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媒移动版

破局重生:一个地方新闻传媒中心整合两年间

来源:新华社报刊网 | 2019-08-05 18:36

营口传媒 地市媒体 媒体融合
扫码手机轻阅读

从各自为战的传统媒体到集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客户端、文学期刊等六大媒体及“两微”公众号矩阵于一体的综合性传媒机构,回望营口新闻传媒中心两年来走过的融合之路,正是按照党中央对媒体融合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地方媒体发展实际,主动迎接挑战,坚持守正创新,走出的一条破局而立、浴火重生之路。

一、大胆决策,化解矛盾,做好媒体融合顶层设计

与其他传统媒体面临的困境大致相同,营口的市直媒体曾经长期处于墨守成规的运行状态,报道形式陈旧、传播平台单一,内容虽“五脏俱全”,却无法吸引受众。没有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人员结构老化、团队创新意识缺乏,广告收入断崖式下滑,昔日风光无限的媒体人开始为生计发愁。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绝地求生。2016年11月8日的全市记者节庆祝大会上,营口市委主要领导要求:将谋求新方法,彻底扭转市直媒体的困境!最终确定营口市直媒体融合的总体方向:坚持党管宣传的原则;进行实质性的融合,合并营口广播电视台、营口日报社、营口晚报社等市直新闻媒体单位,筹建营口新闻传媒中心;新闻舆论宣传主业与经营创收辅业分离。

营口市委、市政府牵头抓总,先后制定出台了媒体融合机构设置方案、财政扶持方式和人员分流安置办法,力求通过融合化解矛盾,实行主辅分离、加大财政支持、保障业务经费、完善机构职能设置等方法,实现“主业做精、辅业做强”。

2017年6月,营口新闻传媒中心正式成立,在全国地级市率先推出“广播电视+报纸”的融合模式。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中心党委边融合边改进,推出近200项工作举措,突破传播渠道的限制、改进新闻生产流程、理顺岗位设置与栏目建设的关系、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解决了一系列深层次问题。二、平台融合,移动优先发展、拓宽传播渠道

一是以移动客户端“掌上新营口”App作为新媒体头部平台,与营口发布、营口新闻、营口日报、V营口等微信公众号及营口新闻网和营口观、营口日报微博形成新媒体传播矩阵。集中优势力量和先进产能向新媒体阵地靠拢,本地突发新闻、重大时政报道、舆论热点事件第一时间在移动端发布,以党媒的导向性、权威性和专业采编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重建互联网市场秩序,引导受众回归“主流”。

在“掌上新营口”App上开设12大板块、78个子栏目,整合发布本地广播、电视、报纸、网站等视听资源,实现报、屏、网、微、端相互支撑和版面页面、大屏小屏的共融互通。同时增设民生直通车、光影秀、曝光台等互动板块,为受众提供个性化资讯服务。结合智慧城市建设要求,“掌上新营口”智慧政务矩阵聚合全市政务、商务、教育、医疗、旅游等行业的20多个单位和部门,为其提供信息发布、政策宣传的平台。

“掌上新营口”App自2018年6月1日正式上线运行以来,每周访问量增长率在全国近200家加盟媒体中始终位居前列,目前总访问量突破820万,已然成为营口市最具活力的第五大媒体。2019年,“掌上新营口”App在第二届广电融媒评选中获得“年度最具成长力手机台”称号。

二是组建全媒体指挥调度平台,作为媒体“大脑”和连接各生产环节的“神经中枢”。指挥调度平台在新闻线索采集分发、重大选题研究策划、日常工作超前谋划等方面打通全中心内容生产壁垒,做到一体化指挥运行。通过对中心设立的96581全媒体新闻热线和新闻志愿者提供的新闻线索进行梳理,科学合理调配各分中心、各部门、各媒体的采访资源,实现选题统一策划、采访有序开展,内容多元呈现,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不断提升。在“营口有礼”主题活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2019中国北方(营口)鲅鱼圈开渔节等重大活动中全媒体多兵种联合作战,发挥出“1+1〉2”的叠加效应。同时结合选题策划会、各部门主任联席会以及线索跟踪反馈制度等,对选题严格把关,做到新闻报道可管、可控、可追根溯源。

