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传媒融中对(公众号) | 2019-02-04 14:01
导语:岁月不居,时节如流。2019年来临了,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所掀起的“改革再出发、奋进新时代”的浩荡春潮,中国报业依旧澎湃在神州大地上,“我们都是追梦人”的铿锵誓言,回响在每一个报人的心间。
回望2018,中国报业协会根据中宣部大调研的要求,组织开展了全国报业大调研活动。各省报业协会、相关报社迅速行动,用脚力丈量报业新征程,用眼力前瞻报业新空间,用脑力思谋报业新发展,用笔力记录报业新成长。相关调研文章,中宣部蒋建国副部长作出了重要批示,中国报业协会张建星理事长就贯彻落实该批示精神作出了部署、提出了要求。并于2018年9月在柳州举办了全国报业大调研成果高峰论坛,目前,调研文章正汇编成册,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拟在2019中国报业发展大会上首发。
今天推送来自中国电力传媒集团的调研报告。中国电力传媒集团在改革开放中,历经从事业身份束缚到现代企业规范化治理的艰辛蜕变。在能源电力行业新闻舆论工作的主战场上,由当初的一报一刊一网,发展成为集《中国电力报》《中国电业》《农村电工》、中国电力新闻网、中国电力电视台、官方微博、微信、客户端、图书、音像制品以及户外广告等全媒体形态为一体的综合传播平台,形成了涵盖“纸媒-网络媒体-音视频-移动终端”等立体多元的全媒体传播链条,成为能源电力行业的头部媒体旗舰。2018年,继《中国电力报》《农村电工》进入全国第三届“百强报刊”后,中电传媒集团获评中国报业融合发展创新单位。
全国报业大调研㊿: 中电传媒,焕发行业媒体活力的“光与电”
中国报业协会调研组
回眸中电传媒近年来的发展之路,是一条在体制改革中披荆斩棘、焕发新生,在融合发展中强筋健骨、实力备增的成长之路,中电传媒集团紧抓机遇、顺应大势,以坚持自我变革的勇气走出了一条行业媒体发展壮大的成功路径:
一、在体制改革中释放活力
总资产由十几年前的3000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4.48亿元,年销售收入由3000万元提高到3.06亿元。没有对体制困境的自我突破,就没有这一串数值的激增,这就是中电传媒集团由正局级事业单位改制为现代公司制传媒企业,实现集团化发展的真实写照。
1、在三次历史性节点中紧抓机遇、应对挑战,三次奋力转身。
中国电力传媒集团的前身是中国电力报社,报纸于1982年正式创刊,是原国家电力部机关报,属正局级事业单位。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随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推进,报社所依托的行业形势发生急剧变化,原电力部撤销、国家电力公司拆分成11家电力企业……报社主管单位多次更迭,被迫在改革中断奶,无奈由机关报转身为行业报,由此扎根行业、服务企业、面向市场、自负盈亏,求得生存。这是报社在深刻变化的行业大势下作出的一次被动变革,但这次转型也为日后的发展厚植下稳固的行业基础。
在失去机关报身份之后,报社原有的垄断经营地位不再,事业单位体制机制的积弊日渐凸显,到2005 年,采编岗位正式员工流失大半,经营一度举步维艰。在此形势之下,报社紧紧抓住传媒产业革命和文化体制改革的历史机遇,进行了二次改革、二次创业,明确了“立足电力行业,缔造现代传媒”的总体指导思想,制定了“二次创业”的三步走战略发展规划,在全国部委所属的行业报社中率先踏上了转企改制之路。2006年,开始模拟企业运营,推行全员合同制、打破身份界线,解决干部能进能出的问题;2007年,成立由报社控股,集中经营性资产、注册资本5000万元的中电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以此作为企业化运营的基础平台;2011年,进而将报社由事业单位转为全民所有制企业;2012年,获得国家批准,改制为中国电力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这是中电传媒紧抓历史机遇进行的第二次改革,被中宣部、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推介为转企改制经验重点单位,并被五部门联合授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单位”荣誉。
