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媒移动版

面对消防员,央视该如何发问

来源:传媒大观察 | 2019-04-09 13:34

对于现在的消防队员来说,首先应该要面对的是他们的心理问题。
扫码手机轻阅读

四川凉山的大火,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31位烈士牺牲在火场之中,更是让全国人民扼腕叹息。天灾带走了31位勇士,更对31个家庭形成了难以磨灭的影响。我们敬佩、同情这31名勇士,对他们的家庭也会投入更大的关注,希望他们能够尽快走出失去亲人的悲痛。

面对这样一个举国关注的焦点,自然也有新闻媒体开始投入报道之中。这些新闻媒体的表现也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其中,一些媒体记者在采访消防员时所提的一些问题还引发了巨大的争议。从新闻业务的角度来看,这种争议,本质上就涉及到,面对这种重大灾害事件,新闻媒体如何报道的问题。

早在火势刚刚被控制之时,立刻就传来了牺牲者的信息。随后,对牺牲者的家人、家乡等要素都开始了全面的报道。与此同时,这个消防队中幸存的消防员也成了媒体重点关注的对象。媒体想从这些相关人员中获得更多烈士的信息,传递给公众。

从这些报道中可以看到,现在的媒体生态环境中,信息的“超量提供”成为一种明显的现象,所有相关人员、事件都完全可以被挖掘出来,展现在媒体之中。尤其是,这个“议程”本身并没受到太多管控的时候。

还有一点,我们经常喜欢用牺牲者身边的人去做一些报道,以这样的新闻框架来组织素材,加以呈现,完成报道。这一次,更是这样。很多烈士的家人、朋友都出现在了镜头中。

在报道的过程中,对于情感、情绪的特殊关注也是另外一个显著的特点。无论是对烈士的家人,还是对幸存的消防员,很多媒体所做的主要是将他们的伤痛再一次呈现在媒体中,一次次解开他们心理上的伤疤。至于幸存的消防员是否需要心理疏解,在这个阶段,就已经有人提及。但是,此类客观、理性的建议在舆论场中的音量太小,也无法吸引更多的眼球。

基于这几点,这些报道其实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了一些反感的情绪。而这个时候,央视《面对面》中,记者对侥幸逃生的四名消防员的采访,彻底激起了反对的声浪。

看看这几个问题:

赵茂亦:我翻过倒木的时候火已经在我身边了,我下意识回头一下。

记者:你看到了什么那一下?

赵茂亦:我看到了战友绝望的表情。

记者:你跟那个战友关系好吗?

赵茂亦:他一直把我当大哥,他是王佛军,我们中队最小的一个,18岁。

记者:你想救他吗?

赵茂亦:我想救他,但是来不及,如果我回头拉他一把我估计也在里面了。

记者:你会自责吗?

赵茂亦:这几天从下山开始,做梦我就会梦到他。开始我梦到他向我招手,就说班副,拉我一把。

记者的这些问题,每个都是直戳幸存者的痛处。

那些和他们朝夕相处、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们真的再没回来的时候,他们的难过可以想象。同时这份工作的危险性,在他们的心目当中也会打下更深的烙印。所以,对于他们的报道应该是更加谨慎的。面对牺牲者,我们都会产生同情与悲悯的心理,当然也会非常敬佩。对于幸存者,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他们,真是个难题。

特别是采访这些幸存者,记者问他们会不会害怕,他们的心里肯定会害怕,他们也担心自己是不是还能再回来。这是正常人都会有的一些心理上的负担,同时,在灾难之中,他们的幸存,再对比牺牲者,也会让他们产生内疚的心理。这些心理负担,都是日后他们需要去应对的。此时,他们面向镜头,也等于是面向全国所有关注这个事件的人们。那么,他们又该采取一个什么样的态度。他们的自责、内疚、畏缩等心理,本来是人之常情,可是,当这些回答通过媒体放大,报道出来后,他们的心理负担是否会更重呢。

所以,记者在这个视频当中的提问涉及到的争议其实包括两点:

第一,是对幸存者,幸存的消防战士,对于他们心理上的一种消极的影响,因为他们现在已经需要进行一定的心理调节。你在采访中提出的问题等于再次揭开了他们的伤疤,从心理上再次给予沉重一击。

第二,这样大规模传播类似信息之后,除了对当事人心理上的不良影响之外,对于其他的消防战士也会形成一定的干扰。他们后续投入到消防救火工作的时候,是否会受到这次事件中相关报道的影响,也是个问题。就像有的网友提出的质疑,认为央视的这类问题,可能会“动摇军心”。

跟媒介本身的地位来讲,在这类重大灾害事件的报道上,央视的地位是十分特殊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更应该善用自己的手中的媒介权力。特别是当这个灾难刚刚过去不久,或者说牺牲者尸骨未寒的时候,采取什么样的介入方式值得探讨。

个人认为,对于现在的消防队员来说,首先应该要面对的是他们的心理问题。希望,后续的资讯中能够看到相关措施的报道。©

原标题: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