三是借船出海,布局新华社等国家级媒体平台和商业信息流平台本地板块的流量入口。人在哪儿,阵地就建在哪儿,营口新闻传媒中心作为新华社“现场云”平台的首批用户,2017年4月开始将移动互联网直播方式引入重大新闻报道,望儿山母爱文化节、鲅鱼圈国际马拉松赛、全国民营企业合作大会、全国雷锋文化影视周新闻发布会等有影响力的重大活动通过“现场云”平台图文和视频直播,声名远扬、大放异彩。短视频《(你很了不起)天使在人间!为了这台手术Ta们生生跪地一个小时》在现场云平台一经推出,短短几个小时点击量超过100万,成为名副其实的互联网爆款。截至目前,营口新闻传媒中心现场云平台累计创建新闻现场133个,推送报道1621篇,总计132万人次在线观看直播,营口新闻传媒中心先后荣获“现场云2017年度十大创新策划奖”“现场云2018年度优秀组织奖”。

2018年,短视频用户呈爆发式增长,营口新闻传媒中心抢抓短视频机遇,先后与今日头条、抖音、腾讯、新浪、网易等商业平台开展战略合作,聚焦营口本地风土人情和正能量暖新闻,传递主流价值观,引发受众强烈情感认同,实现与用户深度连接。目前,中心官方抖音账号“营口新闻”已有粉丝3.4万,发布短视频作品140个,完播量280万,扩大了营口对外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同时,营口新闻传媒中心还与本地有良好社会声誉的自媒体“大V”、平台和PGC建立合作,重大事件集体发声、重要活动共同发力,提高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积极构建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的传媒生态系统。

三、创新思维,以内容为根本、持续提档升级

2015年1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解放军报社时指出,对新闻媒体来说,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都重要,但内容创新是根本。

一是转变落后新闻生产方式,构建新型生产关系。媒体融合后,中心组建大策划部、大采访部、大编辑部,合并原本分离的新闻采编团队,建立全新架构,实施大策划、大采访、大编辑制度。时政新闻采访统一由大采访部负责,新闻稿件经不同媒介编辑审核发布,新媒体侧重“短平快”,报台凸显“高大全”,实现一次采集、多样生成、多元传播,变单媒体的“单打独斗”为全媒体的“同声共振”。针对专题、专栏、专版等个性化视听产品,中心重新定义人员与栏目的关系,实施栏目“项目化”,构建以项目组为单位的生产体系,打破身份、职务、年龄、部门限制,弱化广播、电视、报纸的岗位划分,只要是中心在岗人员,都可以发挥特长,跨界认领或创办项目。目前,“营口有礼”工作室、两微工作室、“有事您说话”、新媒体技术实验室、无人机飞行大队等一大批项目组和技术研发团队成为引领中心产品创新出彩的核心力量。

二是深化栏目供给侧改革,集中力量打造精品。融合伊始,中心主要领导牵头,对所有栏目逐一评审,杜绝栏目同质化,实施分众化传播,向垂直、细分领域延伸。整合广播频道,把收听率高、互动性强的精品栏目在三个分时段频道滚动播出,广播资源得到有效发挥。组建大文艺部,用原创的文艺、文学作品吸引受众,“快乐嘟嘟会”“悦读”等具有标签和调性的栏目将广播、电视、报纸的文艺专栏专刊整合后通过新媒体展示,已形成固定的受众群体。“习总书记用典”用视频呈现书本的内容,讲解古典名句的出处和哲理,阐述习总书记用典的现实意义。“欢乐社区行”引入“大社区”的概念,将镜头和麦克风对准城乡社区普通百姓,展示基层群众的才艺和风采,探讨信息服务“社群化”的可能。“声音的力量”“营口故事”“政风行风热线”“金色家园”等广播、电视、报纸的优质栏目打破媒体界限,全媒体协同刊播,在权威发布、深度挖掘、精准解读上有新提升。

三是技术迭代引领手段创新,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与风生水起的互联网商业媒体相比,传统媒体最大的短板就在技术,无技术何谈创新?媒体融合伊始,由营口市政府出资1.1亿元为营口新闻传媒中心建技术大楼和设备更新,使融合不仅体现在平台、渠道、管理、人员等表层,更体现在拥抱新技术的内核,目前,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的技术大楼已竣工,正在进行内部装修和设备采购,预计年底将投入使用。

