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知乎 | 2016-01-26 19:47
本文来源:知乎用户Evenc伊文西
——媒体从业者们,心怀理想,勤奋踏实者大有人在。
做过媒体公关,曾长期任职某央媒。很多答案其实已经说得比较清楚了,我在这里谈谈个人观感,尽量具体化一点。
01 车马费
车马费是非常有中国特色的一个东西,说直白点就是红包。
但车马费也并非“自古以来”,据说其源自上世纪90年代初。那时外企刚进入国内,沿用国际惯例,开新闻发布会总是选择豪华酒店。而国内记者收入低,几乎没人有车,去发布会全是自行车或公共交通。记者们乘着简陋的交通工具进入富丽堂皇的星级酒店,脸上十分尴尬。关键总有记者迟到,也让主办方头疼。于是,外企开始自掏腰包,让记者坐出租车赶往发布会现场,也包括了回程路费与餐补。企业让记者回去后寄出租车费单据给他们,然后报销。但这种方式操作非常麻烦,当时没有也没有快递,外企报销流程又繁杂冗长,问题就很多。
持续了几年,企业便不再单一给记者们报销交通费,而是会前或会后直接发放现金,也就有了如今的“车马费”。车马费现在也成为了新闻行业的普遍规则,即使连政府机关的宣传活动也不能免俗。一般只要采访对象提供,很少有记者会拒收,拒收反而是不合规矩。
车马费的标准,根据地方和行业差异存在不同,2007年前后北京市平均标准是300元/人,如今大概涨到500元/人左右,好的行业上千也很正常。电视媒体因为带摄像所以是由文字记者签收双份再行分配,同理带摄影记者的平媒也是如此。
对于很多专门跑口的记者来说,车马费实际上是一笔相对稳定且无风险的收入。具体一个记者能拿多少,主要取决于记者的关系网络及发稿能力。
第一,关系网络。公关与媒体之间是互相存在需求的,公关需要足够的媒体资源,以便维持覆盖面与影响力;媒体记者也需要采访资源,一是满足采访需要,同时也是参加足够多的活动,赚取收入。比如,答主在作公关时,手上大概掌握300多家媒体资源,覆盖平媒、电视、广播、网络(那时候还没有移动端和大V),涉及各个行业,一般有固定联系对象,重要媒体则会有各个层面的关系人(主编、编辑、记者)。相对应的,对方的记者手中,其实也会有个规整或不规整的公关名单。
第二,发稿能力。公关的宣传成果,一般以“发稿量”为考察指标。所以媒体记者参与采访报道,特别是宣传类采访活动,默认是必须要“上新闻”的,这也关系到公关对金主交待。
如果记者参加活动不发稿,偶一两回,与公关沟通说明一下,问题都不大。但如果多次不发,就会被拉入黑名单。所以除非采访双方地位过分不平等(比如中央大媒体记者到欠发达地区),记者一般也会根据自己能否发稿,决定是否参加活动。一般来说,平媒、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会有版面或时长限制,加上新闻对时效性的要求,记者不可能无节制发稿,所以车马费收入存在一个上限。但是网媒则不同,新闻门户发稿几乎全无容量限制,但相对海量信息也使得宣传效果一般。在公关眼里,网络宣传除非是上首页或置头条,又或者做网络直播,一般都是人情刊发,不专门发生费用。此外,还要一提的是一些新闻通讯社记者,他们通过内部新闻平台发稿,并会得到其它媒体的引用,名头大,效果好,数量足,即使不多的车马费,也会累计出惊人的收入。曾经亲见某国内大社记者,20来岁的小姑娘,开着奥迪,一身光鲜奢侈名牌,条件显然要远优于其他同行。
在各类媒体中,以各行业机关报及都市媒体的跑口记者最乐于收车马费,前者基本上在日复一日地枯燥喉舌式宣传中失去了新闻抱负,后者则相对务实,看重经济收入。总的来说,资深记者对车马费是不屑一顾的,在他们眼里那纯粹就是个体力活,有的甚至经常派实习生代为出席。一个普通的央字头媒体(央媒不一定就是中央三大台,还存在着大量普通人并不熟悉且发行量平平的行业报纸、杂志等)或者京城都市媒体记者,一个月稍微勤恳一点,出席8个左右的活动是非常靠谱的,那么这方面的收入就大概是4K左右,并不固定。部分活动车马费更高,800、1000也不少见;有时完成领导布置的重大任务,可能就没有功夫参加活动,相关收入就会少。
