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媒移动版

熊澄宇:没有传媒就没有社会

来源:汕大互联网研究院 | 作者:夏鸿 | 2016-12-29 10:27

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的基本构成部分。没有传媒就没有社会,群体、社区乃至社会的构建都依赖于传媒的产生和发展。
扫码手机轻阅读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新型媒体不断涌现。相对应的,传播学发展迅速,逐渐成为社会科学的一大显学之一,具有重要地位。面对这一现象,12月21日上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熊澄宇博士在汕头大学以“传播学、新媒体与内容产业”为题做了一场精彩的演讲。


此次演讲内容主要内容为,现代社会的基本构成有三个方面,一是民主政治,其核心是公平;二是市场经济,核心是竞争;三是大众传媒,核心是沟通。熊教授认为没有传媒就没有社会,群体、社区乃至社会的构建都依赖于传媒的产生和发展。


以下为熊澄宇博士的演讲全文:


现代社会的基本构成有三个方面,一是民主政治,其核心是公平;二是市场经济,核心是竞争;三是大众传媒,核心是沟通。熊教授认为没有传媒就没有社会,群体、社区乃至社会的构建都依赖于传媒的产生和发展。


以上个世纪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为起点,其演变经过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信息技术的运用;第二阶段是信息产业的推进,建立具有自主产权的信息产业;第三阶段是信息经济的发展,如电子商务、金融信息化等;第四阶段即信息社会的建构,信息技术在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于中国而言,信息社会第四阶段就是以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为生产力特征的社会形态,这种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结构和生产关系的调整。


在已知大众传媒对社会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前提下,什么是新媒体呢?熊教授做出以下阐释: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是相对于旧而言的,广播多报纸而言是新媒体,电视对广播而言是新媒体,网络对电视而言是新媒体;新媒体也是一个时间的概念,在一段时间内,新媒体总有一个稳定的内涵,他不是随时变动的;新媒体更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技术的发展使得新媒体永远不会停止或终结于现在的媒体形态上,也许在不久的将来,科幻小说中的“生物媒体”会成为下一阶段的新媒体。


就今天而言,媒体生态正在不断拓展融合,具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新旧融合,每个时代的媒介形态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如线装古籍、名人手稿都曾被拍卖出上百万的价格,今天的媒体形态并不是对以往媒介形态的推翻,而是融合之后的发展;二是功能互补,熊教授曾研究过大陆、香港、台湾三地人们获取新闻的途径,调查发现大陆民众主要通过网络获取新闻,香港则是通过报纸,台湾是电视,究其原因,大陆的新闻管制严格,报纸内容趋同,人们更倾向于去网络上获取,香港的报业非常发达,台湾的电视也非常发达,这样一个结果说明由于用户、时空、需求的不同,各种媒介形态之间是可以实现功能互补的;三是边缘融合,如报纸杂志化、杂志网络化、网络上看电视、电视移动化等,不同媒介之间的壁垒正在逐渐消除,呈现融媒的形态;四是形态创新,以中国为例,网络媒体的发展经历了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社交媒体、应用软件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所不同有所创新,门户网站侧重信息的呈现,搜索引擎侧重用户的获取,社交媒体注重互动,应用软件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总体而言,今天的媒体形态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所不能的。


具体来说,现如今的新媒体主要有大数据、云计算、移动终端、整合传媒四项,他们不仅仅是表面的词语那么简单,以大数据为例,它注重的不是静态数据的收集和堆砌,而是寻求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


伴随着新媒体形态的不断变革,传播方式也在不断演变与重构:从喉舌到耳目喉舌到人的延伸反映了人们对媒体属性的认识不断深化;从新闻媒体到大众媒体的转化,直接导致了传播内容的分化和深化;从人际传播、大众传播、分众传播、交互传播、沉浸传播的发展过程推动了传播学理论的思考和创新。


细分之下,从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意味着个人融入集体、社会;从大众传播到分众传播,意味着尊重差异和个性;从分众到交互传播表明传者与受者之间互通有无各得其所;从交互到沉浸传播,传播就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遥在成为了现场。在沉浸传播中,虚拟社会现实化、现实社会虚拟化,如远程教育,通过计算机、网络等技术,遥远的授课地点虚拟化至网络上并在受众端现实化。


内容产业方面,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内容产业指的是创造、生产、销售的产业,它具有知识产权的属性,以产品和服务形态出现。熊教授认为内容产业具有四个核心要素:内容、科技、资本和服务。其中,内容引发社会需求;科技改变产品形态;资本影响社会规模;服务决定事业成败。


最后,纵观整个传播科学的发展,熊教授对传播学的设置提出以下几点发展思路:科研奠定学术基础,特色影响生存状态;教学形成品牌效应,需求改变课程内容;实践检验知识结构,市场引导社会资源;交叉决定学科方向,产业拓展合作空间。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