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传媒学习社 | 2019-05-26 19:02
梨视频的团队是以前东方早报的团队,就是最早报道三鹿奶粉事件的报纸,上海一份蛮传奇的都市报,诞生于2003年。十年后,这个团队开始筹办澎湃新闻。
再后来,我们辞职创业,专心做资讯短视频。
所以,经历了都市报的兴衰,新闻客户端的兴起,又遇到了短视频的风口。应该说,媒体这行做的越久,经历的传媒形态越多,对当下传播格局的变化,带来的行业危机、困惑和焦虑,感受就越深。
现在大家都在讲媒体融合,讲全媒体,讲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新名词一个接一个,很多时候,我们还没弄明白上一个概念,下一个名词又火了。
媒体人天生热衷造概念、蹭热点。所以,我们越来越赶时髦,越来越浮躁,越来越不愿意思考这个行业面临的一些更为本质的课题。
比如,我们讲了好些年的媒体融合,却没有解决融合的原始问题:什么才叫融?怎么融?融的目的是什么?
再比如,如何解决海量内容与价值稀缺的矛盾,在信息过剩的新闻荒漠中找到目标方位?
还有,如何适应“早一秒全网转载,晚一秒无人理睬”的新闻光速竞争?在热点高频轮换的传播环境下,如何兼顾效率与专业,克服越来越强的自媒体化倾向?
说到底,在技术革命倒逼严肃新闻的生产效率,传统的内容生产和经营模式被颠覆、已经或者正在被受众抛弃的现实之下,我们如何去建构新的行业生态?如何去重建内容的生产和经营的模式?这是关系行业兴衰的根本性问题。
具体说,我们这些年看到传统媒体转型和融合的过程,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被动式的融合远远高于主动转型的案例,媒体内部的驱动力不足。内驱力不足,要激发上下一心破釜沉舟的再创业精神,就很难。也就比较容易随波逐流,观望犹疑,甚至可能因为换个领导,改革的方向和举措就左摇右摆,以至于丧失融合发展的窗口机遇。
第二个问题,我参加过的几乎所有的传媒论坛、行业交流,听到的都是在谈我怎么建中央厨房的;我怎么做资源整合;怎么搭建后台系统的;怎么做到新闻一次采集,再以文字图片或者音频、视频、动画、H5各种形式,通过自建APP,通过运营分发,抵达受众的。换句话说,大家的兴趣都在于如何从“输出端”去满足互联网受众的需求。几乎没有人愿意去谈生产端的问题。
你的新闻采集、生产加工的流程怎么跟同行竞争?怎么跟自媒体竞争?怎么跟事发现场的普通网民去竞争?你的生产效率怎么去适应互联网受众对新闻即刻的、无限的需求?
我们认为,今天,传统媒体在融合转型过程中碰到的几乎所有的问题,都跟它的生产效率与受众需求不匹配、生产端与输出端不匹配相关。
第三个问题,不少媒体都在建融媒体平台,建APP,甚至是新的媒体品牌。往往资金、技术、产品设计做好了,一个新的APP就上线了。
然后,你发现,这个APP除了上线那天,可能有点能见度,接下来就悄无声息的死了。不客气地讲,确实有不少传统媒体做的新闻APP“一出生就死了”,除了找领导拿糖、供团队自嗨,没什么涟漪和水花。
说白了,没有内容储备。
媒体这行多半是文人当家,要在信息分发、社交应用上干掉技术男,不现实。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内容其实是几乎唯一的先天优势。奇怪的是,传统媒体的新媒体产品,很少有人认真做内容储备,仿佛一上线,内容就自然而然胜出了。
内容储备其实是两层意思:上线之前,有没有储备一批领先甚至是震撼舆论场的优质报道?有没有为上线之后的新闻竞争准备好足够力度的人事、财务、组织架构乃至生产流程的改革?