2015年,以《中国电力报》改版为龙头,集团进一步理顺内部管理体制机制,取消原事业部制架构,打破集团旗下各媒体间的壁垒,建立扁平化、集约化、高效化的内部体制,不断强化新闻主业的核心地位,以新闻影响力不断拓展经营新空间。这是中电传媒面对媒体融合发展大势进行的第三次改革,各项事业取得有力提升。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产业布局,壮大集团实力。
改制后的中电传媒集团在党委领导下,改变了过去事业体制以“行政管理为中心”的内部管理制度,调整为以“以战略管理为核心,以财务和人力资源管理为两翼”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确立建设一流传媒集团的战略目标和“服务型、控股型、专业化、数字化”的战略举措。全面落实国有企业资产管理体制和资本管理制度,设立董事会、监事会,促进集团规范有序运营。借助电力行业的优势资源,陆续在全国设立多家分子公司。在上海布局酒店和户外广告业务,重组了上海中电大酒店,收购了上海电力广告有限公司两家业务实体;在武汉重组了《农村电工》杂志,实现公司化改造,2018年《农村电工》发行量突破12万份;在内蒙古建成占地面积数千亩的生态文化景区;没有依靠国家投入一分钱、依靠自身发展,还购置了2栋办公楼总面积7100平方米。
改革极大增强了中电传媒的实力,释放了企业活力,经过多年发展,中电传媒的媒体质量、资本实力、人才队伍、管理水平今非昔比,成为集报刊出版、广告发行、影视制作、网络电视、电子出版、展览展示、排版制作、酒店管理、文化创意、旅游投资等业务于一身的综合传媒集团。当前,正按照新一轮公司制改革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完善集团体制机制。按照中央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聚焦主业,调整结构,稳中求进,强身健体,培育新动能新优势。
3、强化人力资源管理,推进干部人才队伍建设。
改制后,中电传媒集团实行全员聘任制,彻底破除身份束缚,建立“按岗定责、按岗定薪、同工同酬、绩效挂钩”的考核激励机制,实现了社会保障“五险一金”全员覆盖。在收入分配上,实现绩效挂钩、全员考核,打破了过去以行政级别确定收入的做法,鼓励一线采编与经营人员多创业绩。在选拔干部过程中,大胆起用政治和业务素质过硬、工作业绩突出、有能力的干部,建立了一支既懂新闻舆论工作,又懂科学管理、懂市场经营,且具有改革开拓精神与开放视角的干部队伍。企业化人力资源制度的建立,大大解放了生产力,增强了企业发展活力。
当前,面对传统媒体业态变化、薪酬压力、职业尊严、人才流失、机制僵化的困境,中电传媒集团准确把握集团属于轻资产文化传媒企业的特征,深刻理解最核心的竞争力是人才,最活跃的生产力是人才,最有效的激励是打破僵化机制、促进人尽其才。近年来,始终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严格标准、规范程序、健全制度。按照管理和技术两个序列,加强培训,分类培养、分批选任,一批年轻干部和业务骨干逐步成长起来,解决了“人才荒”困境,为实现集团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二、在融合发展中增添活力
近年来,中电传媒集团积极顺应媒体变革大势、主动拥抱技术革新趋势,不断推动媒体融合从相加迈向相融。特别是自2015年以来,将全媒体思维置于更高政治站位的集团新闻工作顶层设计中,根据行业媒体自身实际,不搞“大而全”的中央厨房,以策划报道为引领,以机制建设为先行,以矩阵建设为中心,以强化视频生产为抓手,以人才培养为重点,大力推动媒体融合从信息发布型转向生产交互型,实现融为一体、合而为一,以深融合的力度、真转型的实践叠加释放了新闻生产力,打造了行业头部媒体强大竞争力。
1、以策划报道为引领,推动全员融合、交互生产。
没有一次次的战术演练,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操作层面易陷于并行相加的浅层阶段。近年来,中电传媒集团通过策划推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重走长征路 喜看新变化”(2016)“砥砺奋进的五年·能源惠民生”“探访总书记走过的村庄”(2017)“2018清洁供暖进行时”“前进!沿着习总书记的能源足迹”(2018)等数个大型融媒体报道活动,组建全媒体团队,打破媒体形态壁垒,强化采编人员全媒体生产能力。经过大大小小的实战演练,融合思维已深入人心,采编主力普遍具备提笔能写、对镜能说的全媒报道能力。如今,在日常报道中,已实现由单一的平面媒体记者为主力向报纸、新媒体、电视台交互组合转变,跨部门、跨兵种自主组建报道团队已蔚然成风,融合报道能力大大提升。
2、以机制建设为先行,再造移动优先采编流程。
