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媒移动版

被一些地方政府叫好的治霾神炮 媒体为何不买账?

来源:传媒大观察 | 作者:张少杰 | 2016-12-09 09:43

这些地方政府高调购买并极力鼓吹“治霾神炮”的做法,得到了许多媒体一致的吐槽。
扫码手机轻阅读

“昨日北风歇,霾聚。夜间,大部分地区轻度到中度霾,南部重度霾。空气重度污染。今日冷空气驾到,北风强,霾散。最高气温7度。注意防风防寒。”这是新京报今日版面上推送的一则北京市天气预报。不仅报纸版面上如此,寒冬已至,“北风劲,雾霾散”已成近年来人们谈论雾霾话题时所用最多的调侃,也是深受雾霾所困的人们潜意识里治理雾霾的“最利神器”。


然而,与群众和媒体关于“治霾利器”态度相左的是,一些地方政府日前却在大力鼓吹“治霾神器”雾炮车的“神效”。百度搜索关键词雾炮车显示,雾炮车通过喷射极为细小的水雾颗粒,在雾霾天能有效分解空气中的污染颗粒物、尘埃等,有效缓解雾霾。


而据一些已采购该车的地方政府披露的信息显示,关于治霾“新秀”雾炮车,采购方多是当地环保、市政公司,每台均价70万元。而观媒君登录中国政府采购网发现,该网统计信息显示目前共有164条招标信息的标题里有“雾炮车”,其中,河北鸡泽县环保局出130万元高价购买雾炮车的行径最令媒体咋舌。因此,这些地方政府高调购买并极力鼓吹“治霾神炮”的做法,得到了许多媒体一致的吐槽。


新京报:“治霾神炮”照出了“浮夸政绩”的“霾”


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尽管厂家言之凿凿称能治霾,但并未给出精确的数据指标,也没有提供相关证明。但一些政府部门却笃定得很,还通过媒体宣称空气中的PM2.5可由此降低20%,似乎买家比卖家对这一“神器”还有信心。


“治霾神炮”照出了“浮夸政绩”的“霾”。城市治霾是一个科学治理的过程,应该立足长远,久久为功,而不应总是寄望于“一抓就灵”、“一蹴而就”。


中国青年报:采购雾购车的政府部门 醉翁之意不在酒


虽然厂家无法拿出雾炮车治理雾霾的证据,专家也对其功能持否定态度,政府部门也没有实际测算其治霾效果,但是,多地政府相关部门仍以治理雾霾的名义积极采购雾炮车。


治理雾霾难度之大让很多领导干部畏惧不前,靠炒作概念火起来的雾炮车能够彰显治霾决心,有着立竿见影的形象效果。所以,某些采购使用雾炮车的政府部门愿意相信或维持谎言。揭穿“治霾神器”的谎言并不是终点,各地纪检监察部门应该按图索骥,调查“治霾神器”采购背后可能存在的违法违纪问题。


南方都市报:热衷治霾神器,究竟有何秘密


从宣传治霾神器到构建治霾神话,这是一个奇特的过程,也是一个蔑视常识、忽悠公众的过程。


在一些基层政府,将治霾寄望于一两件“神器”、一两个“神招”的思维并不鲜见。有地方给中小学生编了“防雾霾操”,另有城市要建“城市风道”,准备把郊外的风引进主城区以吹散雾霾,还有城市据称要研究人造、可控的“龙卷风”……


现代金报:“治霾神器”不过是“皇帝的新装”


有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雾炮车”本质上就是一台洒水车,只不过普通的洒水车是往地上洒水,而它是往空中洒水而已。虽然往空中洒水也有抑制扬尘的作用,但对于清除雾霾,尤其是对于众所周知的PM2.5,却完全没有效果。


“雾炮车”的生产和销售者为其冠上“治霾神器”的名字主动忽悠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又被动忽悠公众,公众也假装相信它真的具有治霾防霾的作用,以寻求某种微妙的心理安慰。


东方网:有钱买“治霾神器”不如多种绿化树


事实上,治霾不仅要“有位有为”,还要尽最大可能追求“有用管用”,否则就等同于行为艺术。


我们既不能无视雾霾仍是我国目前最大的环境问题之一,也不无神化那些“治霾神器”,要防止有关部门借治霾乱花老百姓的血汗钱。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