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人民日报媒体技术 | 2019-06-04 16:02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从理论到实践,推进得如火如荼。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普遍面临哪些问题?技术在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网络传播杂志独家对话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解决方案部主任杨海霞,来听听她对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理解。
01 作为技术公司,人民日报媒体技术公司参与了哪些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具体的做法是怎样的?有哪些经验?
杨海霞:人民日报媒体技术公司于2014年3月成立,以建设人民日报全媒体新闻平台(中央厨房)、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协助各地各媒体建设融媒体中心,打造媒体融合发展的空间平台、技术平台、运营平台、资本平台为核心业务。
成功案例——
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方面,人民日报媒体技术公司目前已完成北京延庆区融媒体中心、北京顺义区融媒体中心、太仓日报融媒体中心等多个融媒体中心的平台建设工作,它们成为各地学习的样板。
县级融媒体中心作为一个“新鲜事物”,它不仅仅只需要技术,更需要将业务、机制、人员、内容、渠道和技术融合到一起,需要对业务体系进行整体设计。因此,我们在与各家单位合作的过程中,更侧重于在业务体系设计方面为每个项目打造不同的融合亮点。
例如:
北京市延庆区融媒体中心被称为国内首家“广电+报业”模式的“中央厨房”;
太仓日报融媒体中心是“新闻+政务”服务模式的行业先行者与盈利者;
北京市顺义区融媒体中心施行网格化信息联动与资源共享机制,融合了全区域宣传资源,实现了信源、内容、渠道的外延。
这些成功案例不是在技术系统及各类工具设备方面的简单堆砌,而是在对媒体融合政策和方向正确把握的基础上,结合各地的实际需求,以业务体系设
计为先导而进行的量体裁衣。
02 你们在为不同的县级融媒体中心提供技术支持时有哪些针对性的考虑?技术系统的功能设计各有何创新和亮点?
杨海霞: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是对县域内媒体资源的重新组合,要真正实现有效的内部融合,需要从不同场景下的需求出发,深入考虑构筑各环节的技术支撑能力,才有可能帮助各融媒体中心建成“主流舆论阵地、社区信息枢纽和综合服务平台”。
基于此,我们在技术系统的设计和产品规划上,结合县级融媒体中心的融合状态和发展水平,对融媒采编、新媒体内容发布、大数据分析、云管平台等核心技术产品进行了持续迭代。
目前,针对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我们已经形成一揽子解决方案,包括热点聚合、融媒采编、媒资管理、渠道对接、评估评价、运营分析、效果评估、新媒体内容发布、“新闻+”客户端开发、融媒开放平台、数据可视化、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等核心能力。
其中,融媒采编产品通过PC端与移动端的协同,以信息流串联业务,以任务驱动工作,实现了跨机构选题统筹策划、采访力量统一调度、任务协同安排与全流程监控、内容多元加工与多渠道分发,可有效保障电视台、广播电台、纸媒、新媒体“策、采、编、发”业务的高效运转。
在设计上,其他各产品的创新点也是可圈可点。例如,云管平台实现了云平台模式下的多级多租户管理、集成门户和统一身份认证、数据安全隔离等综合服务支撑;新媒体内容发布平台基于微服务架构,能够提供新闻管理、直播管理、媒体号管理、广播电视管理、数字报管理、运营管理等持续扩展的组件,大幅提高客户端的开发和改版效率。
03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普遍面临哪些问题?媒体技术公司如何运用技术系统给予解决?
杨海霞:根据目前的合作案例和建设经验,我们认为各地县级融媒体中心在建设过程中主要面临四大问题:
4大问题——
如何高效完成内部融合与业务流程再造?
如何在实践中落实“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要求?
如何有效扩大信源体系弥补采集资源短板?
如何整合贯通渠道提升传播覆盖面?
