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扬杂汤公号 | 2016-03-21 10:08
“账户存入2***元,摘要:2月工资。”那时我正在和美编商量怎么调版式。红果果的贫困警告就这样发出,心里已经没有什么波动了,好好干活吧!
几分钟内,一起在平台上忙碌的小伙伴短信提示声陆续响起,有的3开头,有的4开头,最多的5开头,因为整个春节都在加班。就这样,5开头的成了最满足最开心的一个,想想春节后一天50万上涨的房价,我们真的好容易满足。
去年一年,报社走了许多小伙伴,和我前后脚进来的,似乎留下的没剩几个。翻出7年前的照片,那时候大家脸上都是稚嫩和理想,和他们不一样,我是半路出家,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把自己融进其中,而是像个旁观者一样默默注视着他们的转变,从突发记者到时事记者,从跑火灾到上两会,每每看到电视上的红衣女记者出镜,我好像比她们还要觉得自豪,因为他们承载了我最初的梦想。
对于记者的梦想,依稀开始于小学3年级,和所有小学生一样,都不可躲过一个命题作文《我的理想》,也是在那个时候第一次写到长大了想做记者(主持人),为什么会有这个理想现在也闹不清了,反正在整理当时的作业本时看到了这句话,自己都觉得惊讶。
仔细回忆,能想起来的只有3年级那会儿有个远方亲戚,我管她叫小姨,从湖北中医学院因为一篇论文受邀去美国华盛顿念书,那边承担食宿,一时间家里都很称赞小姨,爸爸妈妈也跟我说学医很好,那阵子好像也有过学医的念头,但很快就不想了,总之本子上写下来的是做新闻行业。
家族里有个哥哥在电视台工作,说是哥哥,其实跟我爸同龄。每次他来家里我是既高兴又紧张,因为老爸会把我的作文给他看,让他点评我的文字工夫怎么样,现在都记得哥哥跟老爸说,看小孩子的写作水平一开始不能要求太高,然后说到我写的作文,优点在于可以写出很长一篇,缺点在于有些地方表达重复多余,不过,倘若整篇文章都写不出来几个字,那就更别提怎么删减修改了。
我权当哥哥说的是表扬的话,不过即便这样,小学几年的寒暑假作文也是经常难产,通常是被揍一顿后,很快就写出来,而且行云流水。直到初中才有许多主动写的欲望,第一篇小说就是初中写的,高中又写了一篇,被隔壁班老师认定为写小说的不是好孩子。当然,这种文艺情怀与那些年很火的《萌芽》杂志,新概念作文大赛又很大关系,可惜我到底还不够有情(qi)怀(pa),除了拿了个市一等奖,写作上没再拿过奖,也就发表过几篇短文在省级刊物上。
我是个执着的人,中学六年就跟神经了一样,对所有新闻行业相关的都热爱,但自身条件是欠缺的,比如初中进广播台,我一个小学同学黄颖,一副好嗓子在台里深得老师喜欢,我进去后,同样是念散文,播完被老师叫到办公室说太生硬,于是我开始模仿,渐渐的有了转变。到了高中,又自告奋勇以“有经验”为由继续要求进广播台,暑假还让老爸联系了当地电台,去直播间做实习导播,还上新华书店买了好几本《播音与主持》系列的书。对一个南方人来说,普通话发音是硬伤,平舌、卷舌、边音鼻音等都傻傻说不清,跟电台老师念过几次后,别人睡不着数羊,我就默念“四是四,十是十……”那个绕口令。
高考前,老爸就争取过哥哥的意见,对于我这个怀揣电视新闻梦的人,哥哥一句“形象有差距”彻底把我拍在了沟里,还跟老爸说,媒体圈太乱,以我这情商智商在里面也很难有大发展。最终高考失利,最强语文竟然刚够及格线,因为作文写偏题了,我也是被自己打败了,乖乖进了师范院校中文系,家里人以为我的未来可以与讲台相拥了。
大学里,梦想其实依然没有放弃,应聘进了广播台,我这坚硬的嗓门,一轮面试后就被台长划拨到他带队的新闻组,做中午档的新闻播报,当然大学里我的主业还是在社团联。毕业前,就不顾家里反对跑到北京,誓言要进媒体,找过小网站做频道新闻播报,也找过杂志社做编辑,小打小闹一番后,也是尝到了没有211、985这类敲门砖在手,混起来还是有点费劲的。
后来听了家里的劝乖乖进了央企,做文秘,做企宣,可心里就好奇电视、报纸上那些署名记者的人每日的生活,越来越觉得坐在格子间就像是井底之蛙。今天就能想象出几十年后的自己是什么样子。但记者不一样啊,每天可以看到许许多多世间百态,结识许多素未谋面的人。总之,记者在我脑海里的形象就是各种高大上,最喜欢看的节目就是访谈类,看主持人、记者都怎么提问,怎么与人沟通,所以对于现在名人们都用什么包、穿什么牌子的衣服,我一直是无感的。
最终,我执着的进了报社,拿到了新闻记者证,7年时间,这个身份一点点实现了曾经追逐的梦想。至于钱,不是我看重的,但那时候在新闻版做一期调查类稿件考评可以给到8个二等,大概有1600元稿费,没转正之前,全凭每月好好写稿拿稿费维持生计。7年后,一个月的钱,也不敌两篇稿费了。
很难解释为什么在物价频频上涨,国家最低工资也在不断上调的今天,记者的工资却是日渐下降,是曾经记者的工资太高,太暴利吗?我觉得不是,曾经一篇篇暗访调查类大稿,眼见着记者是拿生命当赌注在做,一篇好新闻除了特等稿的考评外,还额外奖励8000元甚至更多,这一定是值得的。但谁都必须要承认一个现实,如今百家争鸣,信息的出口已经不是曾经几大报垄断的情况,没有了广告商的投入,记者的工资也就只能在温饱线徘徊。
朋友圈里有几个新闻学的学弟学妹,很优秀,每每看到他们晒出自己的文章以实习记者身份刊登在报纸上,读到他们对网上各种新闻事件的大段评论,看到他们依然咬定新闻不放手的执着劲儿,彷佛看到了多年前的自己,我不会跟他们说媒体收入少趁早转行这种话,因为我懂得有梦的力量,当然,我也希望他们可以一直坚持下去,这不是个发家致富的行业,但却是一个让内心充盈的职业。
很多人会奇怪,记者那么好跳槽,为什么你还不走?我觉得就是一种未完成的理想吧,7年,并未觉得自己在记者这条路上收获了想要的那份满足感,我只是游走在边缘,总还想再做出点什么。或者说,我还想看到红衣记者在电视上出现,可以自豪的说一句:那是我同事!看到好片子被刷屏,我可以得意的说一句:那是和我一批进来的摄影,我们关系很好!再或者,我还贪念自己的名字前可以加上某某报记者,键盘敲出的文字可以变成签字被许多素不相识的读者读到。2开头的悲伤,更加只剩下拼命努力来填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