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丁时照 | 2015-12-24 10:40
如果有东西需要融合,中间一定隔着距离。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中间隔着一片水域。
(一)
人们开始以为融合很容易,"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不过一片清溪浅流,抬脚就可以淌过。群雄于是并起,PC 时期建网站,移动时代上 APP。如此 " 融合 " 的结果是,各报的网页和 " 两微一端 " 成为 " 标配 ",没它不行,有它不出彩。
继而异军突起于草莽,以 "BAT" 为代表的非国有资本忽如一夜春风来,其万千姿态让所有人叹为观止。他们在资本市场长袖善舞,在资讯市场 " 反向融合 " 传统媒体。以单个企业而论,国有媒体无人可以望其项背。在实力、影响力和传播力方面,"BAT" 与传统媒体是以一当十、以一当百甚至以一当千。这让血统纯正的国资传统媒感觉很 " 打脸 "。距离由此拉开,差距在 " 一箭之遥 " ——火箭的 " 箭 "。传统媒体在此岸,新兴媒体在彼岸,中间隔着太平洋,烟波浩渺使人愁。
进入 " 互联网 +" 的当下,媒体融合急如星火,战鼓动地催人上路。看到百度、腾讯、阿里巴巴们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秤分银,有了泼天的富贵,享受着众人的追捧,所有的传统媒体都坐不住了。虽然方向是明确的,但路径却很不明确。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进退失据,实为狼狈。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描述的意象很契合媒体融合的此岸与彼岸。"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 我在这头 / 母亲在那头。" 融合是 " 邮票 "、是 " 船票 "、是 " 海峡 "、是 " 桥梁 ",不管是啥,都是 " 这头 " 跟 " 那头 ",不在一头。最怕的是坟墓:"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 我在外头 / 母亲在里头。" 传统媒体的消亡已经不是个案,坏消息排着队到来,带来的都是往生的味道。
(二)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美国有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叫 " 企业再造 ",其核心是 " 从头改变,重新设计 "。经过 " 企业再造 " 之后,蓝色巨人 IBM 重振江湖,通用汽车公司免遭覆灭,一批似乎已经走到尽头的企业,又领风骚几十年。我觉得,历史总是以惊人的相似来展现它的规律,传统媒体现在也在进行 " 再造 "。
我观察,到目前为止,有三种模式:
第一种是上海模式。上报集团做了三个现象级的媒体:澎湃、界面和上海观察。它们对上报集团来说,百分之百正确。但是,上报集团的这种经验不是对所有媒体百分之百有效。
第二种是我们传统媒体做的网页和 " 两微一端 ",我把这种现象命名为 " 蚂蚁兵团 ",黑压压一片,看似无比壮观,实则力量有限。在洪水滔天的时刻,在 " 创世纪 " 的当下," 蚂蚁兵团 " 经不起任何的风吹草动,洪水过后,往往尸骨无存。
第三种是 " 借船出海 "。如果把以上两种模式看作是 " 造船出海 " 的话,那么,深圳晚报和具有 1.4 亿下载量的 ZAKER 之间的合作就是借船出海模式。我们借助 ZAKER 既有的平台,一起融合,共同成长。我们是融合的 " 人之初 ",一切都在探索,尚未有定论。
新媒体彼岸的诱惑如此美丽,吸引着无数传统媒体的人游过去。到目前为止,人游过去几乎都成功了。报纸杂志游过去,还没有一家成功的。
老媒体现在很不自信,远看新媒体觉得完美无缺,回望自己觉得负担沉重、皮肉下坠。其实,新媒体比老媒体投入更大,设备更新更快,人员成本更高,技术开发更烧钱。最关键的是,人们对新媒体的探索抱着宽容的心态,胜固欣然,败亦可喜。对旧媒体的探索苛责甚严,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国有资本不仅要保值,更要增值。这是高压线,谁碰谁死。所以,媒体融合之路走得无比艰辛。
