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媒移动版

华龙网一年收获两个中国新闻一等奖

来源:观媒 | 2018-11-07 11:31

《百姓故事会》栏目已推出520余期报道
扫码手机轻阅读

2018年11月2日,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揭晓,华龙网作品《绝壁上的“天路”》和《百姓故事》同时获得一等奖,这是继人民网、新华网、求是网之后,第四家在一年内荣获两个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新闻网站,也是首家获此殊荣的地方新闻网站。

至此,华龙网已经连续6年、共8件作品斩获中国新闻奖,在2016年还凭借作品《穿越直播 重返70年前英雄之城》首获一等奖,实现了重庆新闻界零的突破。这份殊荣的背后,是华龙网坚持新闻立网、不断追寻,走出的一条媒体融合发展之路。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重庆是一座山城,群山里蕴藏着美好的故事;寻找并记录这其中的点点滴滴,是新闻工作者们永远的征程。攀山路上,有华龙网记者挥洒的汗水;汗水背后,有百姓的故事在闪光。

获得此次新闻名专栏一等奖的《百姓故事》栏目创办于2014年,是华龙网结合“行进中国·精彩故事”的大背景所推出的。栏目一直坚持“走转改”,秉承“触摸山城温情,讲述百姓故事”宗旨,聚焦基层,着力挖掘普通人物的闪光点,通过“小人物故事”讲好“中国故事”。迄今为止,该栏目已推出520余期报道,文字总量达154万,参与人员2080人次,推出的不少故事引起广泛关注,故事里的许多人物获得了“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等称号,在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评选中,近半数出自这一栏目。

获得专题一等奖的《绝壁上的“天路”》,是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四周年的时候推出的。2017年,华龙网在年中进行下半年重点选题策划时,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方向,将目光瞄准基层,经过大量收集、整理和筛选之后,决定以巫山县下庄村修路为选题,进行重点策划,深入采访,精心制作,最终推出这个全媒体系列的新闻精品之作。

重庆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人们的出行就和爬坡上坎、跋山涉水划上了等号,许多偏僻的地方有人生活,但外面的人难进去,里面的人难出来,然而越是道路不通、越是相对封闭的地方,越是有最鲜活的故事。为完成《绝壁上的“天路”》的报道,记者数度深入大山深处采访,第一次进山时,恰逢暴雨,道路坑洼泥泞,山路只能容得下一辆车通过,一旁就是万丈深渊。当地人告诉记者,在这条路上,乘车一定要反其道行之解开安全带,万一有意外好跳车保命……即使如此,采访团队也没有退缩,遇到被落石损毁严重的路段,记者就下车扛着器材徒步进村; 炎热夏日,采访团队顶着酷暑在户外连续拍摄七、八个小时,口渴了没有水喝,习惯随身携带保温杯的摄像记者便将自己杯子里不多的水分给大家,记者们手里传递着保温杯,你一口我一口,彼此加油,休息一会儿继续工作。

正是依靠这种不畏艰险的精神,坚持寻找与发现的勇气,闪亮的真、善、美、信才能被不断发掘出来。在报道中,我们看到了令人感动的友情亲情爱情,各行各业的工匠情怀,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共产党员的奉献精神,在困境中百姓们的乐观精神......华龙网用动人的故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

故事要打动人心,需刻画细节、记录真情。在《百姓故事》推出的四年多时间里,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展现了重庆人民最朴实美丽的情感,有坚贞的爱情、有深厚的友情、有温馨的亲情,有追求幸福的热情,也有人民公仆对百姓的热爱之情。

比如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来自重庆江北区观音桥街道办事处的马善祥代表,被习总书记称赞为“我们需要千千万万的‘老马同志’”,是第35期《专注“小事”的老马》的主人公;2018年初,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的支教老师梁俊和乌蒙山的山里娃合唱的那首《苔》打动了无数观众,记者了解到这位支教老师与重庆的故事,第一时间联系到当事人专访,采写了第460期《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栏目还报道过被誉为“当代保尔”、当选为十九大代表的独臂警察陈冰……数不清的人被《百姓故事》感动和激励着。

《百姓故事》不仅在记录时代,同时也发挥着传递关怀、传递温暖的作用。因为报道,有主人翁得到了社会力量的帮助,甚至有人因此迎来了生活的转机。

《脑瘫男孩和他的10亩葡萄园》的主人翁、重庆璧山的男孩周伟,最终解决了葡萄的销售问题;《那只风中摇曳的小渔船 是9岁女孩的家》报道了以18平米的渔船为家的宋红艳的故事 ,重庆市民政局得知后为小女孩申请了政策补助,市妇联还定期安排“爱心妈妈”来帮助她的生活......

