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今日头条 | 2019-06-13 11:22
本文整理自爱奇艺数据研究院院长葛承志在第25届上海电视节“融媒体环境下的电视剧评论新生态”主题论坛上的发言
葛承志
互联网评论已经不是特殊的用户行为,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个人认为,目前来在互联网上参与评论的人群和互联网上观看的人群已经开始接近了。
在我们看来,弹幕不仅仅是用户评论的舞台,还是一个用户交互的产品。
它首先刺激用户看视频、理解视频,让用户坚持把它看下去,能够提升观看时长。另一方面,这些碎片化的内容,我们还需要用技术手段,具体讲就是自然语言识别手段,进行总结归纳。
这就像盲人摸象,七个人摸象摸出来的都错的,但是放在一起就可能是对的,这样碎片化的内容就有价值了。但是只拿只言片语去看的话,一定有问题。这是我的一个切身的感受。
我们对优秀电视剧、爆款剧、播放量不好剧进行归纳分析,用户评论特征的区别是挺明显的。
比如说,爆款剧的共同特征就是,用户会迅速从开始的评论艺人转移到评论角色。坦率讲,一个剧刚开始不知道播什么,就只能讲主演。但好的电视剧,大概三集之内观众的注意力会转移到角色上。三集之后还在评论演员的,流量肯定高不了。
《都挺好》苏明成
再比如说,用户对主、配角的评论,爆款电视剧中一定会有优质配角在评论里站出来。以《都挺好》为例,对苏明成的讨论在中间几集是非常高,远高于两主角苏大强和苏明玉。
优质剧的讨论集中在主角戏份上,但从优质到爆款一定是看配角戏份,能否推动情节走向高潮。所有爆款剧,《琅琊榜》《我的前半生》一定有一个以上你印象深刻的配角,而且是广为讨论。
数据研究如果只统计有多少条微博,多少个话题,浏览量是多少,对于创作毫无疑义。你根本不知道好在哪儿,只是知道这次比上次好,比别人好。要想知道好在哪儿,就要做更深刻的梳理,也就是对自然语言的分析。
当我们把非结构化的用户评论进行结构化之后,上升为用户情绪表达,上升为标签,和情节时间线、台词、演员表演对起来。这些东西对编剧对导演都有很帮助。
我们已经用这样的方法服务综艺节目,因为综艺节目与电视剧不同,电视剧是拍完一起上线的,综艺节目是边拍边播的,一般有两到三期备播。如果分析出某个时间点的好坏,至少对三期以后的那期还有改正的可能性。这就是数据分析对于内容生产的作用。
举个具体例子,我们分析爆款剧内容,国内播出所有电视剧反应出的无非两种用户情绪——喜和怒。爆款剧特征是两种情绪的快速交织,换句话说,用户情绪不断带入波峰波谷。
比如,《破冰行动》这部剧的特征就情绪的快速变动和交织。两三集之内,剧情和剧情分支之间要有交替,会有矛盾冲突,不光写出来、拍出来,还要用户真的能get到,而弹幕则能反映观众对剧中喜怒哀乐的评论。
有了强情节波动,用户会被剧情一波一波吊着胃口往前走。演戏的是疯子,看戏的傻子,编剧是骗子。话说得难听,但是实际上本质是这样的。
编剧编出来强情节的故事,情绪饱满演员演出之后,一些本身情绪没有波动的用户要产生强烈的情绪波动,跟着戏走下去,最后完成整个的生命经历的循环,这就是成功的。
爆款剧成功就是这样的,从演员的迅速入戏,到快速情节交织,再到配角和主角的互动。这些在用户的评论中都是有反应的,经过统计之后,你会发现爆款剧无一例外具有这样的特征。
原标题:葛承志:弹幕式评论究竟有什么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