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盐阜大众报 | 作者:徐向林 | 2016-01-13 09:31
去年12月23日晚,2015中国传媒备忘录《当下往往不为我们所见》在“观媒”的微信公众号、微博发布后,瞬间被数百位传媒业界的大咖“秒转”,点击量直冲10万。
鲜为人知的是,这份记录2015年度传媒业界大事件的专业报告,却出自传统媒体的“圈外人”薛陈子携领的自媒体团队。在该备忘录发布的当晚,记者连线采访了这位东台籍“网红”,探寻这位从草根青年到“民间传媒观察第一人”的成长轨迹。
捍卫网络新闻“生命线”
“我从小就喜欢新闻,高中时期就当上了网络论坛的版主。”今年27岁的东台籍小伙子薛陈子回忆起那些年追过的网,快人快语地说,“当上版主就有了自由发帖权,很多想法都能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实现,对我的帮助很大。”
高中毕业后,“网络原住民”薛陈子就被一家商业门户的主编看中,直接走上了网络运营的第一线。可薛陈子是个理想主义者,当理想与现实触碰时,难免会有些“磕磕碰碰”,薛陈子由此萌生了自己创办网站的想法。
辞职自办网站后,残酷的现实又给了薛陈子一记“重拳”,网站办了两年后,因多种原因而夭折。“尽管网站梦被现实碾碎,但在门户网站工作时,却有一件事被载入了互联网发展进程的大事记。”那是2007年,源起北京的“纸馅包子”虚假新闻事件一时轰动全国。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离开真实的土壤就无法生存。为了捍卫网络新闻的生命线,该事件发生后,薛陈子立即联系了中国网、中国报业网、大江网等几十家网络媒体,在民间发起“中国网络媒体抵制虚假新闻”宣言,共同呼吁网络媒体自律,捍卫新闻的真实性。一石激起千层浪,网络新闻的自律行动由此揭幕。这项民间组织活动被国务院新闻办《网络传播》杂志评为“2007年中国网络媒体十大新闻”。
也就是从那一年开始,薛陈子关注起媒体自身。用他的话说就是:“媒体作为信源,如果源头产生了‘污染’,其损失将不可估量。”
捡漏捡来的“汪峰上头条”
曾被热炒的“汪峰上头条”,其幕后推手正是薛陈子。2013年11月10日,“报纸观察”发了一条微博“汪峰!人艰不拆,原谅我一生放荡不羁无法上头条”,微博发出后短时间转发量达近6000次,一时间“让汪峰上头条”很快成为微博热门话题。没过几天,“帮汪峰上头条”成为广受纸媒关注的新闻热点。
薛陈子告诉记者,这条微博是他捡漏捡来的。原来,一位网友在转发他的微博时留下评论汪峰的文字,薛陈子细心留意捕捉,经过再加工,发布后迅速蹿红。仅这条微信,就吸粉10万人,他的微博号粉丝量最高时达到30万,他由此成为地道的“网红”。
去年12月29日,薛陈子再次从沈阳一张地铁报上“捡漏”,他发现该报发布的汪峰与章子怡生下女儿的消息挺有意思,他立即转发微博,经过《新京报》等多家媒体和网友转发,不到20小时,该微博被转发1万余次,阅达量突破300万,让汪峰在全国社交媒体上又上了一回“头条”。
架设媒体融合的“桥梁”
“自媒体与传统媒体不是对立关系,而是鱼与水的融合关系。”为拓展融合空间,薛陈子将“报纸观察”更名为“观媒”,将关注的目光从报纸延伸到整个传媒业。
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自195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最大的一场暴雨袭击。那一夜,薛陈子第一次使用视频剪辑软件,制作了一段汇集微博爱心的视频《北京暴雨时,微博传递爱》,随后,他把视频发布到微博上。次日凌晨,人民日报社开通官方微博,随后便转发了薛陈子制作的这段视频,感动了无数网友,他也成为被人民日报官微转发微博的第一个自媒体人。
做媒体的“啄木鸟”,薛陈子认为也是一种融合方式。一次,他看到一幅明显摆拍的照片,迅速展开查证,在多名热心网友的支持下,根据实拍照片,证实了照片的弄虚作假。薛陈子将求证过程制作成一张图片,通过微博独家发布后,引起全国新闻界的强烈反响,当事人最终出面道歉。“摆拍门”事件入选了记者国考的培训教材。
2013年,薛陈子策划了报纸总编“网络大拜年”活动,邀请了163位总编辑参与活动,此举成为中国媒体圈建国以来最大的联谊活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薛陈子在会场开通了“自通乌镇”专栏,独家对话央广网、中国经济网、中国青年网、优酷土豆等互联网大咖,“观媒”借此再火一把。
2015中国传媒备忘录《当下往往不为我们所见》发布后,成为中国传媒业年度史上的注脚。“之所以用《当下往往不为我们所见》作为标题,是告诉人们互联网未来的世界远不是我们所见到的空间,走进移动互联时代,我们永远在路上。”薛陈子如是解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