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岭南传媒探索 | 2016-09-01 11:17
“纸媒在下滑,报人的价值却在提升”——这似乎是一个比较诡异的悖论。然而,只要充分理解报人对新闻内容影响力所做的贡献,以及认真分析报人潜在价值在转型中的不寻常作用,就会觉得这样的看法并非没有道理。
面对纸媒平台的衰退,报人有点迷茫。尽管纸媒不会像一些人说的很快就要进入消亡期,但毋庸讳言,纸媒规模不断萎缩是不争的事实。在互联网信息大爆炸的当下,接收信息的便捷渠道越来越多,受众每天最早或最晚并非从纸媒上获取信息。
范以锦
每天一早,在报纸还未到我手上之前,我就先从“两微一端”上看到了新闻。晚上睡觉前,也要在“两微一端”上瞄几眼。当然,由于读报的感觉不一样,加上报上有些内容属于我长期形成的习惯性阅读,我还会看报。
年轻人就不一样了,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看报甚少。读者少了,发行量下跌,报纸平台自身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也就下降了,报人自然就会自我质疑:在纸媒圈里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这种质疑,源自混淆了传播力三个层次产生的困惑。因此,需要对传播力三个层次进行具体分析。
传播力三个层次为:内容传播力、内容制作平台传播力、内容生产者“声誉”传播力。一家报纸首发的某一则新闻,如果受众只是从新媒体平台看到,并且不知道是哪家报纸、哪位报人采写的,那这家报纸就只有内容传播力,而自身的内容制作平台传播力和“声誉”传播力就弱化了。
在新媒体还未勃兴的“内容为王”的传统媒体时代,只要报人写出了重要稿件,一定是在本单位的报纸上首发,别的报纸转载已属“迟到的新闻”了。在那样的年代讲传播力不用那么复杂,只要认定“内容为王”,强化内容传播力就行了,因为内容传播力、自身的内容制作平台传播力和“声誉”传播力三者是统一的。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将传播力三个层次撕裂了。报人辛辛苦苦做出的新闻,很快就被新媒体传播,使报纸自身平台的传播力大大减弱,这必然又会影响报纸的经营。长期以来报纸经营主要靠广告,广告客户看中的不是谁先发布了新闻,而是看新闻主要聚拢在哪个平台上,覆盖面和精准人群有多大。
然而,报纸经营困境更多的是报业领导者和经营人员的困境,并非从事采编工作的报人价值的困境。在新媒体时代,报人价值的提升可从两方面去考量:一是内容传播影响力;二是内容型人才转型中体现出来的价值。
从内容传播力来看,传播力的三个层次撕裂后,作为报人缺的是自身媒体制作平台的传播力,也就是说报人写出的新闻稿,大量的受众不是从报人从业的报纸平台上看到的。不过,报人只要写出了重要稿件,其内容传播力一定很广,报人不要只考虑自身的报纸有多少人看,还要考量本单位的新媒体平台以及外单位的各种公共传播平台、自媒体平台,有多少人在阅读、点赞和转发。有了体制内、体制外各类传播平台的综合传播,报人及其所在的媒体的“声誉”传播力自然也强大了。现在网络传播比以前规范了,转载时一般都会注明出处。有了全媒体的推动,随着内容的广泛传播报人自身的价值内涵也提升了。
从内容型人才转型的现状来看,报人的价值还在外延得以拓展。跳槽转型的报人,有的加入到了别人的团队,有的是自己创业。从中可以发现,报人跳槽后凡是继续做内容的内容型人才转型,其实是报人原有价值的延伸。一般来说,出去之后凡是有较大作为的人,其在报纸从事采编工作时也是优秀的。
作者简介:范以锦,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