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腾讯新闻 | 作者:陈笺 | 2016-12-08 11:06
亚太第一卫视传媒集团副总裁兼台长陈笺女士与大家探讨的话题是传统媒体的脱茧之路。确实从很多的事实可以看到,传统媒体好象已经进入了寒冬。香港历史最悠久的亚洲电视前不久关门大吉,很多同行因此不得已没有了工作,自己开始创业,或是寻求新的发展。华娱卫视这个已经非常娱乐型的电视也将在12月31号结业,也看到香港《太阳报》都已经告别了大家。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是真的那么悲哀吗?
回过头来看一下传统媒体的表现,确实令人非常堪忧,感觉好象没有出路了,因为电视人可能都已经很少坐在电视机前来观看节目。陈笺表示,她也收看传统媒体的很多节目,但是在移动媒体上来观看,甚至在台里节目的审片也在移动端完成。所以说确实从现状来看,传统媒体已经进入了瓶颈,路在何方?
说到新媒体,确实非常当红,大家出门不能不带的就是手机,它不光是通讯平台,也是我们的个人电脑,也可能是我们接触世界的最直接的平台,新媒体的特点使得我们不得不用,因为它非常便捷,它的信息量非常大,我们看到网站、视频、微博、公众号,一个接一个让我们眼花缭乱,就算做了大半辈子的媒体人也会每天留在新媒体平台很长时间。
传统媒体是不是步向死亡?新媒体是不是唯一的出路?陈笺认为有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去界定我们是传统媒体人还是新媒体人,其实我们都是媒体人。陈笺从8岁开始进入了媒体行业,那个时候上海只有一个电视台,叫做上海电视台,她从儿童节目开始进入这个领域。陈笺形容自己是一个长跑者,台前、幕后、管理、经营都涉足,是不是做了大半辈子的行业就没有前景?其实她一直相信,作为一个传统媒体、作为一个媒体人,是一定有出路的。传统媒体的公信力这是大家所不能质疑的,Social Media成为我们发现新闻线索的很多来源,你愿意相信一件事情发生的真实性吗?如果没有我们自己的记者去亲临采访新闻现场,或者不像中新社做考证你愿意发布吗?因为我们的严谨,我们的专业使得公信力还是存在的。大事发生的时候,第一现场发生的时候,大家还是愿意去相信、考证,从专业的媒体而不是新媒体。
今天我们讨论的是产业,产业能不能发展,媒体本身能不能发展,它就牵涉到两方面的原因,当媒体成为一种产业的时候,光说我有品牌效应、我有公信力,但是没有投资者愿意投你的话,可能也没有发展的前景。
陈笺三年多年前从香港的政府媒体香港电台工作了十多年之后来到全新的媒体时,真的有一点创业者的心态,大家问她为什么不做那么有品牌的媒体去投身于一个名不见经传,还没有开台的电视?我们也看到,在我们的同行中,香港有非常老牌的TVB,在全球华文媒体有非常有影响力的凤凰卫视等等,我们为什么要做?我也在问自己这个问题,作为一个媒体人是不是只是消耗资本、拿预算来做我们所推崇有影响力或是有价值、有品牌的节目?我们能不能换位思考,让媒体这个产业,能够让我们这些有价值的作品能够有生命力?是陈笺一直在问自己,其实这个问题没有找到最后的答案。我们又在说新媒体是不是一枝独秀?陈笺的很多朋友都转行去了新媒体,很多的学者可能都是网络红人,很多的大V在网络受宠,但是看看大V和网红是不是能划上等号?陈笺觉得不是这样,当我们在一些大的门户网站阅读一些文章的时候,我们更推崇的还是专家、学者,传统媒体多年累计的一些媒体人,他们的观点、他们采访的第一手资料,当然网红确实博眼球,我也愿意看这个,为什么Papi酱在传统媒体经营下滑的情况下,她刚问世2000多万的广告就来了。
博眼球,满足年轻受众的现象是不是能维持?你说Papi酱成功吗?她能得到受众的追捧,作为一个自媒体她是成功的。我们非常熟悉的大的门户网站提供很多视频,它每天的亏损可能是几十亿的庞大数字。他现在追随的是什么?大家看他的估值到底是多少?同样在传统媒体,广告大幅下滑的今天,新媒体经营模式也没有真正的形成,大家在看所有的媒体,我们的前途在哪里,我们是不是有受众,我们有没有收益能够维持媒体的持续。秉持专业、专注和坚持是很难的,媒体需要让投资者相信你们是有明天的。
说实在的,我们看到在整个媒体的发展过程中,现在进入产业化的年代就是一个变革的时代,陈笺认为思维的改变可能是生命力最关键的所在,这是媒体人最坏也是最好的时代,在这样个转折的十字路口上,最主要的是有一些改变的思维,作为传统做内容的人也一定要想到,除了市场份额之外,能不能让我们跟受众成为合作者,把广告商作为衣食父母,改变我们可以和企业成为合作者,融媒体时代最主要的是融合的过程。同质媒体以前是竞争者,现在无论是在企业的运作、媒体的发展,合作才是我们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