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媒移动版

《中国经营报》不可闻到味儿就想搞个大新闻

来源: 传媒大观察 | 2019-01-15 19:29

无证据的质疑和猜测终究与造谣无异
扫码手机轻阅读

近日有媒体称,新上线的时速160公里的复兴号列车车厢甲醛超标,列车停开中车着手解决。

14日,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发文辟谣,表示不但不存在甲醛超标的情况,更不存在动车组停开的情况,列车只是在调试,并充分散发新车的挥发物。

观媒君了解到,报道源头来自中国经营网,报道中称,有多位中国铁路系统内部权威人士日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中国铁路总公司属下至少两个铁路局集团公司,在近期发现新造时速160公里复兴号动力集中型动车组车厢空气甲醛残留超标,日前已经停止该车使用,记者向相关部门询问求证此事,但至今未获回应。

在说明甲醛超标状况后,报道又介绍了这列复兴号的生产者为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和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报道又表示,发现问题后,京铁集团第一时间联系中车唐山赴京查看车辆问题并解决,中车唐山也认可车辆存在甲醛超标问题,并开始着手解决。

观媒君搜索了一下类似的情况,在2018年6月,依然是同一家媒体和同一位记者,发表了报道《独家|“复兴号”频遭车内异味投诉 中铁总自查严控原材料采购》,2019年1月的报道中,也提到了去年6月的这篇报道。

在去年的报道里,称有中铁总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向报方提供了消息。

除了强调异味问题外,仍旧是围绕部件供应商中车,并点明了中车主机厂在采购零件中可能存在材料质量和价格的问题。

除零件问题,在核心部件的采购方面,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受到市场质疑。

观媒君大概总结一下两篇报道的思路,18年6月报道的思路是,有车厢异味投诉情况,然后有内部消息人士“不现身只说法”,借异味问题表达对部件供应商在采购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19年1月报道的思路是,有多位内部权威消息人士爆料,车厢内甲醛超标,导致列车停开,并且该问题已经被供货商承认并着手解决,官方并无回应。

现在,正式回应已经有了,又到了“真相只有一个”的环节,是选择相信中铁局的辟谣公告,还是相信媒体报道中的“多位内部消息人士”。

观媒君相信,只要是看到公告的人群,大多数还是会选择相信官方的辟谣,至于所谓的“内部消息人士”,毕竟没法目睹其真面目,辟谣已经发布之际,就算真的存在这些人,他们也已不可能再露头,他们注定会成为“只有影子的人”。

如果说完全不存在甲醛超标,而仅仅存在列车的异味问题,那么结果显而易见,该报道是完全凭借“想象力”,仅凭车厢“有味儿”,编造了这样一个故事,从消息人士爆料到列车停开,再到生产商承认甲醛超标并着手解决,都是谣言。

那么观媒君不妨做另一个假设,假设两篇报道所说的问题都确有其事,但光是靠这两篇报道的内容,真的就足够说明问题了吗?

首先一点,报道反复提及的一个真实依据,就是车厢有异味,这件事我们可以认定是真实情况,但有异味完全不等同于甲醛超标,并且由有异味这种情况引申到零件甚至是核心部件可能存在的问题太过离谱。

再者来说,报道方并无任何现场实际参与,如果说报道中出现了报方向铁路部门提出直接上车测试甲醛浓度,又或是派人深入调查了零部件市场价格,要是在调查实际操作中遇到了各种阻挠和拒绝,那很有可能真的存在问题,然而报道中并没有这种足够有力的行动。

尤为让观媒君皱眉的第三点,就是文章中不断提及的内部消息人士,又或是多位内部权威消息人士,这种话和谣言制造机“我一朋友”、“国外某知名学者”等一样,毫无任何作为佐证的价值和信服力,以这种“无名人”的话语作为事实依据的一切报道都没有可信度。

也就是说,想要反映存在的实际问题,一定要拿出真实的数据和调查结果,而不是闻到点“味儿”就想搞个大新闻,更别说报道中大篇幅都是介绍生产商和动车组的型号情况,颇有凑字之嫌。

由于这两篇报道,先不论其质疑的真实性,现在多有乘客被之误导,在其引导下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表言论,将异味等同于甲醛,视官方通告为无物,攻击铁路运营和检测部门,严重破坏了公共部门的公信力。

就算媒体的出发点是好意,但无证据的质疑和猜测终究与造谣无异,媒体应自重。©

原标题: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