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媒移动版

深圳双腿沾满泥泞女记者 :大新闻是一剂鸡血

来源:刺猬公社 | 作者:贺嘉玚 | 2015-12-22 10:11

《深圳晚报》记者王彦入两腿沾满泥泞的照片在互联网被疯传。刺猬君揭秘前方记者的工作状态,聊聊一位“女记者的自我修养”。
扫码手机轻阅读


QQ截图20151222101251.png


导读:12月20日上午11时40分,深圳发生的山体滑坡事故已致91人失联,初步查明垮塌体为人工堆土,原有山体没有滑动。在事故现场,除了全力奋战的救援队伍,还有众多锲而不舍的一线记者。昨天《深圳晚报》的前线记者王彦入两腿沾满泥泞的照片在互联网被疯传、点赞。刺猬君独家连线了这名女记者,揭秘前方记者的工作状态,聊聊一位“女记者的自我修养”。


刺猬公社出品,必属原创,严禁转载。


合作事宜,请联系微信号:yunlugong


by 贺嘉玚 采写


C=刺猬公社


W=王彦入(《深圳晚报》记者)


1在一线的30多小时


C:事发后,你是第一时间就赶去了现场吗?


W:当时接到这个爆料的时候我们前方派了三名男记者。那个时候,任何一个对新闻有感觉的人都会判断,这是有价值的,都会很想去现场。后来就跟领导申请说,我们两个女记者能不能去现场写写特稿。


但是到了现场之后,发现这个事情比我们想的还要大,本来预期的要写特稿,也开始跑突发,一系列的报道也就完成了。我们算是第一时间到的,当时的救援人员也没有特别多。两天就这样过了,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现场大家都挺累的,比我辛苦的人太多了,(大家的关注)纯属巧合和意外。


C:照片中您裤子、鞋子都沾满了泥浆,你在现场呆了多久?走了很远么?


W:我是昨天下午四点多到达现场,那个时候现场已经封锁了,我从边边角角进了现场,之后就自己纵深地往里走,去发现有没有什么可以采的有价值的一些东西。待到了大概晚上七、八点,听说有一个地方发现了生命迹象,但后来说其实只是一个水箱,所以我就离开现场,去了安置点采访。


昨天晚上大概到一点左右都在安置点那边,因为那边有很多故事,很多死里逃生的当地人,也比较有新闻价值,待到很晚。回去以后,我和我的同事就找了一个网吧,把该写的东西都写了,接着马上发,因为我们是24小时直播。发完以后又开始写现场的小特写,到了早上六点左右,然后眯了半个小时,等领导审稿,审完就七点了,买个麦当劳吃,两个人又一起返回现场,待到了现在(12月21日23点)。


2照片“火”得很意外


C:你知道这张照片在网上火了么?


W:刚开始我都不知道这个事。突然很多人@我说让我注意安全,我还以为怎么了,有人就回答说被刷屏。


其实也不知道是开个玩笑还是怎么样,突然一下子就(被关注),感觉挺意外的,因为同事们都很辛苦,在这里的不管是外媒还是国内媒体的记者,大家都非常用心,比我累的还有很多。


我现在也在现场,第二天是救援比较关键的时候,会有一些重要信息出来。同事们也都挺忙的,各方记者也是各种去核实一些突发的情况,看能不能有更多的有附加值的料,去充实整个系统的直播。这也是晚报的一种定位。


我整个人就非常的惶恐和意外,因为我整个人本来是一个比较逗逼的人,突然一下(被关注、被赞),有点反应不过来吧,


C:你能讲讲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吗?


W:这张照片是今天早上拍的。昨天到现场的时候,我是穿了自己的一双运动鞋,现场的泥浆有六七米厚,鞋子就立马湿掉,全是泥。后来我去指挥部拿了一双靴子,就是救灾现场常见的长靴,没想到今天为了去拍一张图片,要到泥沼下面,实在太深了,这两天一直下雨,泥也特别松,我整个人就陷进去了,腿也拔不出来,没办法,我只能把靴子脱了。虽然运动鞋已经特别脏了,但就怕万一遇到这种情况,我也随身带着了。我就拿出来换上那双运动鞋,换上之后在这种全是泥沼的地方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腿脚就全湿掉、脏掉了。


后来中午刚好碰到我同事,他们看到我那副样子,在旁边拍了那张照片,当时我还不知道。我看到之后我还说他“干嘛偷拍我”之类的,也是开开玩笑吧。


3“大新闻是一剂很好的鸡血”


C:遇到这样高强度的采访工作,而且还踩了一身泥,会觉得辛苦么?


W:虽然是会有一些累,包括24小时的连续工作,但我们整个团队几乎都是这个样子的。如果有工作的时候也不会去吃饭睡觉,闲暇的时候才可能考虑吃饭之类的是。会累,但是这种累可以通过工作上、或者新闻现场本身给你的刺激去缓解或者满足了。


其实对于每个从事这一行的人来说,在现场遇到这样的事情,都是蛮正常,是一种很纯粹的职业行为。我也没有去想那么多,辛苦或者怎么样,选择这一行的时候,就知道会有这些事情。自己已经有一个预知,有一个接受度在那里,所以也谈不上很辛苦或怎么样,哪一行不累呢?更何况如果自己喜欢的话,就还好。


很多人也在说累不累什么的,其实还好。在这种大的新闻面前,这就是一剂很好的鸡血,即使你不眠不休,或不吃不喝,你也不会觉得自己很困顿或者怎么样,因为总是有一些兴奋点,它会把你拉回到现场。


C:《深圳晚报》派出的团队有多少记者?整个团队的运作是什么样子的?


W:晚报现在的构架是前方团队和后方团队一起努力。


因为我们是晚报,晚报第一批是派了三名男记者,第二批是我和另一名女记者一起加入,就五个人。后来我们的部门,是叫“机动记者中心”,负责突发事件、舆论监督等这一块。后来第三批我的另外两名同事也赶往了现场。


我的领导,包括主任和副主任都参与到整个团队的运作当中。而我们的前方团队,会发回一些现场的报道,包括事发现场,我们有驻点记者,我就是在事发现场的。有在医院的驻守记者,有在指挥部的驻守记者和在安置点的驻守记者,都会在不同的、关键的地方设点。


后方还有编辑团队,有专门负责编辑的同事,有负责更新的同事,有推广的同事,都挺辛苦的。这两天大家都非常辛苦,都是24小时,这样的工作状态也谈不上有多么那什么(高尚),真的就是职业和喜欢罢了吧。


前后方大家共同努力,如果要把这个都算起来的话,前后方团队的人数应该会有十几二十多个吧。现在我们的那个群已经是有三十多个人了,具体的分工我也没有去查过,我把本职工作做好就行。


C:有聊天截图你的同学说,这是你大学毕业之后的第一篇稿子,是这样么?


W:这个不是第一篇稿子,我6月份毕业,7月份到晚报,先是培训一个月,后来正式工作。我们部门也是突发、调查都做,做的第一篇稿子好像是关于公益方面的,后来就是突发也跑,调查也跑。


这次真的挺巧合的,那张照片可能在这样的一个时期有了这样的一个宣传效果或怎么样,但是就自己和同事而言,大家都是同样的工作状态,他们其实比我更累,我的很多同行他们做的都比我多,在我看来,这其实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


采访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工作,就是要完成的本职任务,也没有想着把它当做一个特殊任务。接到工作,考虑通过什么样的办法,把它完成到最好,就是初衷。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