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断章(微信公号) | 作者:邢超 | 2016-03-14 10:49
中国青年报,是我尊敬的纸媒。尤其它的冰点周刊,为圈内外所称道。
两会特刊,意义重大,媒体都会全力以赴。在这个背景下,《幼儿园高薪招不来男教师》这篇“时空错乱”的报道居然能够顺利刊发,让人费解。
因此,同在3月12日的这则新闻就让人“呵呵”了——“83名委员联名提案:促进主流报媒发展巩固新闻舆论主阵地”。
3月12日晚间,网易一条题为《江苏一幼儿园全园无男厕所》的新闻引起了我的兴趣——在我的印象中,作为教育强省的江苏,在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是舍得投入的,怎么会连个男厕所都没有呢?
这条新闻来自中国青年报当天的《两会特刊 大会堂》(T02版,中右位置),原题为《幼儿园高薪招不来男教师》。《江苏一幼儿园全园无男厕所》是网易转载时取的标题——讲真,如果网易转载时忠于原题,我是不会点进去看,也就不会发现这篇让人不能忍的报道。(标题就是点击。这也就是为什么“标题党”屡禁不绝的重要原因。不过,网易这个标题不算出格。)
报道篇幅不大: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在分组会上听到了一件“尴尬事儿”:苏州教育局局长是位男性,有一次到幼儿园调研,内急却找不到男厕所。幼儿园长说,园里已经多年没有男职工,设男厕所也是闲置浪费。
幼儿园缺少男教师已是普遍现象,沈健把这件事挂在了心上,之后每次调研,他都会找当地幼儿园园长了解男教师的情况。
是不是幼儿园吸引力不够,男教师不愿来?有园长回答,她们愿意用高于女教师一倍甚至三倍的薪酬招聘男教师,但还是招不到人。
沈健又来到江苏的几所幼儿师范院校调研,他发现幼师院校里没有男学生。“这说明今后三五年可能都没有男幼儿教师。”
这个话题引起了与会者共鸣。全国人大代表、阜宁县委书记顾云岭担心地说:“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这一矛盾会更加突出。”他建议在待遇上有保障、晋升空间进一步扩大,使有意向的小学男教师转到幼师行列。职业学校也可以开男幼师班,承担起早教师资培养的任务。
幼儿园男教师稀缺,源头在于报考幼儿师范院校的男生太少。为此,江苏教育厅连续出台政策,从2010年起,江苏实施男幼师免费培养计划,鼓励男生报考幼师。计划到2020年,江苏近5000家公办幼儿园每家拥有不少于1位男教师。
沈健呼吁,应在全国层面实施吸引优秀青年、特别是优秀男青年从教计划,让越来越多的男教师加入幼教行列。
——中国青年报,3月12日,《幼儿园高薪招不来男教师》
看完报道,相信你和我一样,对文章的时间逻辑深深不解。
按照报道所述,沈厅长是在两会的分组会听到“幼儿园没有男厕所”这件“尴尬事”的,那么,他人还在北京,怎么能够出现下文所说的“之后每次调研”、“又来到江苏的几所幼儿师范院校调研”这种分身有术、神乎其技的情况呢?
就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一篇题为《男教师奇少,幼儿园无男厕!代表建言推行免费培养计划》的报道引起了我的注意。这篇报道于3月9日刊发于新华报业网,注明是“交汇点讯”(注:交汇点为江苏力推的新闻客户端),作者是一名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文章内容如下:
交汇点讯“当前青少年呈现‘阴盛阳衰’现象,其中有条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小学、幼儿园的男教师比例太低。”9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江苏代表团第四组的会议上,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代表的一句话,引起现场代表们的热烈讨论。
沈健代表讲了他到苏州调研期间听说的一件事:当地教育局局长是位男性,有次到幼儿园调研大半天,因为“内急”,就问幼儿园有没有厕所。谁知园长说园里没有男厕所,要“方便”的话,只能到外面去解决。见局长奇怪,园长解释说:“我们园里已经多年没有男职工,设男厕所不是闲置资源吗?”
这件事引起沈健代表的高度重视,继续调研中,他发现幼儿园缺少男教师已经是普遍现象。他曾经问一些幼儿园园长,是不是幼儿园吸引力不够,男教师不愿来?园长说她们愿意用高于女教师一倍甚至三倍的薪酬招聘男教师,但是招不到人。沈健代表又把全省的幼儿师范院校都跑了一遍,发现不但是现在,可能今后三五年都没有男幼儿教师,因为幼师院校里根本没有男学生。
“沈厅长讲的是一个社会普遍现象,在我们阜宁也不例外。而且随着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这一矛盾会更加突出。”在场的阜宁县委书记顾云岭代表说。我们身处的是一个两性的世界,孩子们需要来自两性的滋养。在人生的起步阶段,孩子长期在单性的氛围中成长,显然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男孩,从小更需要培养他的阳刚之气,全是女教师的话,如何来培养?”
“是啊,我们一直讲中国人民勤劳勇敢。”沈健又说,“但我有个学生生了个儿子,一家人很高兴,但过年时一听到放鞭炮,孩子就哭。以前的男孩都喜欢放鞭炮,现在听到鞭炮声就哭,还怎么勇敢?”