构建起重大融媒体报道的统筹策划实施流程,以集团总编室为统筹调度中心,以再造采编流程为突破口,在新闻调度中坚持“新媒优先、移动优先”,新闻重大报道彻底再造“视频先导--新媒体即刻发布--报纸深度整合”的新型采编流程,移动优先战略全面落地。优化集团媒体结构,整合集团媒体资源,做到新闻信息内容一次性采集、多媒体呈现、多渠道发布,重大信息发布全部以“现场云”或集团“两微一端”新媒体为第一出口,新闻大餐从采到编到发不隔夜,实现了生产布局合理化与传播渠道全能化。
3、以矩阵建设为中心,不断提升新媒体影响力。
新媒体以提升自有29个移动端平台传播力为核心,以垂直聚合行业平台、嫁接强势商业平台为两翼,从抓标题制作开始,不断创新表达方式,不断提升营运质量水平。集团所有官方微信账号全部普及动图制作、视频转动图等可视化应用,做到与传统媒体报道完全差异化传播;官方微博以时效为第一优先级,着重运用微博话题功能,策划的#人民电业为人民#话题阅读量突破264万,#清洁供暖进行时#话题阅读突破132万,为国家电网公司五四青年节所做的微博直播被共青团中央微博转发,单条阅读突破40万,新媒体加速形成裂变式传播。在微信公众订阅平台整体打开率和分享率持续下滑的形势下,中电传媒集团新媒体平台依然保持较快增速,截至2018年底,中国电力报官方微信订阅用户同比增长32%,中国电力报新浪微博粉丝突破10万,“今日头条”“一点资讯”“抖音短视频”等第三方平台阅读量超600万,社会影响力和行业影响力不断提升。国网江苏电力看重中电传媒集团新媒体的创作力、传播力,主动要求合作,打造的“苏电记忆”10条原创微信产品,以新颖独特的创作立意和“图读电影”的高技术编辑手法,创造了330万的微博话题阅读量和10万+微信阅读量。
4、以强化视频生产为抓手,重构全媒体产业链。
紧紧抓住新闻信息传播可视化的风口,不断加大视频直播力度,推动直播实现常态化运作,在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首次利用新华社现场云进行视频直播,获得行业代表委员的高度评价;在“2018清洁供暖进行时”大型融媒体报道中,前置视频直播,首次成功实践28小时不间断视频直播,收获了50万+的直播浏览量和100万+微博话题参与度,创下行业媒体新媒体视频直播的新高度;全年应国家电网、华电集团、中国能建等能源央企之请,组织完成了多次大规模、全媒体直播活动,取得良好效果。此外,依托集团旗下中国电力电视台的专业力量,推动其由单纯视频制作向新闻采编并重转变,实现视频由后端制作到前端先锋的价值再造,并在电视台内部打造“一个采编单元就是一条独立生产线”的新时代融媒体节目生产模式,建立起多要素协同生产的全媒体产业链。2018年,中国电力电视台全年自制节目时长历史性突破10000分钟,《微观》《中国能源新闻联播》《7区18号》三大品牌节目累计播发突破100期,形成高端电力文化定制服务的核心业务,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5、以人才培养为重点,全力打造正能量“电力网红”。
2017年全国两会报道期间,首度为90后记者刘泊静量身打造《静观两会》个人品牌专栏,融合报纸的深度报道基因、全媒体的立体传播手段和网络传播要素,集网红记者的颜值、专业能力于一体,“电力网红”一炮而红。近年来,中电传媒集团充分利用重大报道、主题报道的大舞台培养记者,打造集团明星记者,刘泊静、朱怡、王怡等一批融媒体采编尖兵成为行业知名“网红”。在“电力网红”带动下,更多年轻的甚至年长的编辑记者加快转型,积极创新新闻产品,产生了一批有创意、有水准、有影响的融媒体产品,“探访总书记走过的村庄”“图说能源革命”获“中国报业十九大融合传播优秀作品”,“薪火相传”MV入选“人民日报全国党媒十九大融合报道精品100例”,“2018清洁供暖进行时”获“中国报业融合发展优秀案例奖”。
面对新的征程,中电传媒集团将以融合发展、提质增效作为工作重心,在公司治理体系上,精准对标中央文化企业,稳健运行法人治理结构,加快推进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技术创新,稳定报刊经营的同时,做强做优新媒体经济;在新闻业务上,高质量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优化新闻资源配置,持续推进新闻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组织架构、运行机制、管理模式、队伍建设、绩效考核等方面加快改革步伐,在更深层次上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的共享融通。
(执笔:中国电力传媒集团总编室 编辑:周劲)
原标题:全国报业大调研㊿: 中电传媒,焕发行业媒体活力的“光与电”
本文章隶属于专题:中国报业大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