(三)
有一个关于鹰的重生的励志故事。
话说老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一生年龄可达 70 岁。
要活那么长,必须在 40 岁时飞到山顶,首先用它的喙击打岩石,直到其完全脱落,静待新喙长出。然后用新长出的喙把爪子上老化的趾甲一根一根拔掉,鲜血一滴滴洒落。当新的趾甲长出来后,鹰便用新的趾甲把身上的羽毛一根一根拔掉。
5 个月后,新的羽毛长出来了,老鹰重返蓝天,再过 30 年的光阴。
或许是受这个故事的启迪,现在很多单位都在关停传统媒体,剪除羽翼。这种肃杀之气让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心理沉重,压力极大,许多人都觉得 " 做减法 " 是媒体融合的成功秘诀。
有一个不那么励志的故事。
还是话说岳不群得到了葵花宝典。翻开第一页,但见:" 欲练神功,必先自宫 "。岳不群二话不说,咔嚓一声;再翻一页,上写:" 即使自宫,未必成功 "。岳不群几乎晕倒。第三页:" 不用自宫,也能成功 "。岳不群终于昏倒。
媒体融合现在翻开了第一页,大家都很急,以为找到了葵花宝典,都纷纷拿起剪刀在自宫。眼见无数的报纸杂志,都在凋零或者准备凋零。在大家连死的心都有了的时候,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正以一种摧枯拉朽的态势,重塑着经济结构与企业面貌。曾经的世界手机霸主诺基亚公司被微软收购,签约仪式上,诺基亚 CEO 约玛 · 奥利拉潸然泪下:" 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
为什么一家接一家的媒体在关张,难道是我们的财力负担不起?传统媒体究竟被谁抛弃?在 " 找死 " 和 " 等死 " 之外还有活路吗?
如此想来,传统媒体转型的问题是我们发现不了问题,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四)
2014 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移动端流量首次超过 PC 端。在此背景下,深圳晚报选择坚守传统业务的同时,积极谋划整体向移动互联网端转型,以期在融媒体道路上趟出一条新路来。
当移动端成为绝对主流的时候,报纸的印刷版是我们整个品质的压舱石。在现阶段,仅在移动端发力不能得到永生,更要在印刷版上获得尊严。一句话,光靠某一端,都无法确保传统纸媒活下去。我们一方面和移动互联网热烈拥抱,同时坚决彻底地不放弃纸质媒体。因为,以现有的互联网的媒体的容量来说很难养活现有的这支队伍,所以我们两手并重,互为背书。最理想的状态是,深圳 ZAKER 就是是深圳晚报的移动版,深圳晚报就是深圳 ZAKER 的纸质版。
无论市场有多么残酷和困难,真正优秀的产品、媒体、媒体人将在竞争中得到更大的市场,创新不止,创意无疆,终将连接和赢得市场。在今年 " 十一 " 黄金周的时候,诺奖开始公布,屠呦呦获奖众人瞩目。深圳晚报的头版是以屠呦呦的照片为主,背景是中药铺,上面写着各种中药的名字,其中有一个抽屉拉开,上面写着 " 青蒿 ",抽屉里面装着一块诺奖的金牌,这样的创意既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又具有国际特点、国际色彩、国际表达,非常棒!
媒体融合要有互联网思维,更要有互联网行为。深圳晚报建立完备的移动互联网产品生产生态系统,实施 " 先网后报 "、" 先快后深 "、" 先短后长 " 的全流程改造,明确对重大事件要进行 24 小时实时播报,以 " 秒速 " 决胜每一个重大战役。基于移动端生产内容成为常态。媒体融合成功的标志之一是全体编辑记者首先有融合的自觉,之后我们才能有纸媒的自信和自强。
新旧媒体虽然现在分属于 " 此岸 " 和 " 彼岸 ",但是,在融合发展的条件下,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是简单的此消彼长的关系,而应该是 " 此长彼长 " 的新态势。
马云有言:" 今天很残酷,明天也很残酷,后天会很美好,但是许多企业死在了明天晚上 "。
我们千万不能死在光明来临的暗夜里,在此岸和彼岸融合的时候,我们不能力竭而死、落水而亡。 ( 作者 丁时照 发 2015.11 月《中国报业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