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观媒 | 作者:薛陈子 陈浩洲 | 2018-02-28 15:37
薛陈子 陈浩洲 / 传媒大观察原创
2017年9月,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的前一天,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了微视频《共同命运》,梳理习近平主席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世界之问给出的中国答案。这条微视频发出后不久,就获得了全网推送。
新华社也在今年春节期间推出多款微视频作品,关注了梁家河村的“年夜饭”和“新生活”。在新华社微信公众号上,上述视频的点击量和点赞数创造了数以万计的关注度。
近来,不少时政主题微视频开始频繁在各大主流网络媒体、商业网站、客户端头条位置出现。这些微视频的创作者,大都是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这三大央媒,观媒君称之为“主旋律微视频”。
2017年被称作短视频元年,风口来临下,大量从业者涌入到这个领域进行探索,三大央媒也开始了试水,有着电视台背景的央视网在2016年就推出了不少微视频作品。从统计数据来看,2017年,人民日报客户端先后创作和发布了多条微视频。2018的前两个月,三大央媒出品的主旋律微视频数量呈井喷之势。
从时长上来看,这些微视频大多控制在六七分钟以内,符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规律。央视网推出的《家风传承》和《家国天下》,时长都不到2分钟。
从作品传播节点上看,去年的不少微视频作品大多是在重要的时政事件前后推出。例如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前夕,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了《世界舞台上的习近平》,这条微视频彰显了习近平让中国外交更自信、从容,他正带领中国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
观媒君观察发现,去年年底以来,央媒推出的微视频对总书记思想的关注开始增多。本月,三大央媒至少推出了5款作品,都没有针对特别具体的事件,而是解读习近平治国理政重要思想成果。诸如,中央电视台和新华社联合推出的《答卷》,该视频用习总书记的讲话原声作为配音,全面诠释了“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与此同时,短视频也醒目摆出三大时代性考题,引发思考。
从总体上来说,短视频(微视频)在央媒重大时政报道中的作用已日渐凸显,与常规的图文报道相比,短视频时间短、内容容量大且画面感强,能节省用户的时间,同时吸引用户的关注。
凭借电视媒体的优势,央视此前曾推出多部大型时政专题片。虽然微视频的制作门槛看似较低,但央视推出的系列微视频作品,不仅数量多,而且不少质量都更胜一筹。特别是在涉及总书记出访、考察时的同期声花絮作品,其制作精良程度让网友耳目一新,堪称“广播级微视频”。
其他央媒也通过和市场化媒体的合作实现了从制作到播出的最大化。比如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曾两度与梨视频联合推出微视频作品,传播效果显著。
在具体内容策划层面上,这些微视频作品使用总书记原声的情况较为常见,这无疑潜移默化拉近了总书记与普通民众的距离。和长视频相比,微视频更适合碎片化观看,也符合当下移动互联网的用户语境。
观媒君认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具有官方背景的主流媒体愈发重视新兴技术在媒体传播领域的运用,微视频等市场化媒体擅长的作品层出不穷,主流语境的优势和技术水准的提高,这使得“主旋律”短视频应运而生。©
原标题:三大央媒get“主旋律微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