《百姓故事》只是华龙网众多新闻作品的一个缩影。它所记录的是无数平凡百姓,通过展现他们身上的美德、情感和精神,充分彰显中国人民的时代精神,将“保持人民情怀、讲好中国故事”真正落地实践。华龙网所追求的,并不仅仅是为这些人物铸碑立传,更重要的是将他们的精神向整个社会传递,鼓舞越来越多的人。 

在华龙网看来,融,包含两层涵义。

第一层,是媒体的深化融合创新,这也是推动媒体发展的根本。近年来,华龙网按照党网姓党、政治家办网要求,坚持内容为王、以质取胜,基于移动化、视觉化、互动化方向,对内容生产进行采编发和传播全流程再造,采用文图、微视频、VR全景、H5等全媒体形式和手段提升内容到达率、阅读率、点赞率、转发率,把正面宣传做到人民群众中去。传播能力建设上,构建重庆客户端集群、手机报集群、智慧数字屏“三个一千”传播渠道,打造以华龙网为龙头以移动互联网为核心的现代传播体系。采编队伍建设上,加大采编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建立完善符合新媒体特性的考核激励机制,激发采编人员的创造活力和聪明才智,从而更加自觉把党的声音传递好,把人民群众的心声反映好。

此次获奖的两件作品,是华龙网生产的具有传播活性的全媒体融合作品中的优秀代表。《百姓故事》栏目早在推出时,便确立了以图、文及视频三种形式结合呈现,依托于华龙网“十媒一体”的全媒体平台同时推送的思路。写作手法上,除了惯用的人物通讯,还有记者在护士节时尝试用新生儿第一人称的视角来讲护士群体的故事,让人眼前一亮。

《绝壁上的“天路”》则是华龙网历经数年融合发展,打造的一款主题宣传的现象级作品。策划过程中十余次召开头脑风暴会,专题设计十易其稿,最终确定了以“路·历程”、“路·影像”、“路·信念”、“路·故事”等来构筑的专题形式;采用深度稿件、视频、H5、高清图片、VR全景、原声再现、手绘漫画等多种产品矩阵,根据不同内容选择实现形式,充分实现了展现深度和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丰富多彩的全媒体报道形式,满足了不同受众在不同场景下的浏览需求,至真至情地讲述了下庄村村民面对悬崖峭壁,在党组织的带领下,不等不靠,不畏艰险,用双手问天要路的故事,既是“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缩影,也是获得亿级传播效果的融媒体产品,全网各平台总阅读量达1.25亿人次,共有上百家媒体进行了转载,将感动传递。

融的另一层含义,便是融入基层、融入百姓。

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华龙网记者坚持“俯下身、沉下心”,无一例外地深入到百姓之中,为记录百姓最真实的心路历程,为收集到了最接地气的素材,坚持与百姓吃在一起、住在一起。

《绝壁上的“天路”》的报道采访,前后持续1个多月,因部分当年修路人已迁离下庄在外地打工、生活,记者又辗转多地联系走访,前后共采访20余人,录制了近500分钟的视频素材,拍摄了两百余张照片,收集了大量文字资料,并在重庆图书馆翻阅了巫山县1997年至今的所有相关报道,由此理清了修路过程中的一个个故事,为后期的成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正是这种彻底融入人民生活状态的采访方式,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才能使最终呈现出来的作品更具深度、厚度,也更加有温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近年来,华龙网一直持续建设“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发布、多级放大、多渠道融合、多平台互动”的内部信息枢纽;完善“新媒体首发、全媒体跟进、融媒体传播”的外部宣传格局;依靠专业、成熟的采编团队,内外合力,保持人民情怀,讲好百姓故事,在深度报道上积极响应走转改的号召,发掘更加优质的新闻内容,让华龙网的新闻向全国一流迈进,真正打造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华龙网将继续汇聚内容生产力量,有效宣传和支持基层工作,依托华龙网各个渠道,以全媒体的形式展现更多基层精彩故事,构筑起新的内容输出平台,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创作正能量的故事,在提升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道路上不断推进。

华龙网在记录故事的同时,也在谱写属于自己的故事,这个故事也会继续书写下去。

原标题:一年收获两个中国新闻一等奖 这家地方新闻网站凭什么?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