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案?代表们认为,必须积极推行男幼师免费培养计划。
常州工学院副院长张红代表说:“我们学院也有学前教育专业,有的学生还是和丹麦联合培养的。但有个问题,学生毕业后,没有教师资格证怎么办?而且,又不能进入公办幼儿园的编制。”
沈健代表说,对于非师范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必须通过考试取得教师资格证,之后才能从教。“如果拿到了资格证,只要是男的,我负责向幼儿园推荐! ”
”幼儿教育阶段男教师稀缺,源头在于报考师范院校的男生太少。“沈健代表接着说,从2010年开始,我们下决心实施了江苏男幼师免费培养计划,鼓励男生报考幼师。“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全省近5000家公办幼儿园每家拥有不少于1位男教师。”
沈健代表呼吁,这个问题要引起教育部甚至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因为这不仅是教育的事情,而是事关中华民族的大事。当务之急,要在全国层面实施吸引优秀青年特别是优秀男青年从教计划。”
张红代表提出设想:“要系统解决这个问题,是否可以把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在义务教育框架内,一系列问题可能会得到更好解决。”
“解决这一问题,县级层面也可有所作为。”顾云岭代表建议,如果在待遇上有保障,有意向的小学男教师能否转到幼师行列?职业学校也可以开男幼师班,承担起早教师资培养的任务。还有临时性的过度办法,就是加强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的交流,以弥补当前男幼师的严重不足。更重要的是,省里可以扩大男幼师免费培养计划,市县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也可承担部分经费。“各方面共同努力,一定要把这一事关孩子成长、民族未来的大事解决好! ”
——新华报业网,3月9日,《男教师奇少,幼儿园无男厕!代表建言推行免费培养计划》
两相对照,中国青年报和新华报业网的两篇报道应该是说的同一件事。
新闻主体就是在江苏代表团3月9日的分组会议上,由沈厅长在苏州当地视察时听说到当地一所幼儿园没有男厕所的例子,引发代表们对“小学,特别是幼儿园男老师比例太低”这一问题的热议,他们呼吁全社会重视并制定政策、采取措施解决这个问题。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时间逻辑上问题,中国青年报的报道还有两处“硬伤”。一是苏州市教育局局长为女性,而不是男性。(新华报业网的报道在这个点上是没有问题的,“当地的教育局局长”并不一定是指苏州市教育局局长,也可能是苏州下面某个市区的教育局长),二是“幼儿园没有男厕所”的例子是沈厅长在分组会议上转述给其他代表的,而非他在这个会议上听别的代表讲述的。
而中国青年报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不合常理”的报道,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是中国青年报的记者没有旁听当时的分组讨论,而是根据《男教师奇少,幼儿园无男厕!代表建言推行免费培养计划》一文,进行了二次加工,或者在加工过程中补充进一些资料,甚至进行了补充采访。但这种可能性比较小。即使记者写稿时再心不在焉,也绝对不会交出这样行文混乱的稿子。
第二种可能是中国青年报的记者参加了分组讨论,也写出了没有瑕疵的稿子,但因为某种原因编辑当时没有编发。可是到了11日做版的时候,又基于某种原因,要把这篇稿子做进版面,于是编辑对原稿进行了较大的删减,但由于时间匆忙等原因,删减之后并未认真通读,审校流程又未能严格执行。这也就能解释3月9日发生的“旧闻”,为何3月12日才见报。
发现这篇报道的种种问题,不是因为我比别人高明。只要看完这篇报道的人,就能发现叙述中的混乱逻辑。为什么没有更多的人发现,可以说是应了那句“谁写谁看,写谁谁看”——也可能有人看到了,不屑提出,或者习以为常,并不大惊小怪了。但这篇报道能够随着两会特刊出街,“谁写谁看”也得打上问号了。
就在3月12日这天,有新闻报道说“83名委员联名提案:促进主流报媒发展巩固新闻舆论主阵地”。提案中有“建立国家报媒融合发展基金”、“加强对报媒的版权保护”、“试点开展报媒股权融资等综合改革”以及“适当减免报业综合税负”。
反应迅速的微信公号“解救纸媒”在今日(3月13日)凌晨推出质疑文章《传统媒体人别再混吃等死了!》文章认为,“提案已出,许多纸媒媒体人开始欢呼,觉得春天又要来了。不过我们仔细了解了这份提案的内容,发现当中的建议不仅不会改变纸媒现有的困境,反而会加速纸媒的死亡。其中好些提议甚至会让传统媒体人更快走入‘混吃等死’的队列”。
当然,这一篇小稿子,之于中国青年报,也许是白璧微瑕;但它也不能用笔误或者无心之失这样的解释轻描淡写。它虽然发生在中国青年报一家纸媒身上,但类似“漫不经心”放之全国,绝非个例。
“解救纸媒”的表达或许激烈,但这句话肯定是没有错的——“缺钱压根儿不是纸媒的致命问题”。
不管什么时候,什么事情上,致命的问题永远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