解决方案——
首先,融媒采编助力县级融媒体中心高效完成内部融合与业务流程再造。我们独自研发的融媒采编平台充分考虑了广播、电视、报纸、新媒体的不同流程特点,以及融合后的全新业务流程再造需求,能够助力县级融媒体中心快速完成内部融合与业务流程再造。
考虑到不同媒体单位存在“采编合一”或者“采编分离”等组织形式,因此系统业务流程既要考虑“采编分离”下的长流程,也要兼顾“采编合一”下的短流程。我们剖析了不同媒体形态在生产流程上的差异,梳理对接路径后打通组版、非编等各类生产系统,对关键业务环节重新组装。通过一系列场景下的考量和设计,融媒采编平台能让所有融合后的资源在统一的业务平台上实现“策、采、编、发、评”的全流程操作,有效倒逼重组后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内部融合进程,促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加快流程再造、机制创新、制度重构等基础性工作。
其次,移动“新闻+服务”客户端可协助县级融媒体中心实现“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要求。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移动客户端已成为全面支撑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抓手,可协助各县级融媒体中心打造覆盖本区域用户的移动传播主流阵地。移动“新闻+服务”客户端的开发,除了对接智慧城市中的各项政务、便民服务外,还可结合本地经济状况和人群特点,挖掘更多的群众服务、社区服务,形成服务聚人、提升用户黏性的良性局面。
新媒体内容发布平台是移动客户端建设的后台支撑,涵盖内容的规划、创作、编辑、审核、发布等业务,同时满足可视化专题制作、活动、投票、报名、调查、爆料、媒体号、数字报、广播电视、服务接入等业务需求。此外,新媒体内容发布平台在内容生产上与融媒采编平台可实现互联互通,形成新媒体业务的统一支撑平台。
再次,融媒开放平台通过网格化体系,使县级融媒体中心有效扩大信源体系,弥补了采集资源有限的短板。大多数县级融媒体中心成立后普遍存在信源匮乏的问题,而融媒开放平台,开发出网格化信息联动系统,打造了一个面向区域内各委办局、镇街、社区的信息上报联动体系。该体系利用分布于各委办局、乡镇、街道、社区、村等基层的网格化信息采集力量,快速、广泛地获取来自基层的第一手线索、素材,不仅有效扩大了信源体系,还借力壮大了媒体融合队伍,形成了全县域合力,让融媒体中心的策划报道更有针对性、时效性和贴近性。
融媒开放平台还提供资源共享中心、订阅号内容发布应用服务,旨在以此为依托打造一个全区域的媒资开放共享平台,实现区域大合唱。譬如,各县级融媒体中心实施网格化体系后,可汇聚大量线索、素材、作品,通过融媒开放平台的资源共享,可将其富余线索、重要选题、各类优质作品共享给其他各类媒体单位,促使其进行新闻产品再加工和多渠道分发,从而扩大融媒体中心区域影响力。在此基础上,县级融媒体中心可联动开通订阅号业务,吸引各委办局、乡镇、社区、自媒体以订阅号模式入驻融媒体中心,并通过融媒体中心客户端的渠道发布内容。由此,可不断丰富和强化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内容来源,带动区域传媒同步发展,实现区域内的良性循环。
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渠道体系构建,需通过内外部渠道整合,构建起更适应群众信息获取习惯的现代内容渠道宣传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和群众间桥梁与纽带的作用,更好地传播党的声音。
渠道体系如何建立?
一方面,各县级融媒体中心可整合原有宣传渠道、资源,打通广播、电视、报纸、新媒体等各传播渠道,合理调配各渠道的布局和定位,充分利用不同端口的传播特性,分层次、多波次地投放新闻产品,形成体系完善、运转高效的融媒宣传新格局;
另一方面,县级融媒体中心也要合理利用本区域外的其它渠道,充分对接中央媒体、省市级媒体以及新兴互联网媒体等平台渠道,借船出海,扩大传播覆盖面。
原标题: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这4大问题别忽视!
本文章隶属于专题:聚焦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