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媒移动版

评论 : 反抗篮协还是嘲讽辽篮 四川记者手缠纱布抗议

来源:媒玩媒聊公众号 | 2016-03-21 11:11

《沈阳日报》在微博上写道:“这有必要吗?四川记者在总决赛前集体手缠绷带亮相。”配图中,手缠一层白色绷带、身着灰色马甲的媒体从业人员被指是“四川记者”。
扫码手机轻阅读

评论|辽宁男篮暂未受罚,四川记者集体手缠纱布抗议?无益!

《沈阳日报》在微博上写道:“这有必要吗?四川记者今晚总决赛前集体手缠绷带亮相。”配图中,手缠一层白色绷带、身着灰色马甲的媒体从业人员被指是“四川记者”,而这并不是因为受伤了,你看,还用着缠绕着白色绷带的手玩着手机呢!



此时同样缠着绷带的还有辽宁男篮球员。在16日与四川球迷发生肢体冲突后,三名辽宁男篮球员受伤,其中,辽宁球员贺天举受伤较为严重,事后手上就一直缠着绷带。


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新浪体育报道称,此前还发生过北京记者集体头戴发带的事件,与这次事件非常类似。当时北京媒体借此行为,抗议中国篮协在北京VS新疆的半决赛中对布莱切的处罚决定。


原来,在对16日的冲突处罚决定中,中国篮协也没有对辽宁队参与斗殴的球员进行停赛处罚。因此,四川媒体记者集体手带绷带,也被解读为对中国篮协未对辽宁球员处罚表达“抗议”。


可是这又关媒体什么事儿呢?为什么记者们要做出手缠绷带的举动呢?作为传媒观察人,梅丸君今天是来说说两地媒体的表现。


其实,除了球迷掐架,四川和辽宁的本地媒体们也暗自较着劲儿。


事件发生后,四川媒体曾一度保持缄默,为其发言者多为四川城市自媒体。


18日,署名为媒体人刘浪涛的文章《三问辽沈晚报》,指出辽沈晚报微博在此次冲突报道中有三点问题:一、混淆褒义的“雄起”与部分人说的“傻逼”,作了“方言骂人”的主观臆测。二、报道四川媒体集体“禁声”,有“推波助澜”之嫌。三、发布四川甘孜3.8级地震消息,评论中出现“报应”等内容,被认为“在这风口浪尖冲突的当口,发布这样一条用心险恶的微博,恶意引导网友舆论”。


另一篇报道中高度肯定川媒报道框架的冷处理,其理由是“在舆论和事件没有盖棺定论之前没有发布任何左右该事件舆论的新闻”。而沈阳、辽沈晚报的追踪报道则显得指“别有用心”。(温叔,@温江人不知道的温江事 )


相比,辽宁媒体的确活跃得很多,他们的采访报道引用了多段视频和多个消息来源,但消息来源以辽宁方面、网友评论为主,未引用四川方面的采访报道。


评论|辽宁男篮暂未受罚,四川记者集体手缠纱布抗议?无益!


辽宁都市报和新媒体平台中也有不少情绪化表达。例如总决赛前夕,辽沈晚报的微信中,也表达了对处罚结果的态度——暂不处罚球员?很欣喜!罚款15万?太少了!


作为第三方,上海五星体育频道的跟踪报道,能充分反映出双方媒体对此次交锋的报道框架差异。报道中,主持人分别和四川媒体《成都商报》记者、辽宁电视台体育频道记者分别进行了一段连线。


《成都商报》记者认为,事件的导火索是并非郭艾伦父亲被打,郭艾伦的父亲也参与了冲突。除了事实判断,《成都商报》记者还表明观点:“球员群殴球迷”无论如何都是一个丑闻,辽宁队球员必须受到处罚。


随后,又与辽宁电视台体育频道记者连线,该记者对冲突现场的细节描述更为详尽,其核心观点是:“酒店门口没有保安将球员球迷隔离开。”并且希望篮协等待警方调查结果后再进行处罚。


显然,四川媒体和辽宁媒体在事实选择、观点表达等报道框架上有明显的倾向。


评论|辽宁男篮暂未受罚,四川记者集体手缠纱布抗议?无益!


在信息披露方面,除了对辽宁球迷与四川球迷的挑衅这一点上,双方媒体都在对同一场事件“自说自话”。四川记者会选择性地缺失一些细节,辽宁体育频道披露的内容虽然更加详尽,但有仍有大量主观表达。


因此,即使在同一个国度,我们的地域歧视从未少过,对河南、对香港、和今天的四川和辽宁。在CBA乃至同类体育报道中,强烈的地域归属感和地方保护主义,让地方媒体的报道表现出强烈的倾向性。梅丸君认为这是极其危险并且需要引起重视的现象。


1、如何评价“四川记者”缠纱布?


回到最初的问题,首先,图片展示的媒体人是否为四川记者?需要进一步核实。


其次,记者缠纱布行为是否对职业行为产生影响?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区别行为的身份,从而判断“缠纱布”行为是否会影响新闻报道的公正?


“集体”一词证明,“缠纱布”是职业群体身份的行为。微博介绍为媒体人的@韩东言就认为,“如果缠纱布是球迷行为,我会觉得很可爱很好玩很幽默,但是作为记者,用这种行为就很低级,很low,小伎俩。”


更为不解的是,如果仅仅是职业行为,那么如果没有记者手记的曝光,我们还无法得知。那他们是对着谁在抗议呢?为辽宁媒体?还是辽宁球员?还是中国篮协?


梅丸君进一步补充认为,集体缠绷带此举,只是情感的宣泄,于事件解决无益。相反,如果此举是记者在争取职业的正当权利,例如维护舆论监督权,例如维护社会公器属性,那才应当得到肯定与鼓励。


既然如此,以职业群体出现的“缠纱布”行为,必然会以报道倾向的形式反映在新闻生产的各个环节。并且,从前文的材料来看,这一表现是显著的。这离公正报道还差得远呢。


2、夸张与煽情,为何会成为两地(新)媒体的共同路径?


川媒和辽媒恐怕都应该想想一下,作为新闻工作者,在这份用个人爱好换来公信力的职业里,煽情、愤怒的运用是否恰当?


我们不会赵普在汶川地震直播时哽咽的泪水,但我们会拒绝在标题上迁怒性的极致表达,也会反感你沉默地缠上纱布。


可见,我们并不是全盘否定新闻工作者在报道时的情感表达,问题在于:记者履行职业身份时,个人情感表达的界限在哪?


第一个可能是,如果其他反应都违反了人的自然本性,那么这个表达就不会为人诟病,因为它没有产生伤害。


第二个规则是,当全社会需要找出问题、解决问题时,我想我们更需要一个冷静的社会公器,拥有怀疑精神、敬业精神与思想独立的职业人。


如果说新闻从业者想要制造出情感,或者致力于对民粹情绪的推波助澜,那么很有可能,你的所谓的新闻甚至比不上一档娱乐节目有意义。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