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媒移动版

《襄阳日报》用记者倒下换来的10万+

来源:观媒 | 2018-12-20 18:55

以身体健康来换取的“10万+”,还是少一些为好
扫码手机轻阅读

塞夫/ 传媒大观察原创

不久前,湖北《襄阳日报》的记者严俊杰遭遇了一次比较严重的病症,记者仔细的记录了这次治疗的过程和自己的心路历程,写出了《向死而生,一名记者的住院日记》。

记者的基本工作要求是要客观、中立地去记录、报道,并且,尽可能地让自己能够隐身于事件之外,是报道“新闻”,而不是让自己“成为新闻”。只是,这一次,这位记者的文章中,自己实实在在地成为了“新闻”,其中,也带着很多的无奈。

这位记者先是检查出高血压,之后,一步步深入检查,确诊疾病,突然从工作岗位上的得力干将变为了住院处的重点病号,在住院期间备受病痛折磨,在治疗期间,严记者还了解了一些其他病人的故事。在医院中的种种见闻,可能是让记者忽然意识到了曾经被忽略的生活中的种种美好,也更加认识到了“健康”的意义。

这篇文章刷爆了朋友圈,大家纷纷在转,看过文章之后,不禁唏嘘、感慨,直至联想到了自己最近的生活。特别是一个记者的辛苦,让广大媒体人也心有戚戚。

严记者用自己的经历,为大众提了个醒,以记者特有的思路和角度,抓准了一个优秀的选题,以己为鉴,可谓佳话。

但是,这样的“佳话”,是我们特别想看到的吗?

在文章备受关注后,严记者本人所供职的《襄阳日报》趁热打铁,发表了一篇点评文章,《喜提〈人民日报〉10万+,襄阳日报社首席记者的这篇日记火了》,在《襄阳日报》看来,文章所带来的流量是实实在在的,旗下的记者借助文章火了,报社本身也名扬天下。

观媒君不禁回想起还是在小学初中时期,发生过的一个现象,当时流行一种作文形式,那就是在写作文的时候,尽量去写自己“失去了家人”,因为这样更容易引起判卷老师的注意,博得老师的同情,从而获得高分,在一些重要考试里,个别的老师甚至提倡学生活用这种方式,适时的“牺牲”一下家里人,从而达到考高分的目的。

在看到《襄阳日报》的评论文章后,令人感到非常的困惑,喜提10万+之“喜”,到底喜在何处?

人们在看到严记者的经历后,大多对严记者的遭遇产生了同情,我相信严记者写他的故事绝不是为了博取同情,也不是为了10万+,而是为了传递正确、乐观的生活方式和态度,而《襄阳日报》的点评,瞬间让整件事变了味儿。

没有错,文章10万+,对于一个媒体人来讲是一种认可,而严记者的身份也为《襄阳日报》争了气,可是,发生这样的事,《襄阳日报》真的值得骄傲吗?

我们不妨顺着严记者的文章思路去看,有越来越多的媒体工作者面临着疾病的威胁,严记者自己也感慨,自己是病房里最年轻的病号,只顾着工作而不重视健康,极有可能突然就抛下身后的家人离开人世。

其实《襄阳日报》是理应骄傲的,只是骄傲的点完全错了,正是报社严肃认真的体检制度,及时的帮助严记者发现了疾病隐患,

在严记者进行治疗期间,我相信《襄阳日报》也一定为了配合他的治疗给予了很多关照,而且严记者身上发生的事,也必然会引起整个单位的重视,更加注重报社记者们的健康问题。而报社记者这种忘我的工作状态,敬业精神本身,也是值得人称赞的。只是,不应该以自身健康作为代价,去换取工作的绩效。

《襄阳日报》急了,急功近利,想要成绩,但是,成绩的“突出之处”却没有把握好,以身体健康来换取的“10万+”,还是少一些为好。

假设,又有一位记者倒下了,倒下的代价是又一篇《人民日报》的10万+,这样的火法,真的值得炫耀吗?©

原标题: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