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新闻记者(公众号) | 2016-01-06 17:18
作为中国传统媒体转型的先锋者,“澎湃新闻”的编辑部长什么样呢,与《东方早报》有何异同?是传说中的黑网吧,还是高大上的中央厨房式,抑或两者都不对……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师卞清及学生赵金昳在《媒介融合语境下的编辑部改造——基于“澎湃新闻”日常实践的考察》一文中,对“澎湃新闻”的空间布局进行了“深描”。
因为同源关系,“澎湃新闻”和《东方早报》的新闻编辑部呈现出了相互“嵌入”与“交织”的空间格局。
图1 《新民晚报》大楼楼层示意图
如图1所示,在实体空间的占据上,“澎湃新闻”笼罩在《东方早报》的母舰之中,呈现出明显的“附属关系”。《东方早报》拥有数量众多的新闻编辑室,所在的新民晚报老大楼中,8楼至11楼分别是《东方早报》的要闻中心、文体中心、行政后勤和财经中心,19楼是《东方早报》周刊编辑部,21楼是广告部。而“澎湃新闻”则仅占有两层,分别是5楼的视觉中心和7楼的新闻编辑室。这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澎湃新闻”与《东方早报》共享了大部分的记者,所以大部分办公室的安排还是原来《东方早报》的格局。“澎湃新闻”文体新闻和财经新闻的编辑以“嵌入”的形式在《东方早报》的文体中心(9楼)和财经中心(11楼)办公。“澎湃新闻”时事新闻编辑的办公室在7楼“澎湃新闻”编辑部内,“澎湃新闻”创办初期新招的专门为时事新闻栏目服务的记者则被“嵌入”在8楼的《东方早报》要闻中心。“澎湃新闻”和《东方早报》的时事新闻栏目编辑部被放置在相邻两层,以满足日常新闻生产的方便,并共享一套行政系统,形成了“穿插”与“交织”的格局。
图2 《东方早报》大都会新闻部办公室示意图
从内部空间安排上,“澎湃新闻”与《东方早报》展现出了不同的样貌。以《东方早报》大都会新闻部为例,其编辑部位于8楼,占据了同楼层四间办公室中的两间,与另外两个部门共同组成了《东方早报》要闻中心。大都会新闻部办公室将两个房间打通合成大办公室,整个办公室看上去有点拥挤凌乱。如图2所示,办公室里共有56张桌子,排列紧密。办公室里除了有《东方早报》大都会新闻部的主任、副主任、记者和编辑外,还“嵌入”了部分“澎湃新闻”新招的记者。办公室里有很多桌子处于闲置状态,上面堆满了发黄的旧报纸和杂物,很多电脑屏幕由于无人使用积满厚厚的灰尘。有的空桌子上则放置着电视机、打印机等办公物品。有记者编辑坐的桌子上有电脑、电话机等基本的办公用品,还有与新闻相关的书籍、厚厚的旧报纸、杂志等个人物品。
白天办公室的入座率比较低,记者们除了每周五下午需到报社参加例会,平时没有硬性坐班的规定,只是选择性地到报社进行电话采访或者写稿件,因此他们对编辑室的使用率相对较低。相对来说,大都会新闻部的编辑们和部门领导则需要每天在办公室的空间中完成工作。由于编辑和部门主任需要进行审稿沟通,他们的空间位置彼此相邻。部门主任和两名副主任的办公区域靠近门口,用透明的挡板隔开,呈现出半开敞式。这样的构造使得办公室内部既有层级关系的体现,但又不是那么生硬。整个办公室的工作氛围相对轻松,记者们有时会在办公室里进行电话采访、与副主任讨论选题,空闲时间会聚在一起聊天。傍晚,编辑们陆续来上班后,也会在等记者稿件之余聊天。另外,由于早报出稿和排版时间的特殊性,《东方早报》大都会办公室往往到了下午和晚间才真正开始进入工作时间(见图3、4)。
图3 大都会新闻部办公室编辑区实景
图4 大都会新闻部办公室记者区实景
反观位于大厦7楼的“澎湃新闻”编辑部则呈现出另外一番景象。7楼原是《东方早报》视觉中心,有三个办公室,由于“澎湃新闻”没有更低一级的部门划分,所以原来的三个办公室被打通作为“澎湃新闻”的编辑部。
图5 “澎湃新闻”编辑部办公室示意图
从办公室面积上来看,“澎湃新闻”编辑部占据了一整层,是《东方早报》大都会新闻部办公室的两倍。相对于大都会新闻部的拥挤凌乱,“澎湃新闻”的编辑部要显得宽敞明亮很多。正对着大门的墙上挂着“澎湃新闻”的logo,它的两侧各有一块可移动的黑板,上面张贴着通知。如图5所示,办公室中间有一个会议室,平时“澎湃新闻”的日常评报和会议都在这里举行。会议室右边有一间小的领导办公室,领导办公室旁边的房间是专门接听爆料电话的办公室。办公室里还有专门的休息区,里面有沙发和微波炉。“澎湃新闻”编辑室大厅共有63张办公桌,大多为四张一组,整齐地排列在办公室内,每张桌子上都有电脑、电话和一些个人物品(见图6)。编辑室里有时事新闻部、要闻部、技术部和互动部,属于时事新闻部的桌子有12张,在靠门的右半边。为了符合新媒体的传播特征,“澎湃新闻”的工作时间和《东方早报》有比较大的差异,每个栏目的编辑上、下午轮流值班,最早一班的编辑从凌晨6点开始就要进入忙碌的工作状态,所以办公室全天的入座率非常高。办公室里非常安静,因为负责同一栏目的编辑上班时间相互错开,且他们共用一个座位,在工作时间上没有交集。一线记者们大多是通过邮件、微信、电话与编辑联系,所以在编辑的日常工作中,除了在值班领导分配任务的时候有轻声交流外,其余的时候都是自己独立完成审稿任务。安静的工作氛围使得“澎湃新闻”编辑部的气氛相比《东方早报》大都会办公室的轻松,显得更为沉闷,“澎湃新闻”的编辑部更像是一个“文字加工厂”。
图7 “澎湃新闻”编辑部办公室实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