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媒移动版

记者被打 除了声援 还建议做到这两点

来源:传媒大观察 | 作者:田宇 | 2019-08-16 22:43

在“东方之珠”发生的事情已经持续了不短的时间,由于这个地区的特殊性,这里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各地区媒体纷纷报道资源,在前方发回信息。这里的一举一动也牵动着大家的心。随着事态的逐渐升级,有些并未参与到事件中的普通公众也被打了。
扫码手机轻阅读

在“东方之珠”发生的事情已经持续了不短的时间,由于这个地区的特殊性,这里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各地区媒体纷纷报道资源,在前方发回信息。这里的一举一动也牵动着大家的心。随着事态的逐渐升级,有些并未参与到事件中的普通公众也被打了。

8月13日,甚至出现了记者被殴打的事件。

8月13日晚,供职于《环球时报》的记者付国豪在香港机场被示威者非法拘押,并被殴打。14日凌晨,当地警方将付国豪救出。

付国豪供职的《环球时报》以及报社的总编辑胡锡进分别通过微博等社交媒体及时通报了情况,记者本人并没有生命危险。并且,付国豪本人在8月14日露面接受了采访。

《环球时报》在国内舆论场中的地位十分特殊,特别是在一些敏感议题上,《环球时报》往往可以取得唯一的报道权。这次,港岛的事件,也一直是《环球时报》在前方为大陆的公众带回来当地的第一手信息。作为重要的信息源,《环球时报》的信息不仅让大陆的公众了解事实,而且,也将中国媒体的声音传递到世界各地。保证媒体具备必要的公信力、传播力,其中的采编人员是最为关键的要素之一。

有人以暴力来对待记者,消息传来,举世震惊。

自由的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新闻自由”,当出现这种全世界瞩目事件的时候,记者们能够到现场进行采访、报道,并第一时间将现场信息传递出来,有利于信息的开放和获取。这是广大受众知情权和表达权的主要体现。因此,世界各地,无论是何种社会制度,何种意识形态,对记者的“采访权”基本都是立法保护的。

很多重大社会事件,特别是正处在发展过程中的时候,是具有很大危险性的。出现在现场,或是对事件进行深度报道,都可能会遇到未知的风险。因此,记者也被视为最危险的职业之一。社会需要理解并保护记者们的人身安全,这才能“兼听则明”,在对信息的去伪存真中逐渐触达事情的真相。

付国豪被打之后,首先发声的是当地的记者协会

这份避重就轻的声明在偷换概念。其中的关键词汇是“佩戴”、“展示”,而不是“没有”。

现在的主要问题是,记者被暴力对待了。付国豪在8月14日的采访中也正式回应了“未带记者证”的问题,声明自己是为了“自保”。当时,就算付国豪没佩戴香港的记者证,也不能成为被打的理由。

目前,已经看到《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国内媒体和网络发出声音声援付国豪,还有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国务院港澳办发言人等官方对记者遭遇的暴力事件进行谴责。

但是,这种声援对当事者的影响力并不大,特别是对施暴者缺乏必要的法律惩处,还无法起到警示的作用。

因此,后续的处理,建议;

第一,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记者协会)应该为记者发声,声援付国豪。大陆的记者无辜被打,而且是在新闻现场行使记者权利的时候,被殴打。这是对大陆记者,乃至于全世界新闻界的侮辱玉挑战,此时,更需要记者协会的主动作为,这也是记者协会的分内义务,协会应该为成员发出声音;

第二,敦促当地警方找到施暴者,并由记者以个人身份提出诉讼。诚然,被采访者有拒绝采访的权利。但是,任何被采访者不能采取暴力手段来对待记者。这是严重触犯法律的事件。需要当地警方尽快找到行凶者,以此来证明当地的法治体系是有效的,并且,以儆效尤。

当地的事件还没有彻底结束,也需要媒体、记者参与到报道之中,但是,我们需要的是客观、理性的报道,这更需要各地记者投入到其中,在第一线带回第一手信息。因此,更应该充分保护这些记者们的人身安全,让他们能够心无旁骛地行使“采访权”和报道权。

最后,

向所有捍卫新闻自由的人致敬

向哪些不顾危险坚持在第一线进行采访的记者们致敬


原标题:记者被打,除了声援,还建议做到这两点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