大中心制”改革,组建了新闻采编中心、经济发展中心、新媒体发展中心、记者通联中心、管理中心五个中心,各部门协同创新的效率和效益得到提升。

2013年,创建了报社官方微信公众号,成为冶金行业第一个官方媒体公众号,占据了行业公众号的先机。

2015年底,为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8·19”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推进报网融合的战略部署,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体融合发展的要求,报社决定把媒体融合的第一步放在报纸的终端,将报纸发行与电子报、两微一端的点击率结合起来,倒逼内容的创新和提升。为此进行了新一轮机构调整——不断完善机制体制,贯通媒体平台,强化经营服务力量,并为新业务的开拓搭建了平台。并进行了内部分工调整。把长期在办报一线的领导调整到发行一线,主管新媒体的领导调整到办报一线。先让干部们了解他们所做的工作,到底有没有市场,让接触市场的同志也深入思考一下办报,把新媒体的思维带入报纸编辑部。

2016年,发行开始转变。这里面不是报纸发行量的逆转,而是发行方式的变化。从考核机制上,开始核算成本,启动保本发行,即维持现有规模,实现收支相抵。为此,我们提价30%,并与中邮签署协议,共同开发中国冶金报的手机客户端,从2016年开始,中国冶金报报纸内容可以在手机上看,大大提升了发行效率,头天晚上印刷的报纸,第二天上午读者就能看到,而且随时可以翻阅往期报纸。1年的时间我们客户端的安装量就达到了5万。微信作为窗口,手APP作为内容主力,通过新媒体手段迅速收复传统读者市场,维持甚至放大了日益萎缩的报纸影响力。

APP的成功接续,让我们对报纸内容和我们现有的编辑队伍进行了重新评估和重新定位。我们60年的历史积淀和多年的培养,形成的老中青结合的专业编辑团队,是能够为行业提供信息服务的,唯一欠缺的就是我们的传播途径和传播渠道。在网站、微信、APP平台建立后,我们的内容嫁接到新的平台,焕发了新的生机。

在发展新媒体的过程中,我们并不知道新媒体到底会在什么时候会大规模代替纸媒的市场地位。但是我们始终紧绷着一根弦,就是这个时刻随时到来,为此,我们一直在准备着。

 2016年,我们组织了各大企业的宣传部、新闻中心、企业报、企业网和各企业公众号的宣传工作者,与冶金政研会一道组织成立了“冶金行业媒体联盟”。在此框架下,我们在我们的APP搭载了免费的企业新闻专区,形成传统行业报编辑部之外的企业新闻直通车,为各企业提供了外发稿件的直通平台。并精选企业新闻发布在联盟官方微信上。平台每周精选部分企业新闻,向报纸推荐,大大调动了企业通讯员写稿、发稿的积极性。并形成了报纸、APP和微信的良性互动。在媒体融合方面迈出了一小步,形成了线上线下的格局。

线上线下的格局为我们更多的了解了企业的需求,让我们媒体融合的方向更加明确。我们针对企业需求,分步骤地满足企业宣传需求的市场策划。

2017年初,我们开始调整新媒体机构,任用我们报社最年轻的处级干部,副总编,管理运营新媒体,根据市场需求,启动舆情平台、定制信息、网上及微信企业展示等业务。我们依托现有的网站、微信,进行企业品牌宣传、环保业绩宣传,通过连续、集体展示,打造了企业形象强势宣传专题。

2017年,我们请来国内一流数据公司,用3个月时间,打造并上线了冶金行业舆情监测预警平台。当年收回成本,2018年已经实现盈利超百万,而且用户数量仍在增长。依托舆情平台,我们为企业客户提供了定制信息服务,在报社提供的标准化信息之外,根据用户的特殊需求,发展定制化的信息服务,目前,这个服务群体正在扩大。利用我们的信息收集智能化、自动化,我们可以用很少的人力,去完成这些服务。

