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媒移动版

“智媒新动能”互动对话实录

来源:观媒 | 2019-08-08 15:21

“智媒新动能”互动对话实录
扫码手机轻阅读

2019年8月7日—9日,第五届观媒峰会在成都举行。本届峰会主题为“深融快车道,智媒新动能”。峰会将邀请数百位全国主流媒体、商业网站、新媒体客户端、行业管理者出席。第五届观媒峰会“智媒新动能”互动对话环节,邀请到东方网总裁总编辑徐世平先生,南昌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龙和南先生,南都报系党委委员、首席数据官虞伟先生,金陵晚报总编辑江飞先生,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发展中心主任张宇宜先生,共同探讨智媒时代的到来,为传媒行业的发展赋予了什么新的动能,媒体又会出现哪些变化?该环节由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副主任单学刚主持。

以下为“智媒新动能”互动对话实录:

单学刚:很感谢大家应邀参加第五届观媒峰会,也很荣幸主持这次圆桌,会我很熟悉,每次都参加,这个会价值不在于官方还是民间,而是媒体行业在一起聚会、交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难得机会,每次都是大咖云集,嘉宾层次非常高,代表性非常强。

主持这场圆桌是临时,昨天看到议程还不是我,早上来的时候才知道是我,抱歉没有什么准备,好在大家都是资深专家。时间有限,有请各位专家用最简要的方式把各自的观点表达出来。

刚才看到李鹏总精彩的分享,我们对封面一直也很关注,一直在关注封面的发展,封面作为四川一家本地的新闻网站,其实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四川本地,在全国范围都有影响。李鹏总是智媒体倡导者和践行者。智媒体无非就是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这样的新技术重构新闻传统的模式。刚才封面经验已经做了分享,今天几位都是来自于不同类型的媒体,都是有影响力的传统媒体机构。

首先,想请各位用简单语言把各自在智能媒体方面探索的经验和做法,也给在座各位嘉宾做一个简单的分享。

徐世平:长话短说,刚才李鹏CEO介绍了封面智媒体的一些做法。我的理解,理解“智媒体”“智”的核心其实是两个字“技术”。技术是智媒体建设的最核心,最基础的内容。没有这一条,讲智媒体那都是空话。所以在我们业界,特别是传统媒体转型,新闻网站转型这个行业里面,我认为我们最缺的是技术。技术怎么衡量?我觉得也是有标准的。

第一,得看这个集团,这个机构,这个公司有多少人的技术团队规模,你要告诉我,你要做智媒体,你说只有3个技术人员,或者10个技术人员,你说要做智媒体那是挺扯的事,不可能,所以首先看技术团队规模。

第二,看每年技术研发投入是多少。每年技术研发上投多少钱,投一百万、两百万还是一千万、两千万还是一个亿。

第三,标准。你要做智媒体技术衡量,你要看有多少专利和软著权,这也很重要。你有没有专利,有多少专利,有多少软著作权也是很重要的标准。

第四,决策机制里面技术决策能力怎么样,也就是说你的团队、班子、核心圈里面有没有技术背景的人。

所以我认为做智媒体四个标准是非常关键的。这些年东方网一直高度重视技术环节和技术领域的投入。现在公司1800人1/3是技术人员,600人的技术团队,所以我们有能力做很多技术上可以做的事情。

第二句话,近三年在技术研发上投入超过2亿,这是实实在在的投入。

第三句话,东方网目前在册专利数超过30几个,软著权超过300多,我们最近也做了一个统计,国内传统媒体,国有媒体背景里面东方网著作权和软著权是最多的。我们要做智媒体,特别是在5G大环境下,智媒体是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重要方向。我是从过来人的角度,大家如果要向这个方面转型,向这个方向努力,自己去找一找,我们离这四个标准还有多远的距离,这是我们做好智媒体的关键。

单学刚:谢谢徐总,徐总刚刚获得大奖是网络媒体的先锋,徐总不但是内容专家,同时对技术理解也很深刻,提到四个评判标准,这四个标准也是引领东方网在智媒体方向不断取得成绩的重要原因。