为满足受众多样化获取信息需求,营口新闻传媒中心充分发挥新媒体特色,通过微动漫、短视频、H5、VR等多种技术手段,增强新闻“可视化”效果,提升新闻作品的吸引力。2018年12月5日,一场久违的降雪将滨城营口装扮成童话世界,新媒体中心记者集中运用无人机、GoPro等设备对营口雪后的美景进行全方位展示,短短58秒的视频在央视微信平台“1号线上”发布后又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大美中国?品冬”栏目多次播出,营口也因此在“1号线上”推出的“最美品冬地”评选活动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全国十大“最美品冬地”,并名列榜首。

同时,借助直播、航拍、短视频、客户端等新媒体技术,营口新闻传媒中心已从单一的内容输出平台走向多元的服务运营平台,给用户提供的服务不仅限于一篇稿子或一个版面,而是全方案供给,针对用户需求,提供从创意策划、全媒体传播、线下场景活动相结合的完整解决方案。打通栏目生产与市场经营之间的通道,与从事辅业经营的辽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承办营口地产品牌推介会等宣传推广活动。文化会客厅、全媒体小记者团、少儿合唱团等众多栏目及线下活动已经成为本地知名品牌。依托“掌上新营口”App的技术和平台,与站前区合作推出“前城似锦”App,集成了县级媒体的全部功能,为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四、科学管理,强化队伍建设、凝聚人心士气

长期以来,传统媒体稳定的组织结构和条块清晰的分工模式,使新闻生产始终处于“计划经济”,从业人员缺乏危机意识和创新动能。实现媒体融合,不仅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方面的融合,还要实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和激励机制,大力培养全媒体记者、全媒体编辑和全媒体管理人才,为媒体融合发展持续赋能发力。

一是完善岗位设置和评价体系,健全收入分配机制。媒体融合后,市财政对营口新闻传媒中心实行员额制补贴,并不意味着所有员工捧起“铁饭碗”、吃上“大锅饭”。中心党委参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引进麦肯锡绩效管理模式,推行“AB岗”和全员绩效考核,以“财政兜底+绩效考核”的方式,对人员经费进行科学合理的二次分配。每名员工身兼至少两个以上的岗位职责,中心每月从工作纪律、工作业绩、工作作风等方面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优绩优酬、奖罚并重,通过拉开收入层次激发干劲和创造力。同时,重新核算合同制员工工资,参照事业身份人员标准发放,实现同工同酬。用好用足各方面政策,解决员工后顾之忧。在业务建设、后勤管理、工作纪律等各环节出台一系列管理办法,用制度明确标准、用制度促进业务、用制度引领队伍,培养党媒从业者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严肃的工作作风。

二是加大全员培训力度,解决“本领恐慌”。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注重培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增强干部队伍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能力。媒体融合,关键是人的融合、思维的转变,具有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也是对新时代媒体人的要求。营口新闻传媒中心融合后的首要任务就是在全体员工中开展“大培训、大比武、大练兵”活动,把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提高变为常态。通过开办“专家大讲堂”和新闻夜校等形式,加强对员工的政策理论、全媒体融合创新能力、新闻业务能力和法律法规的培训。同时,还选派业务骨干到高校和各地参加全媒体业务专项培训,学习最前沿的媒体融合理念和新媒体技术。在培训基础上,围绕采、编、播、技术四大项媒体主要业务开展练兵比武,通过实战发现选拔一批专业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具有全媒体思维和能力的记者、编辑、主持人及专业技术人才,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和智慧的舞台,实现人尽其才、人岗相宜。

三是把牢政治方向,开展增强“四力”教育实践工作。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作为新时代的媒体人应该站位高远、心怀社会责任,以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事业的无比热情开展工作。2019年3月,营口新闻传媒中心党委在全体员工中开展“听党话,跟党走,做知行合一的媒体人”主题教育活动,作为开展增强“四力”教育实践工作的有力抓手,引导全体员工树牢政治意识、纪律意识,时刻牢记职责使命,持续改进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在实践中锤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切实提高业务能力和工作本领,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听党话、跟党走,知行合一的新闻工作者队伍。

原标题:破局重生:一个地方新闻传媒中心整合两年间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