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媒移动版

与“川师大自闭症杀人案”谬误新闻散播的赛跑

来源:大米和小米(微信公号) | 2016-04-18 10:58

该文中看不出滕某任何像患有先天性自闭症的细节,又说他是抑郁症等精神障碍,如此语焉不详、存在重大错误的文章却出现在各大网站头条。
扫码手机轻阅读

blob.png


截至大米发稿时,新京报微信公众号《剥洋葱》和各大网站的有关内容还没有被删除。


文|大米


两个小时前,我同时在家长群和对话框里接到几个家长愤怒地举报,各大网站均以头条位置刊登四川师范大学大一学生芦海青被同室室友滕某杀害,据记者采访、嫌疑人滕某患有“自闭症”的新闻:《川师大自闭症少年杀人案》。

 

各网站新闻的摘要都以显要位置刊登:因为生活琐事,滕刚从超市买了一把菜刀,砍了芦海清50多刀,此前,滕刚曾患自闭症,自杀两次。


文章称:


“熟悉滕刚家的人介绍,滕刚曾患有自闭症,曾经休学一年,并有过两次自杀行为。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表现为孤独离群、沉迷自我、交际困难,并伴有言语障碍、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反对环境变化等症状。


这一病症的高发段是7岁到19岁大部分患者症状可以延续到成年。


2009年2月与2012年9月,滕刚曾自杀两次。第二次割腕后,失血过多以致休克。”


这里面的常识性错误何等触目惊心!


熟悉自闭症的专业人士以及家长们都知道:


自闭症(孤独症)是一种先天性发育障碍,3岁前即显示出症状,绝不是后天环境导致的,更不可能7岁后发病,终身交流障碍绝大多数维持终生。


该文中看不出滕某任何像患有先天性自闭症的细节,又说他是抑郁症等精神障碍,如此语焉不详、存在重大错误的文章却出现在各大网站头条,联想到最近几年的尹建莉事件,可见公众包括大众媒体对自闭症的认识有多么的浅薄无知,而我们的科普任务又多么任重道远。


blob.png


《新京报》报道中对腾刚性格的描述片段

 

火速联系,撤稿!


接到家长抗议和举报,紧急查询到该文出处为《新京报》的微信人物公众号“剥洋葱”,我赶紧联系新京报前首席记者张寒:“这篇稿子是已经见报的还是即将见报?如果这样的新闻出现在明天的《新京报》上,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张寒告诉我,应该是明天见报,而此时,已经过了12点,理应是报社签版付印的时候了。


“希望还没有签版,还来得及撤换!”我火速拨通了辗转寻找到的、该文作者之一、记者韩雪枫的电话——此时已经是凌晨12:30分。


电话那边接通了,韩雪枫听到我自我介绍,跟我说,即将见报的稿子刚刚被修改撤换了有关“自闭症”的内容。


我问他,这篇稿子的内容是如何出炉的?


韩雪枫说,是他们的一个特约记者采访了嫌疑人滕某家的熟人,该熟人是“看着滕某长大的”,说“他患有自闭症”,特约记者和记者都未经向专业人士咨询,就写下了如上内容。


而微信公众号“剥洋葱”《川师大自闭症少年杀人案》一文刚刚推送,就引起了《新京报》一位女编辑的注意。


这位女编辑,正是和我熟悉的一位《大米和小米》的忠实粉丝。


她曾因自己怀疑自己的儿子是自闭症而求助于我,我帮她预约了北医六院的郭延庆教授、后被郭延庆认为孩子发育正常,但是她却一直做为我的忠实粉丝而存在。


是她发现了这个错误,马上知会编辑部和该文记者,及时撤换了即将见报的错误内容。

 

就这样,这篇文章已经确认不会出现在4月18日的《新京报》,但是目前在微信公众号和被各大网站转载的仍然是错误的内容,截至大米写完本文的1:30分,该文仍然存在于重要头条位置,微信公众号原文也未被删除。


鉴于时间太晚了,大米起床后会继续跟进并反映此事进一步发展。


据称,滕某家人已经联系有关医疗部门对其进行精神障碍鉴定,滕某是否患有精神障碍,又是何种精神障碍,是否自闭症,都还是未解之谜。

 

截至现在,这篇报道在新京报新浪微博的头条文章里已超过35万人阅读,网易、搜狐等媒体也对新京报的报道做了专题转发,仅网易新闻的评论就已过3.8万,以下为其中一些评论:


blob.png


请关注《大米和小米》的后续报道


希望媒体和公众停止对自闭症群体的误读和伤害


让本次谬误变成向大众广泛科普自闭症的契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