下面有请来自东道主成都传媒集团李科副总经理,我知道您也是非常优秀的传统新闻宣传管理者,您作为成都传媒集团副总,您对智媒体发展有什么判断,或者说传媒集团有什么探索和经验,请给大家分享一下。

李科:非常欢迎大家来到成都,今天在座的有很多是以前在成都市委宣传部当新闻处长,当时叫网管办,现在是网信办,很多是老朋友,更多的是新朋友。借此时间想跟大家汇报,后来到成都传媒集团是分管媒体融合,现在刚好分工调整,我现在做副总经理。

我现在正在做一个事,半个月前刚刚宣布,前面事情已经敲定,配合新董事长做概念设计,土地那些都敲定了。离咱们这个地方往南两公里的地方,1300多亩,将近一平方公里,成都高新区新川科技园这个地方打造一个智慧媒体城,简称天府智媒体城。核心的概念是叫“一心三建”,一心就是核心,就是“智媒体中心”,成都传媒集团的智媒体中心。刚才李总和彭总都说了,现在的顶设。三建就是三个支撑,第一个是智能科技,围绕智慧媒体的建设,以前是叫合作伙伴,以前合作伙伴是在不同的地方,我们都会把大家聚集在一起。第二个板块,文创支撑。核心也好,基建也好,最后集团规划要体现到产业上。文创板块现在基本敲定了,是创新孵化、文创路演、基金资金入驻、版权交易、智慧展览等等,包括还有智库等等。在整个智慧媒体产业链上的机构和文创单位,我们都把它归到第二个板块。第三个板块,智慧管理。整个园区规划的是智慧城,首先是一个媒体城,第二是智慧城。第三是未来城。现在我们基本敲定,7月23日首次向全球发布这个信息,那天在现场签了17家单位,这个单位都不是战略合作协议,基本上都是有实质的内容。

核心基石伙伴已经敲定,一个是人民网,人民网首先作为股东,他是带资金进来。第二个是华为,这些是我们基石伙伴。今年土地已经敲定了,大的合作项目也已经签订了,目前我们正在做总体的规划和下一步的建设规划。也借这个机会欢迎各位朋友多多关注这个项目,因为这个位置太好了。主城区来说基本上是绝版的地域。我们想通过这个把以前业务的往来,刚才徐总说“以前我们是一个朋友圈”。下一步我们要形成产业圈、生态圈,也希望把我们的有请,把工作场景都放到一块,欢迎大家,也感谢大家!

单学刚:谢谢李总描绘了一张非常壮美的蓝图。成都这些年在西南地区发展非常快速,除了传统的产业,以及互联网新经济发展之外,新媒体,对智媒体发展也非常重视。不但涌现了封面传媒,成都传媒集团也在积极探索,刚才也做了介绍,也请大家有机会多来成都看看。

第三位嘉宾南都传媒集团的虞总,请您分享南都在转型期对智慧媒体建设有什么探索。

虞伟:很羡慕徐总和李总,他们都有大手笔的投入。南都是什么情况,南都是每年归零企业,每年都要白手起家。集团每年下考核指标,每年需要完成经营业绩情况下才能做适当投入,不是真正的法人单位,财务是集团派出的。在这个背景下做智媒建设是非常困难的。基于这种情况下,难度在智媒投入时必须要当年见效,投多少钱进去必须当年要有成果和收益,我们基本上是应用场景先行,然后在做技术投入。技术投入成本作为营收项目成本就支付了。去年南都对外公布大数据研究院成立,年收入破亿。其实这个成果是很好,但是此前我们在前两年做了很多基础的建设,基础建设是什么?我们对组织架构做了建设。

第一,我们打破了以前媒体的管理模式。来稿后管理,源头式管理,工作模式发生变化。薪酬体制发生变化,我们建立了名数利三个维度,某一点做得好就是优秀员工,三个做得很好就是顶级员工。比如说他参加一个发布会拿车马费后来写稿子没有影响力,那么在我这里绩效为零。难都对所有工种分五个序列,采编序列、研究序列、产品序列、研发序列等,是层级管理制度,这是大数据研究院此前做的基础工作。南都对内部来讲,把以前传统的社会新闻部打破,是以课题研究为主,寻找一定课题研究方向,让记者做研究,不是纯粹学术研究,最主要搜集这个领域数据库,同技术团队一起,依靠数据做新闻报道和决策咨询,主要就是这个经验。谢谢。