当前,我们正在计划对报社的采编系统、网站、数据库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在新的技术手段支撑下,开发出更多的信息产品。并依托协会组织,导入更多的服务,例如网络视频服务等。

转型发展的几点经验

从2017年初,报社的新媒体收入从零开始,2017年底实现150万,到2018年底接近400万,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APP安装量,官微粉丝量均已接近10万。在官方微信开展的投票活动,活动点击量最高达到200万,投票人数达40万人。2017年我们还获得了中国产经媒体新媒体运营榜T0P10荣誉称号。总结我们这些年来新媒体发展心得,有以下几点:

一是要有超前意识,互联网发展的速度太快了,它已经深深影响了我们国家各个产业,包括零售、金融、物流、工业生产,更包括我们媒体本身。我们如果忽视这一趋势,一定会被时代淘汰。内容转入新媒体,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就像从一条小船,跳进一条巨轮,我们要敢于一跳,更要善于一跳。我们虽然是行业报,但是从建立网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APP乃至舆情平台的时间,并不算晚,是相对领先,相对先进,不是最早的,但是也没有落在队尾,看准了,就出手,不断创新,保持先进性。

二是要立足报纸的权威性、着力巩固报社的影响力。报社过去是唯一权威信息渠道,现在渠道多了,门户多了,自媒体多了,报纸的核心优势在哪里?还是在权威。什么消息还需要看报纸来核实确认,这就是我们的优势。为了巩固这个优势,我们必须打造更多的发布渠道,让更多的人依赖我们的权威性,借助我们的权威性,打造品牌影响力。我们的内容传播的越广,我们的正面影响力就越大,在媒体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千万不能缺位,缺位就要失去读者,失去影响力,失去权威性,最终失去市场。

三是要善于盘活既有的新闻队伍。报社是轻资产单位,靠的就是人,靠编辑、记者,我们的产品都是智力成果,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每一个员工,都是报社的宝贵财富。我们培养一个年轻人,至少需要3年时间,才能让他熟悉行业,进入行业,成为一个熟手。而经营人才更需要专业知识和人脉资源,就需要浸染行业更长时间。编辑走了,等于带走了作者,广告经理走了,等于带走了客户。我们一定要做好人的工作,把他们留住,把他们盘活。我们曾经有一个员工,最早在内参工作,内参主管不要他,然后到网站,做的也一般,然后机构调整做发行,没业绩,最后我把她安排到采访岗位上,连续上十九大、两会,一炮打响,在发布会上连续三次提问成功,成为行业内的知名记者,因此可见,把适合的人放在合适的位子上,就可以为单位留住人才。

四是最重要的,是要了解用户的需求。要贴近客户,不断了解客户的新需求和个性化需求。我们是自收自支的非时政类媒体,我们的新媒体改造,全部靠我们自己挣出来。因此,我们跟数据公司和技术公司谈合作时,他们都怕我们,我们砍价太厉害!我们在新媒体的展现形式上,一直没有追求最炫酷、最新潮。我们不搞投入大的新技术,而是引入适销对路的成熟技术,引进来为我所用。因此,我们采编系统、舆情系统等,都是标准化产品。之所以能把这些普通产品能够对接市场,是因为我们的时刻抓牢我们的用户,从他们的进步和变化中捕捉新的市场机遇。记得在2017年中国报协组织的青岛峰会上,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报刊司李军司长曾经说过一段话,他指出,新媒体发展要从读者思维向用户思维转变。这句话我认为给了我们很有力的指导。事实上我们打造APP也好,上线舆情平台也好,都是通过长期接触客户,调研客户需求之后做出的决策。

总的来说,新媒体发展无论是新路径,新模式,都要与服务对象的需求相结合,都要能够更好地服务企业,服务行业。这样,新媒体转型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执笔:陆闻言  编辑:周劲)

原标题:全国报业大调研㊾:从读者思维到用户思维的“浴火冶金”

本文章隶属于专题:中国报业大调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