也有极端情况,那些不太受平台限制的,记者参加活动,签完到,收了车马费,拿了新闻通稿,在现场待4-5分钟,就去赶下一个活动。有记者一天最多参加过6个新闻发布会,也有记者平均一天3场,几乎整月无休。大家可以通过我之前给出的标准算一算,当然都是个案,也非常辛苦。也有一些骗子媒体,比如电视媒体的外包制作公司或者是前媒体从业人员,他们混迹在专门的媒体资源交流群里,共享活动信息,主动给主办方打电话要求采访。有时候公关为了撑场面,营造万众瞩目的感觉,也是睁只眼闭只眼。
关于车马费,最后再说两个故事:
一是某京城都市媒体,在所有记者的名片上都印着醒目的“拒收车马费”,并留下举报电话。每次该媒体记者都是一面收下车马费,一面留下这样的名片,节目效果一流。
二是在我三年的公关经历中,大小也与几百名记者打过交道。基本上大家可以想到的媒体,都在此列。其中有社长主编级的,也有普通编辑记者,有北方强国系,也有南边自由派,却只碰到过一次拒收车马费的情况。那家媒体的记者不仅没收车马费,在别的媒体只参加完发布会拿了通稿回去刊发时,记者却在节目现场待了3天,每次都是找个不起眼的角落待着,后来不声不响发了篇3/4版的专题报道。这件事情发生在2007年,那家媒体的名字叫《南方周末》。
02 重点报道
车马费只是媒体记者最基本一项,进阶则在“重点报道”。
从公关角度看,对于媒体,除了支付基本车马费外,还会根据报道情况,支付额外费用。
比如,公关对于媒体报道基本上是“见报”或者“上电视”就可以,一篇普通消息稿,也就是200来字的“豆腐块”,电视新闻大概也就是十几秒。
但如果宣传报道字数过千,或者电视新闻时长达到数分钟,公关往往支付会额外费用,作为鼓励。这笔费用一般是以编辑费的形式支付,标准大概是1000元—3000元左右,部分行业更高,上万的也有。
因为公关宣传既要照顾“量”,也要兼顾“质”,大篇幅报道就是质的体现。所谓全面覆盖,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所以公关往往也会在活动前就与部分熟悉记者提前策划好,确定重点报道,并在支付车马费时就一次支付相关费用。能达成这种默契的,一般都是彼此熟悉,有过多次合作,且发稿力强的记者。
相对车马费,重点报道收入较高,但相对不固定,偶发性大,并且需要一定的文字产出,也算辛苦钱。
03 软广告
在有些媒体内部,软广告已经是可以放在明面上经营和讨论的,属于经营范畴。其权限,有的在电视台或报社,有的由编辑部和频道安排,甚至也有编辑自行决定。记者接活后,按一定比例提成。从主编往下,参与人员各自分成,各家媒体规矩不一。有时在报纸上看到像新闻通讯,又像广告的整版报道,就属此类。另有一种软广告,不走单位账户,属于记者偷偷夹带私货。软广告重点在“软”,不在载体,就是混淆了真实新闻报道与广告之间的界限,模糊观众认识,消费媒体公信力,获取利益。报道上看是新闻,里面却各种暗度陈仓做宣传,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电影里的广告植入。
举个例子,某天字第一号媒体,报道网络信息安全,采访行业专家。于是某数字著名杀毒软件企业安全顾问带着公司工牌,站在硕大的企业logo前接受访问,神采飞扬,滔滔不绝。再比如,还是该媒体,在新闻中如此报道“记者在网上搜索……(关键词)”,某国内第一网络搜索引擎就非常直观地展示了它们的强大技术实力。又或者,某谈话节目,邀来企业家甲乙丙丁卯,大谈企业文化与理念。
