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媒移动版

八位军区报社长总编发表停刊感言(下)

来源:北部战区陆军 | 2016-04-08 09:55

2016年1月15日,《前进报》《战友报》等7张诞生于烽火年代的军区报纸完成历史使命,在这一天宣告正式停刊。另据报道,《中国军工报》在1月15日之前已停刊。
扫码手机轻阅读


5



壮丽的历史画卷永恒的精神丰碑

作者:原人民军队报社社长胡会军



2016年1月15日,兰州军区党委机关报——《人民军队》报和您说再见了!

1949—2016,走过67年辉煌历程——《人民军队》报记录的是第一野战军、西北军区、兰州军区部队广大官兵听党指挥、冲锋陷阵、战天斗地、戍边守防、练兵备战、服务人民的气壮山河的绚丽篇章。

1949—2016,展开9552期报纸——纸上春秋,波澜壮阔;笔下史诗,气象日新。《人民军队》报留给时代的是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为广大官兵铸就的是一座永恒的精神丰碑。

(一)我们清晰地记得,1949年7月15日,《人民军队》报在西安创刊,当时是第一野战军党委机关报。1950年1月,西北军区与第一野战军合并,西北军区的《战斗报》与《人民军队》报合并。1950年4月,朱德总司令题写了《人民军队》报报头,并称赞“这个报名起得好”!

(二)67年来,《人民军队》报始终高举旗帜、听从指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宣传典型、激扬士气,面向基层、贴近官兵,与时俱进、锐意进取,不断改进宣传手段,提高宣传效益。仅1989年开展新闻奖评选以来,有5件作品问鼎全国新闻最高奖——中国新闻奖,20件作品获全军军区军兵种及武警部队报纸好新闻一等奖,6件作品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新闻奖一等奖。

(三)我们不会忘记,《人民军队》报走过67年光辉历程,离不开第一野战军和历届军区党委首长的关爱指导,离不开机关的大力支持;离不开部队各级党委、领导和广大官兵的关注呵护;离不开一批又一批通讯员队伍深入火热的军营生活,提供一篇又一篇、一幅又一幅精品力作;离不开一茬又一茬制版、校对、印刷、发行员工的无私付出。

在此,我们向你们郑重地敬一个军礼,由衷地说一声谢谢!

(四)有人说,一份报纸的结束,就像是跟一位朋友告别。67年来,我们无比钟爱自己的报纸,为她担责,为她尽心,心无旁骛,孜孜矻矻。在战火纷飞的生死战场、摸爬滚打的演训场、抢险救灾的危急关头、冰封雪裹的高原哨所,展示了军事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使命和历史担当。67年坚守,我们洒下的是汗水,得到的是锻造:求实的思想,奉献的情怀,笔下的功夫,精细的作风。

(五)时代大考见忠诚,改革关头看担当。

《人民军队》报的休刊,是拥护支持改革强军战略的最坚决行动——纵有百感交集,我们也毫不含糊;纵有千般留恋,我们也顺时以动;纵有万般不舍,我们也应时而为,向祖国和人民、向党中央和习主席交出合格答卷。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在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开创强军兴军的伟业中,让我们向着新的目标、喊着洪亮的口令——“一二一”,出发!



6



敬礼,亲爱的《战友报》

作者:原战友报社社长张长春


文旗随战鼓,翰墨写忠诚。

伴随着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铿锵步伐,累计出版9241期的《战友报》,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今天就要与大家说再见了。

闭刊之际,报社全体同志心怀敬意,向长期关心支持《战友报》的各级领导机关、广大官兵和热心读者,鞠躬致谢!

(一)

1937年12月11日,刚刚成立一个月的晋察冀军区,在太行山深处阜平县创办了华北抗日根据地最早的一张报纸。这张8开2版、石版印刷的战地快报,就是《战友报》的前身《抗敌报》。

《抗敌报》创刊不久,晋察冀军区又增印了《抗敌副刊》。1938年8月,《抗敌报》转隶给新成立的晋察冀边区党委主办,晋察冀军区继续出版《抗敌副刊》。1939年3月,《抗敌副刊》更名为《抗敌三日刊》。1942年1月,聂荣臻司令员提议将《抗敌三日刊》改名为《子弟兵》。《子弟兵》报经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报纸的出版也从未间断。

