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媒移动版

李宝善: 做强“国家队” 需要三大创新

来源:深圳商报 | 作者:记者 陈姝 | 2016-08-23 11:12

人民日报社总编辑李宝善在论坛开幕致辞中表示,融合发展不是一家媒体或者几家媒体的事,要从理念、技术和机制三方面进行创新,才能促进整个行业转型升级,增强话语权。
扫码手机轻阅读

媒体融合不是“要我做”而是“我要做”,融合发展不是一家媒体或者几家媒体的事,也不仅仅是媒体行业的事,要从理念、技术和机制三方面进行创新,才能促进整个行业转型升级,增强话语权。


首届“媒体融合发展论坛”去年在深圳成功举办,推动了融合发展的观念更新,促进了全国媒体的互惠合作。作为此次论坛主办方之一,人民日报社总编辑李宝善在昨日论坛的开幕致辞中表示,媒体融合不是“要我做”而是“我要做”,融合发展不是一家媒体或者几家媒体的事,也不仅仅是媒体行业的事,要从理念、技术和机制三方面进行创新,才能促进整个行业转型升级,增强话语权。


媒体融合不是赶时髦


李宝善在致辞中指出,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党中央适应舆论格局深刻变化、媒体技术日新月异、传播业态快速迭代的新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当前,媒体融合正进入关键时期。搭乘“互联网+”的快车,深入转型、深层融合、深度洗牌,正在传媒行业不断上演,大家都希望在这轮变革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要实现上面所说的“三赢”,必须做到“三不”。李宝善说,媒体融合不是赶时髦。互联网时代,数字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刻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格局:阅读方式转向了桌面阅读和移动阅读,信息生产转向了“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传播者”,接受偏好转向了互动、视频和直播。这些都对传统主流媒体形成巨大挑战。媒体融合不是“要我做”而是“我要做”,无论是从定国安邦、壮大主流声音的高度,还是从强筋健骨、做大做强“国家队”的角度,融合发展都是媒体自身的需要、发展的必然。


媒体融合不能拉郎配。融合发展既要尊重新闻传播规律,也要尊重新技术发展规律、新业态演进规律,既不能简单混合,也不能机械结合,更不能生硬捏合。要根据自身优势、媒体定位、受众特点、发展路径,因地施策、因报施策、因台施策,实现有序整合、有机结合、有效融合。


媒体融合不可急就章。媒体融合既是技术革新,也是观念更新,更是体制机制创新,是一项全局性、系统性工程。我们既要有慢不得、等不得的紧迫感,也不能盲目赶时间、抢进度。要有战略谋划、整体设计、阶段方案;要循序渐进、分步实施、及时纠偏;要有目标意识、效果意识、长远意识。不能为融合而融合,不能拍脑袋上马,不能重投入、轻产出。


为行业转型搭平台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李宝善在谈及举办此次论坛的原因时说,融合发展不是一家媒体或者几家媒体的事,也不仅仅是媒体行业的事。包括技术的支撑、资本的助力,都是媒体融合渠道平台建设绕不开的课题。人民日报社和深圳市联手主办此次论坛,为全国媒体行业搭建起一个共建、共商、共享的平台,希望以此促进整个行业的融合发展和转型升级,筑牢主阵地,增强话语权。


他说,首届“媒体融合发展论坛”去年在深圳成功举办后,借助论坛,推动了融合发展的观念更新,研讨了业态演进的未来走势,促进了全国媒体的互惠合作,分享了媒体发展的技术进步。通过论坛,人民日报还与全国党报建立了内容交换机制,启动了与华为、中兴、腾讯、大疆等一流互联网企业的战略合作,设立了媒体融合产业基金。


理念技术机制都要创新


针对如何进一步促进论坛取得更多务实成果,李宝善提了三点建议。首先,要用理念创新提高融合生产力。“观念就是价值,思想就是力量”,他说,思想认识的高度,决定融合发展的深度;理念创新的程度,决定融合发展的力度。近年来,人民日报社把加快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率先建成新型主流媒体和新型媒体集团,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进行了理念的更新、体制的改革和机制的完善。同样,在推进媒体融合发展进程中,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体也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先进的理念,取得了有益的经验。


其次,要靠技术创新丰富新闻表现力。VR、H5、智能装备、3D技术、机器人写作、无人机直播……从传播领域的这些热词中我们不难看出,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正广泛深刻地改变媒体生态,它不仅拓展了传播渠道,丰富了表现手段,还促进了新闻采集方式和生产流程的再造,推动了管理模式和内部机制的更新。人民日报目前正加快实施三大媒体融合项目,分别是人民日报客户端项目、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中央厨房”项目),以及人民日报数据中心项目。


再次,要以机制创新扩大媒体传播力。融合发展需要持续投入,如何开拓更广泛的投资渠道,形成媒体融合发展的持续动力,是当前非常值得探讨的课题。希望论坛能够为各家媒体和各方资本搭鹊桥、当“红娘”,帮助他们找到合作的兴趣点、结合点、共赢点,使媒体融合与资本市场深度互动、互利共赢。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