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媒移动版

两会记者手记:“老炮儿”记者感觉像陷入恋爱

来源:观媒 | 2016-03-17 09:33

今年的全国两会报道刚刚结束,上会记者们的两会手记又有哪些不同呢?观媒君盘点了四位上会记者,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两会心声。
扫码手机轻阅读

blob.png

两会记者会现场(图片来自新浪)


陈浩洲整理报道


去年的全国两会,新华社记者的一篇的记者手记走红网络,“陈道明该不该给记者改稿”引发舆论热潮。今年的全国两会报道刚刚结束,上会记者们的两会手记又有哪些不同呢?观媒君盘点了四位上会记者,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两会心声。


1中国青年网全媒体记者张炎良:记者变身“武器专家”


blob.png

中国青年网记者张炎良(右)在人民大会堂门口拍摄

图片来自中国青年网


在今年两会报道中,全媒体引人瞩目,他们运用新媒体手段,利用先进技术全方位展示“两会”盛况。中国青年网上会的全媒体记者张炎良在“记者手记”中写道:


三台专业单反机身、两台全景摄像机、一台全景照相机、一只超远摄定焦镜、两只长焦镜头、一只广角变焦镜头……所有器材加起来超过50斤,往年的相机包也变成了今年的拉杆箱,开闭幕式甚至还要加外挂,说“负重前行”一点儿也不夸张。 


张焱良选择站在摄影席最后一排的制高点,抢拍记者会结束后发言人被各路记者“围追堵截”。但由于站在摄影架的最顶层,只要稍稍直起身,脑袋就会顶到天花板。


这种艰辛,观媒君真是难以想象啊。


2人民网记者赵敬菡:新闻战场也是素质战场


赵敬菡在朋友圈里看到一个媒体同行发的图,数十只录音笔举在采访对象的嘴边,围成一个圈。这让她想起前年两会报道中的一件尴尬事:自己被朋友们调侃“是要把录音笔戳人家嘴里吗”。


“这件事让我感到羞愧,从此便以之为戒。录音笔的距离是一件小事,却能反应出记者的素质。”


赵敬菡在手记中写道,有的记者在路过镜头时弯腰穿行,避免影响同行拍照;有的记者在同行采访时低声说话,避免打扰;但也有记者在新闻发布会现场为座位争得面红耳赤;有记者断章取义,用“标题党”式做法逼得采访对象“拒绝一切媒体采访”。


赵敬菡认为,新闻人的素质不只是对于新闻事件的敏感度、挖掘真相的能力、写稿剪片子的水平,还有在利用职业赋予权利的同时,保持最基本的礼貌和尊重。


3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潘旭涛:两会正在国际化


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潘旭涛在两会手记中写到:今年的两会国际化十足,会场上到处都是金发碧眼、高鼻深目的外国记者。


数据显示,今年参加中国两会报道的登记记者超过3200名,其中千余名记者为外国记者。在2011年之后,外媒记者人数一直在不断上升,2013年全国两会,外媒记者的人数首次突破1000人。


潘旭涛认为,除了外媒记者人数的增加,两会的内容也更加国际化。外交部部长回答涉外问题是题中之义,而一些以前看似“对内”的部门,也不得不用国际化视角思考和回答问题。如教育部部长被问及西方价值观与中国教材的问题,卫计委主任需要回答中国产妇赴海外产子的问题。


4塔斯社记者基里洛夫:“我对两会感觉像陷入恋爱”


blob.png

安德烈·基里洛夫

图片来自网络


俄罗斯记者安德烈·基里洛夫是跑中国两会的“老炮儿”记者。1998年,基里洛夫开始担任塔斯社驻北京分社社长,也就是在此之后,他几乎没有缺席过每年两会的报道。


今年是基里洛夫第20次参与报道两会,他也算是上会时间最长的外媒记者之一。对于他来说,春天不是始于热闹的春节,而是始于两会。


基里洛夫认为,参加中国的两会报道,正是自己工作和兴趣的一个完美结合。“说起来也许会有人发笑,但我对中国的两会的确有着特殊的情感,就像陷入恋爱一样。”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