这里,新闻角度与宣传角度的边际非常暧昧。植入真实自然,对象丝毫没有宣传企业产品,效果反而更好。这就是软广告厉害之处,当然也受到了公关们的欢迎。这一块的收入,完全根据记者所在媒体平台而定,一般来说,社会影响力大,公信力强的媒体,价格就高。
此项跟重点报道有些类似之处,区别是前者围绕具体新闻点做报道,虽然有宣传意图但还算新闻,后者则完全是从营销角度出发,目的就是广告。价格方面,很多媒体有专门的软广告费用清单,比如一版多少钱,编辑费另算等等。几千到十几万都有,但到记者手上的钱一般在三四千。记者接私活则收入更多,几千上万块都正常。
04 封口费与删帖费
说完了正面宣传的灰色收入,再来说说负面报道的收入。
如果说此前的灰色收入还是新闻从业者个人职业伦理的缺失,那么这里要说的情况则真正涉嫌违法,可以算是黑色收入。早年间,在山西、陕西、内蒙的一些产煤矿区,经常会看见各种记者来调查报道。他们会主动与矿管理部门联系,表示自己收到了线索,相关报道已撰写完成,特来核稿。很多煤矿本身就有各种漏洞和问题,只想闷声发财,看到媒体就像看到瘟疫一样。所以为了息事宁人,媒体往往也都会交钱买平安。这里的名目多种多样,订阅费、广告费、宣传资料费、专家费,甚至有直接售卖物品的,金额2-10万不等。这其中,有不少是假媒体,打着采访的幌子,纯粹诈骗。
然而,也有不少真正的记者参与其中,甚至包括一些央媒的地方记者站,和一些电视台的外包制作公司。这些新闻敲诈行为主要发生在违规用地、环境污染、医疗事故、安全生产事故等新闻采访中,被敲诈的对象包括企业主,相关单位,甚至地方政府。而有些地方政府稳定压倒一切的思维,一些企业花钱消灾的态度,加上一些地方本身确实存在各种问题,都在客观上鼓励和刺激了这一不良行为的发展。当然,近年来,国家多次对此类现象进行打击,包括对相关涉及媒体进行处罚,并对有关涉世人员入刑,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这一行为的风险系数,使得相关行为有所收敛。
比如我曾供职的媒体,就在某次被点名批评。作为媒体,相对经济收益而言,政治才是媒体生命线,几亿元收入完全比不过直属上级的一句批评。领导震怒,一查之下,发现是合作公司外包某安全教育节目外聘记者的行为。于是不仅迅速停止此项合作,并且举一反三,相关类似存在风险的合作节目也全部停止。合同全部作废,该违约赔钱赔钱,也有公司大笔制作费投入进去,却忽然失去平台,发生重大亏损进而倒掉。有没有冤枉的?肯定有,但政治之下的高度紧张,完全顾不上去跟个体讲公平和信用。在这种事情上,多数媒体的态度都是比较坚决的,一经发现,基本都是严肃处理。加上现在经济不景气,煤矿的日子也不好过。所以这一块的钱,越来越难赚。但是他们也有新的办法。
互联网时代,出现了所谓的有偿删帖。有偿删帖的操作者主要是公关公司与编辑,其中以互联网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网络平台为主。操作方式是先行发布负面新闻,然后等待被报道对象通过公关公司或者直接联系媒体删除报道。有偿删帖成本低,收益高,且隐蔽性强,不像过往下煤矿需要身体力行且风险高。有偿删帖只需要安坐办公室,简单做做复制粘贴即可,甚至出现了专门发负面新闻以盈利的网站,当然,里面的工作人员严格意义上,并不属于记者。有偿删帖按网站类型和帖子热度收费,删除一条网帖一般是几百元,也有上千甚至数万的,其中举报官员的帖子是重点对象。也有联合搜索引擎来完成删帖或封锁关键词信息的,甚至可以精准到对某时某地某IP段进行精准封锁。有偿删帖已经产业化,有报道估算相关产业规模每年数以亿元计。光是媒体曝光的一起有偿删帖案,涉案金额就高达5000万元,其中利益,可想而知。
当然,这也引起了国家的警觉,今年,国家网信办、公安部、工信部等四部委启动了“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对于网络有偿删帖进行重点打击。
05 保护费
