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无线徐州 | 作者:巴全东 | 2017-09-28 15:56
徐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最近策划的全媒体系列报道《移动互联时代,“校讯通”该废除吗?》在社会上引发了巨大的反响,学生家长、教育部门、高校专家等社会各界对校讯通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媒体舆论的推动下,目前,徐州多个县区宣布从9月底或10月1日起叫停“校讯通”。
徐州广电“校讯通”报道为融媒体背景下舆论监督的专题运作提供了一个可资复制的样本。综合看“校讯通”报道,笔者认为有以下三个特点。
以《行风热线》栏目为主,全媒体参与
9月17日,徐州电视台《行风热线》栏目《行风关注:移动互联时代,“校讯通”该废除吗?》报道说:最近两周来(此前9月8日,电视《行风热线》推出报道《又到开学季,“校讯通”又成徐州家长的“心头厌”,收费的“校讯通”,还行得通吗?》),《行风热线》和《徐州夜新闻》对我市“校讯通”使用的种种问题进行了集中的报道,继鼓鼓楼区表示在9月底全区所有学校停用校讯通之后,泉山教体局表示一年级停用“校讯通”,其他年级不再办理,并对费用进行清退。9月18日晚泉山教体局发布消息,要求全区所有学校10月1日前全部停用校讯通。这成为全媒体系列报道《移动互联时代,“校讯通”该废除吗?》的节点,紧接着,《行风热线》“四位一体”(广播、电视、网站、报刊)和新媒体迅速跟进和联动,形成了全媒体参与的态势。
《行风热线》“四位一体”以市委、市政府民生政策为导向加强深度报道的策划,此前曾推出《专车之惑》、《徐州小产权房调查报告》、《创卫成果回头看》等一系列重磅深度调查,掷地有声。“校讯通”报道的影响和反响,再次证明了其运行机制的可靠性和建设性。
追求舆论实效,多方互动,循序渐进
以“良善”为出发点,新闻舆论监督的目的是促进民生问题的解决,改善政治生态。《移动互联时代,“校讯通”该废除吗?》遵循了讲求实效、顺序渐进的原则。9月19日,徐州广电媒体刊发《徐州又有一个区叫停校讯通!距离全市停用“校讯通”还有多远?》,《徐州第三个区宣布将停用“校讯通”,还剩……》;22日刊发《贾汪区教育局:已经全面叫停“校讯通”》;广播电台采访云龙区教体局,要求区属中小学10月1日起全面叫停“校讯通”等有偿学校通讯项目……云龙区、贾汪区、丰县、沛县、睢宁等地教育部门纷纷表态全面叫停“校讯通”,广电媒体实时跟进,一个区(县)一报道,广播电视传统媒体和“无线徐州”、“徐州新周刊”公众微信号等良性互动,形成舆论合力。
在“校讯通”报道中,徐州广电还注重与群众的互动,配合专题舆论监督。电视记者走上街头,就“校讯通”话题采访市民,电台93早新闻9月22日开展了“对于校讯通,您觉得还有存在的必要吗?”话题互动;“无线徐州”发起的投票,几天时间,就经有近万名网友相应,“其中支持全面停用付费‘校讯通’的额网友占93%。”
体裁多样,“无线徐州”等新媒体表现突出
融媒体背景下,媒体的舆论监督形成了更加多样的状态。在本次徐州广电“校讯通”报道中,新媒体方便、快捷和更利于互动的特点被发挥的淋漓尽致。9月9日,“无线徐州”推出《又到开学季,“校讯通”又成徐州家长的“心头厌”》微信,网友留言:“为开发区(今年2月率先叫停校讯通收费,是徐州首例)点赞,希望其他县区跟进”、“利益分成,没有利益,何必费劲推广”。徐州广播电视新周刊公众微信号“徐州新周刊”于9月19日和20日在头条位置分别推出《徐州又有一个区叫停校讯通!距离全市停用“校讯通”还有多远?》和《昨天我们刚发布消息,今天省教育厅就表态了!校讯通我们怎么看》,也吸引了多位网友参与:“校讯通”收费本身就不合理,只要在学生身上收取费用的就应该彻底取消。
全媒体系列报道《移动互联时代,“校讯通”该废除吗?》还有一个亮点,那就是广播、电视等在报道中加重了“评”的力量,述评结合,有理有据。9月18日,“无线徐州”在《徐州又有一个区《停“校讯通”!》配发《无线微评论:服务市民要有“长性”,陈规陋习别有“惯性”》;9月20日,“徐州新周刊”微信公众号刊发新周刊《巴眼看天下》(行风评论版面)版面的评论——《糊涂账要做好善终,更要举一反三束 “校讯通”仅仅叫停不能算完》,评论指出“‘校讯通’退出已经是指日可待,但事情不该就这么结束了,一是要给家长和市民一个交代;二是要举一反三,杜绝乱七八糟的事情在教育领域再发生。”把群众对“校讯通”的思考引向深入。(巴全东)
原标题:全媒体舆论监督的样本:徐州广电“校讯通”报道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