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贵阳网 | 作者:李强 | 2016-06-20 11:37
《黔城旧事》
岁月,总是在时间的长河里流淌,没人捡拾,也许某一天就会消失且无法追回。本报《黔城旧事》专栏就是岁月的捡拾者,它用了5年的时间,记录下了上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横跨50余年的老贵阳记忆。如今,《黔城旧事》汇成了一本图书,把往事留存了下来,让读者能够捡拾过去,更能审视自己向着文明前行。
2010年,贵阳晚报编辑部有了《黔城旧事》专栏的创意,在得到贵阳日报传媒集团的支持下,选定了《贵阳晚报》资深记者田坚主笔,开始该栏目的采写工作。同年5月,第一期《黔城旧事》面世,两个版面的《“红展馆”如烟往事》,突然之间勾起了贵阳人的回忆,引起社会强烈的反响和好评。之后,《黔城旧事》以半月一期的形式推出,拥有一批固定的读者。
时光如梭,5年后,《黔城旧事》专栏的故事已经上百篇,字数超过了50万字,贵阳日报传媒集团决定将这一品牌栏目汇编成书,留住老贵阳的影子。
“我们有理由尊重并喜欢这种捡拾。”这是贵阳日报传媒集团总经理刘建平,在《黔城旧事》“代序”——《岁月捡拾》中,三次用到的句子。
说起代序的写作过程,大约花了大半年,大部分时间,刘建平花在了阅读上,从中他引用了《贵阳动员炼钢铁》、《贵阳全民“除四害”》、《贵阳“澡堂”春秋》等篇目。这些故事离我们已远去,当重现时,将人们拉回到当年的记忆中,追溯过往的喜怒哀乐。同时,也站在了今天的时空支点上回望,看到了过去的局促、人类向着文明前行时艰难的步伐。
因此,刘建平在代序中写到,岁月,是一个惆怅的词汇,《黔城旧事》捡拾它,是为了回答“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让我们洗却一些稚嫩。
《黔城旧事》一书的出版单位是贵州人民出版社,负责编辑的潘浩则这样评价,“《黔城旧事》不夸张、不煽情,把中国现代史浓缩在一座城中,我们可以找到曾经和现在的自己。”
据了解,6月17日,《黔城旧事》一书出版后,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目前,贵阳日报传媒集团旗下礼拜8连锁店有售,为了感谢多年来新老读者对《黔城旧事》的支持与厚爱,该书目前以原价7折优惠进行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