1949年8月1日,由华北军区政治部主办的《华北解放军》创刊,原《子弟兵》报编辑部人员投入创刊工作。1955年,华北军区撤销,北京军区组建,《华北解放军》于当年10月1日更名为《战友报》。《战友报》作为北京军区党委机关报,伴随军区部队战斗至今。这张从抗日烽火中走来的战地快报,见证了北京军区的光荣与辉煌,也记录了一代又一代战友报人的责任与追求。

(二)

“狼牙山五壮士”的英勇事迹最早是从《子弟兵》报宣扬开来的,著名的地雷战、地道战等人民战争的伟大创举也是最先从《子弟兵》报传播出去的……在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长河中,《战友报》发挥喉舌作用,传递党的声音;紧贴军事前沿,服务能打胜仗;追踪重大事件,展示作风形象;发掘先进典型,激励官兵斗志;紧跟时代步伐,推广创新经验;打造特色专版,提高宣传质量,以鲜明的办报特色书写着我军新闻史上的华彩篇章。

报纸不仅仅是时代的记录者,更是时代的助推者。一代代战友报人始终坚持姓党为党的办报方向,始终牢记服务中心的职责使命,始终发挥时代风尚的引领作用,始终当好部队官兵的良师益友,大力弘扬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积极探索总结办报规律,为我党我军的新闻事业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新一代军事新闻工作者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三)

奋楫者先,改革者强。

当前,改革的大幕已经拉开,强军的号角已经吹响。《战友报》虽然闭刊了,但战友报人为改革强军鼓与呼的使命依然在肩。面对时代大考,面对新的挑战,战友报人坚决听党指挥、服从改革大局,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保持争创一流、精益求精的工作标准,保持求真务实、雷厉风行的优良作风,一如既往地拼搏奋斗、不懈耕耘,继续为军事新闻事业作出新的贡献,为改革强军作出新的成绩。



7



难说再见……

作者:原前进报社社长吴溪



春秋递嬗,斗转星移。伴随着我军历史性改革的大潮,作为沈阳军区党委机关报,《前进报》演奏完最后一部“乐章”,完成使命任务,与沈阳军区一道走入历史。

《前进报》在东北野战军所向披靡、势如破竹的战火中问世,又在新时期人民军队脱胎换骨、凤凰涅槃的改革中谢幕。1949年3月10日至2016年1月15日——历史将永远铭记您67年的前世今生!

咬文嚼字做嫁衣看灯花瘦尽,舞文弄墨写春秋凭赤胆忠心。

67年来,《前进报》作为军区党委机关报,始终贯彻政治家办报原则,始终坚持坚定正确的办报方向,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把“永远做党的喉舌、兵的知音”的责任和情感充分体现到每一个字上、每一句话里、每一篇稿件中。一代代“前进人”严守党的宣传纪律,笔杆子永远听从党的指挥,书写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对事业的无限热爱、对部队的无限深情。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体报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新闻宣传,忠实传达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的声音,坚决贯彻军区党委的决策部署,使《前进报》始终成为让军区党委放心、受部队官兵欢迎的精神高地。

67年来,《前进报》所谱写的雄浑高亢的前进之歌,在悠远历史的寥廓天空中回响,在绿色方阵现代化的伟大进军中激扬。无论部队中心工作、重大任务、重要活动进行到哪里,《前进报》的宣传重点就跟进到哪里,卓有成效地完成了学习贯彻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用强军目标建连育人、部队重大演习、实战化训练、非战争军事行动、主题教育、“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整顿、依法治军从严治军等一项项工作的宣传;先后推出了雷锋、刘英俊、苏宁、郭明义、向南林、邰忠利、降巴克珠,以及“红三连”“红八连”“红九连”“神枪手四连”等一大批在全国全军有影响的重大典型,在记录时代、宣传政策、弘扬正气、引导舆论、服务基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67年来,《前进报》不断适应新的形势任务要求,在改进创新上迈出与时俱进步伐,军事新闻宣传的导向性、新闻性、地域性、可读性、群众性不断增强,影响力、传播力、吸引力不断提升。一次次的变革创新,生动彰显了《前进报》紧跟时代、求索不止、永远向前的奋进激情。

纵有不舍,亦难说再见。停刊之际,报社全体采编人员发出这样的心声——

向关心支持《前进报》的一批批广大读者致敬!