单学刚:刚才您提到应用现行,这有一点无奈,但是也是地方媒体的必由之路,大的长周期投入比较困难,见效比较快的经验也值得大家学习。

第四位嘉宾金陵晚报总编辑江总,金陵晚报影响力也是蛮大。昨天我从南京刚刚过来,我们每年都会在南京搞互联网治理等大数据峰会,今年还会继续搞。南京很多经验值得大家学习和参考,最后有请江总给大家分享一下金陵晚报的经验。

江飞:我们做客户端相对比较晚,之间新闻2017年才上线,一开始我们就希望借助成果尽快赶上,所以我们也是江苏最早推出智能搜索、智能推荐场景化的一些应用,以此为起点关注人工智能在媒体领域的落地。这两年做了一些探索,我们努力构建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体系,促进整个团队互联网经验升级。自主研发了系统,是基础系统。包含了智能机器人、智能推荐、智能搜索、智能审核,包括用户画像、精准推送等等功能模块。这个系统也进一步提升我们在技术应用方面的智能化水平。

第二,我们努力构建以人机协同为特征的内容生产的方式,促进媒体的高质量发展。我们也尝试把AR技术应用在新闻采集、生产等环节,推动四川媒体建设。最近刚刚上市AI主播,虚拟主播可以随时播报重大新闻。去年上线了智能机器人,它既是诗人,也是新闻评论员,这样让我们更有底气。我们尝试把AI应用于以视频、以直播、以视频为主的内容产品生产中。全力构建全新媒体的产品矩阵。特别是AI主播和智能机器人加盟,使得全员媒体阵容进一步壮大。同时在智能分发方面做了智能推荐功能,我们可以跟踪每天报道全网分发效果,自动生成分析报告。这两年我们的体会,人机协同、人机一体重新定义内容生产的方式。

第三,努力构建以智能交互为表现的用户关系模式。促进新的媒介生态的形成。除了千人千面分发外,我们智能机器人可以跟用户随时进行沟通和交流,我们做了一个游戏,以游戏化的方式来建构和用户的关系,推出美丽乡村大数据平台,可以为用户提供技术化、场景化的美丽乡村数据。包括我们推出的食安数据,也可以为用户提供家门口饮食农药残留报告。通过这种方式让交互更加深入,让互动更加精准。

智媒体建设来讲,客观地来说,我们只是迈出了第一步,但是第一步已经让我们深深感觉到,智媒体一定是未来媒体的主要形态,这是我们的一些体会。

单学刚:谢谢江总,江总描述了金陵晚报新媒体发展布局和成果。

刚才四位嘉宾用简短语言给大家做了分享,各有各的优点,各有各的经验,大家都有一些收获。刚才我听到封面李总在讲封面经验时讲到智媒体三个环节,生产、审核、传播,其实这也是媒体生产中重要的三个环节,智媒体的发展的优点和优势大家都知道,够不需要再多的赘述,但是也存在一些风险和不确定性。归根到底在新闻生产传播中人的作用不可或缺。智媒体大规模发展今天很多人都担忧一个问题,未来人干什么,新闻生产和分发都可以通过机器完成,人做什么,怎么样实现更好人机结合,或者说人怎么样驾驭媒体的发展。从各自经验来讲,对人机结合发挥人作用方面有什么经验或者说看法,大家围绕这个主题做一点交流。

徐世平:现在信息传播的格局形态都在发生重大的变化。我们现在每天信息的处理量也是过去传统媒体所不能比拟的。从我们公司角度来讲,我们每天处理120万条信息,24小时120万条,最终形成入库的大概4万到6万条信息。从人工的角度来讲,肯定是不能胜任的,所以前端系统的处理,人工智能的介入,我觉得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现在有一个误区是什么呢?人和系统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活都让系统干了,人干什么。我始终如一的观点,所有算法所有系统都是人做的,算法是有权重,权重是有人来定的。前端信息处理过程中,人工智能介入本身体现人的价值观,比如说阅读痕迹等问题,这些权重怎么调节,怎么设置,怎么安排,本身体现了人的价值,这是一个方面。