对新产品而言,没有比刚出生更好的推广契机。是下决心拿出一批硬核报道迅速建立自己的声誉,还是跟以往一样靠天吃饭,等着跟风蹭热点,对内容驱动型产品而言,十分关键。
最后,聊下全媒体的话题。
前面说了,我是做文字报道出身的。
经常会被问到,搞文字的为什么要做短视频?
有几个基本判断:
第一,随着技术的发展,特别是5G时代,流量、资费、网速不再构成公众获取资讯的障碍,视频作为最高形态的资讯载体,特别是适配移动端观看场景的短视频,将会和文图一样,成为最主流的资讯表达方式。 这一点我相信,也是很多主流媒体发力、拓展全媒体业务的依据之一。
第二,短视频风口到底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内容生产的门槛大幅度降低,未来拍摄剪辑短视频会像我们今天拍照修图一样简单流行;意味着传统媒体唾弃的日常琐碎、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内容,会借助视频传播,成为见微知著的“国家细节”,登上主流互联网平台的“大雅之堂”。
第三,短视频的可接受时长会越来越长,受众的年龄层分布会越来越广;视频内容竞争会迅速激化,成为媒体竞争的主战场。
如果我们抛开分发运营来看,未来的媒体竞争,一定是内容生产方式的竞争。
这些年,行业里一直有两种截然相反的声音。一种高举“新闻专业主义”的大旗,强调内容生产一定要“专业专业再专业”,另一种声音认为,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记者,受众已经不怎么需要专业媒体和媒体人生产的内容了。甚至更极端的观点认为,人工智能、AI机器人会替代专业记者绝大部分的功能。
新闻专业主义当然是传媒业的价值追求。但对于大众媒体而言,过分强调专业主义,也可能会使内容生产陷入不自觉的自我束缚——至少,传统的高成本、低效率的专业化生产,忽略了大部分网民对资讯生产效率的期待和需求。而目前充斥互联网内容平台的UGC式生产,在质量和伦理上的风险与危害,又是无法回避的。
因此,我们主张在用户初始生产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化的指导、编辑、审核,就是梨视频现在在做的全球拍客系统。
我们看到,主流媒体纷纷在建立自己的新媒体、融媒体、全媒体平台,比较强调表达方式的多样化,满足受众对资讯形式多元化的需求。但是,这种内容的“供给侧改革”比较忽视生产方式的改革。
我们认为,像我们的拍客系统这种,专业化编审和用户生产相结合的方式,会是未来新闻报道也好、互联网内容生产也好,比较理想的方式。
梨视频上线第三年了,还会遇到朋友问:当初为什么不做一个文图+视频+动画的全媒体产品,而是做一个单一的短视频产品?
你们这个团队毕竟是纸媒基因,做短视频没基础啊!
坦白说,内部是有过争论的。我们的产品团队有信心,如果下决心发力短视频,加上我们更擅长的文字表达,可能也有机会打造一个知名的全媒体品牌出来。
反而是我们的内容团队,多数人认为我们应当战术性放弃文字表达。因为我们不是在荒原上跑马,今天整个行业面临的是空前惨烈的流量竞争,“早一秒全网转载,晚一秒无人理睬”。
在这种“新闻光速竞争”的格局之下,如果不暂时放弃文字报道,盲目追求全媒体的形式,结果很可能是:在视频化转型没有做好之前,原始的基因会逼迫我们回到拿文字去跟同行比拼的老路上去,视频表达变成一种点缀和形式。这显然不是我们创业的初衷。
有一天,等你的视频生产通过了检验,效率、质量、流量都有雄厚的基础和竞争力,基本不逊于你的文字功底了,再去考虑全媒体化的内容形式,也不迟。毕竟,文字有文字适合讲述的故事,视频有只有视频才好记录的场景。
一群对视频表达、影像叙事很无知的野蛮人,闯进了完全陌生的领域,要生存下来,已经很不容易。要努力活得更好,必须要谦虚地学习同行的经验,我们很乐意和主流媒体加强沟通合作,为受众提供更高效、更多元、更优质的内容。
原标题:为什么不少传统媒体做的新闻APP一出生就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