向沈阳军区部队各级一茬茬报道人员致敬!

向六十七年来一代代报人致敬!

“前进人”将永远以前进姿态汇入强军兴军大潮,重整行装,抖擞精神,再赴新征程……



8



沐浴着荣光远行

作者:原前卫报社社长王宏林


年轮,之于苍茫宇宙并无特殊意义,纪年而已;而对于一个单位或个人,有时则意味着一次转折、一种命运。

当历史的时针指向2016年1月15日,衔枚疾走76个春秋的《前卫报》,在悄然落下第9611个脚步后,就要休刊了。

“一万个舍不得,不能回到从前了;爱你没有后悔过,只是应该结束了。”此刻,千言在胸,片语难表。

长空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当改革的浪潮滚滚涌动,我们不会像风流云散般心情平静得了无痕迹,而是会荡起层层波澜。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没有人会把离别归入欢娱的范畴,但似乎荡气回肠的离别才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那么,就让我们来一次壮怀激烈的告别吧,不用眼泪点缀悲欢,饱蘸真情述说忠胆,将那些永不磨灭的记忆、撼人心魄的瞬间、脍炙人口的经典,定格成记忆中的丰碑。

棋界哲言:“善弈者,必善弃。弃定了,也就赢定了。”

虽然,有许多的挚爱与期盼激励我们将《前卫报》继续办下去。但是,美好的愿景并非现实的彼岸,时之大势令我们割爱忍释,让我们挥手远行。

因为,我们是党报,我们是军人。

北风萧瑟白雪飞,号角连营声声催。军人的热血总是随着时代的大潮激荡澎湃,军人的步履更是与党和国家、军队的命运紧密相连。

我们深知,只有舍弃小溪的清流婉转,才有大江的烟波浩渺;只有舍弃小丘的玲珑俊秀,才有高山的巍峨伟岸。

“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国防和军队改革已是风起云涌、惊涛拍岸,每名军人都必须到中流击水、奋楫争先。

“若以小利计,何必披征衣?”浴火重生,总要有一些人自断腕臂冲在前;凤凰涅槃,总要有一些人自换新羽展翅先。

使命在肩,舍我其谁?

前卫报社责无旁贷,前卫报人走在前列。

因为,我们始终恪守忠诚、赤心向党,烽火中创刊为革命义无反顾,改革中休刊为强军更须毅然决然。

恰如一首战歌所唱:“党在心,枪在手,军旗跟着党旗走;万水千山写忠诚,一往无前不回头……”

时间因有意义而载入史册。

1940年11月7日,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远在千里之遥的俄国正在纪念十月革命胜利,而在山东临沂的孟良崮下,一份名为《前卫报》的山东纵队机关报正式创刊。

“人间的荣光必然在历史某处汇合。”而这一汇合,开启了一段历史,一段用炮火、忠诚、激情、心血打造的历史,一段记录着荣光与梦想的历史。

硝烟弥漫、炮火连天,战斗中办报,办报中战斗,辗转沂蒙,跨越黄河,踏破东岳,足迹遍布齐鲁大地的沟沟壑壑、村村落落;

战场作版、子弹为文,既当新闻人,又是战斗员,激战马鞍山,浴血范家镇,于平、曹秉衡、隋茹辛等多名记者血洒采访一线;

冲破黑暗、点亮星空,见证擂鼓惊沙的历史壮举,传播亮剑退敌的胜利之音,似黎明前响起的铮铮号角,像深夜里燃起的冲天烈焰;

风雨沧桑、执著前行,从停刊到复刊,从更名到复名,从石印油印到激光照排,从黑白相间到双面彩色,从手工化到信息化;

一路荆棘、风雨兼程,从抗日烽火中诞生到纪念创刊7周年,从四开四版小报到对开四版大报,从500期总结到6000期感言;

筚路蓝缕、胼手胝足,一次次,案上,灯下,几个人,几支笔,一方白笺,一番苦心,把黑夜磨成浓墨,把灯光聚成路标;

……

就这样,一代代前卫报人携手并肩蹚过岁月之河,从硝烟走进和平,从昨天走进今天,从坎坷走向辉煌。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