另外,人在信息分发处理过程中,系统做了大量的识别、分发、推送的活,人在系统推送环节过程中,人扮演的角色也是不可或缺的。从内容的强化、制定,渠道有针对性的推送。现在信息聚合时代,信息孤岛现象等问题,都是和人有关系。所以人怎么把握自己的立场、观点非常重要,这是第二个有作用的地方。

第三,现在我们对机器处理过的,系统处理过的所有信息都是由人工审核,当然这个审核代价很大,而且越来越成为我们公司重要的一个负担,但是大的公司不说了,像今日头条都是几千上万的审核规模,我们这样的公司也有好几百人专业审核团队,什么活不干就干审核事情,难免有系统漏网等信息,所以我们要有综合判断,我们要通过技术投入提升系统效率,系统效率的提升,准确度的提升和分送目的能力提升是体现媒体智能的价值,这是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人在系统推送过程和处理过程中间的作用更加凸显。今后智媒体时代两个方向投入都是很重要的,当然也不能偏废。前面讲技术很重要,但是不说是内容不重要,内容也承担很重要的角色。为什么这个场合讲技术呢?内容重要对我们不言而喻,我们驾轻就熟,完全没有问题,我们缺的是短板,需要补的短板内容太多。技术恰恰是在座的人比较缺的。不能因为我讲了前面那段话,人更重要,内容生产更重要,只不过内容生产我们太熟悉,太驾轻就熟。所以我建议将来两个方向都需要投入,这是从公司角度来讲。

单学刚:大家都明白徐总刚才说的,技术重要,不代表人不重要,技术可以解放一些人,从基础性、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做更果断的工作。技术发展起来媒体对人需求量要减少,包括媒体人规模在见效。未来还是人和机器协调发展,机器为我们做基础工作之余,还需要人来把握方向。现在企业也面临这样的问题,就像您说审核把关队伍越来越庞大,这对很多平台方来说也是很大的负担,这也需要技术手段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来解决这个问题,对媒体平台来说无限增加人工审核不是发展方向,这个问题又不能忽视,所以必须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这是未来发展方向,对审核的更高端的要求。

后面三位嘉宾各自谈谈各自的观点。

李科:主持人说这个话题,我们在座各位都是非常清楚,内容生产和技术支撑的关系。主持人问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说,现在传统媒体在转型的过程当中,实际上面临着我们最大的一个短板就是技术。传统媒体技术的短板,现在怎么来支撑?现在技术人员薪酬比传统媒体高得多,另外他对我们业务不太熟悉,到底是用哪一种方式来培育我们的技术力量?到底是我们自己培育、引进,或者是合作的方式。包括刚才彭总说,封面新闻、封面科技,我们成都打发也是一样,成都传媒集团与红兴新闻(音)今年也是进行合作。单纯一家媒体建技术团队投入太大,尤其是以前的机制,尤其是国有媒体单位养技术团队成本高,所以为什么专门设科技公司。一个是对外引进战略合作,二个是想在有条件的时候可以进行融资,实际上是这么一套思路。

刚才李总说的概念是非常对的。真正传统媒体向智慧媒体转型,张主任那边是做得比较早的,我个人的看法,我们真正最核心的是数据,就是“大数据”,包括内容数据,包括管理数据,尤其是用户数据。在这个过程当中,要用技术来支撑我们,这个技术来支撑我们从新闻线索的搜集、梳理、策划、采访、编辑、审核、分发、版权,以及效果评估。每一个环节都可以智慧化。这个相对于以前完全用人工是提升我们效率的,给我们赋能的。但是我们媒体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属性是智能没法解决的,就是只有有经验传媒人能做的价值判断。我们以前做舆情分析,现在做线索收集等等。我们做媒体,最重要的就是有导向功能。导向功能里面非常重要的就是价值判断,机器可以给我们做基础排查,但是还需要我们有经验,有懂行的传媒人来把握。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text-transform: none; text-indent: 36px; letter-spacing: normal;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Hiragino Sans GB", "Hiragino Sans GB W3", 宋体, Helvetica, Arial, sans-serif; font-style: normal; font-weight: 400; word-spacing: 0px; float: no

原标题:

本文章隶属于专题:第五届观媒峰会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