无论封口和删帖,在那些真正的媒体老餮看来,都是不上档次的行为。真正会挣钱的,还是那些手握权威媒体平台资源,拥有强大影响力,并在媒体中具有相当掌控力的人。比如已曝光的央视财经频道郭振玺案与21世纪网案,都是在总监级人物统筹下,组织相关主编、编辑、记者共同完成的。指向的目标都是体量巨大的大型企业,报道的影响力会对企业的发展甚至生死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这其中的利益之巨大,已经不是一个普通从业人员可以想象了。
比如郭振玺,手握中国年度经济人物评选和“3.15”晚会。一红一黑,通过中国年度经济人物评选向企业输送利益,并控制多家公关公司敛财;通过“3.15”晚会打击不识做的企业。这里面所能涉及的金钱数额,答主算不出,也不敢算。再比如那些面向IPO公司的财经媒体,以不报道负面新闻为交换,联合公关公司招揽广告客户。凡是与其签订广告协议的客户,网站就不再刊登其负面新闻,或删除已上网的负面报道。这种方式成为其经营思路,业内称之为收“保护费”。
具体费用,答主没有具体接触。但根据公开报道,上海有两家公司被21世纪网掌握了负面内幕,通过深圳鑫麒麟公关,花费近2000万元,才将报道压下来。一家新股上市时,所花费的媒体公关费用,最少要五六百万。而上市公司通过公关公司签订广告合作协议(拜山头),每年付费20万至30万元,IPO企业的合作协议时间则是从申请上市之日起到通过上市之日,先付50%,等通过上市后,付剩下的50%。以个体案例看,前“21世纪”记者王卓铭在报道某企业负面新闻,把自己电话留给该公司董事长。稿子见报后,董事长约王卓铭见面,提出希望将报道删除,王则把他介绍给自己从事公关工作的小舅子。后来,收取该企业85万元,付给21世纪网20万元将稿件删除,并给王卓铭12万元。
06 新闻之外
记者由于职业性质使然,注定要结交四方,上可登庙堂之高,下可入江湖之远,官员学者,明星商人,行行业业,长袖善舞,八面玲珑。于是在媒体浸淫了一段时间后,一些曾经的记者已经开始借助媒体平台,在新闻之外发挥影响。比如,组织饭局,充当掮客。利用新闻报道的便利,为政商搭桥,为地方官联系中央大员,这里玩的是资源置换,是社会人脉。包括利用手中平台,主动为地方,为企业策划活动,做宣传报道。
这其中所形成的利益,小到一份人情,大到无边无际,子女教育、投资入股、坐上嘉宾、求医问诊,还可以利用这些积攒的社会资源做二次交换,获取利益。我认识的记者,有人专办小学择校,有人专攻三甲专科,有人可以疏通法院,把中介服务做成了主业,新闻工作反而成为工具,甚至公司化经营的,都不是个例。这里的收入,无法估量,自然更不可限量。
07 其他福利
发布会上的纪念品,往往是企业商品,一般价值数百元左右;装新闻通稿的纪念U盘、移动硬盘、平板电脑(很少有)等;数码试用品;免费观看演出、电影,相关媒体赠票;免费采风、报道,境内外都有;各种土特产,高档餐饮,温泉,媒体答谢会抽奖等……很难换算,也没有意义。
写了这么多,好像国内媒体简直腐败不堪,无可救药。然而,并不是。媒体只是当下社会的一个缩影,它既不比其它行业更好,但也绝对不会更坏。何况,在我有限的经验里,媒体从业者们,心怀理想,勤奋踏实者大有人在。
甚至,以道德水准和吃相来看,媒体都要好过于大多数其它行业。
媒体本身被赋予了某种权力,这种属性本来应该拿来监督公权,但在大环境下,很多人理想受挫,便转而开始闷头发财。
而这些人所消费的,是媒体公信力,这种公信力,一方面由公权力赋予,另一方面,也是无数同行矜矜业业积累下来的。
这不是新闻人的原罪,更不应成为记者群体的枷锁。还有那么多人在坚守,他们拒绝红包,认真地写报道,踏踏实实做新闻。
不管环境多么恶劣,还是有人追求正义与公平,努力做舆论监督,铁肩担道义,为底层发声。应该尊敬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