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学术中国原创(ID:xueshuzhongguo) | 作者:作者:钟生 编辑:学妹 | 2016-06-02 15:06
财新传媒总编辑胡舒立
一周多前的一个傍晚,微信朋友圈里一位高产女作家、前媒体人发了条状态:“去胡舒立老师家中共进晚餐。心目中的女神。”配图是一大捧黄玫瑰,显然是为“朝圣”大陆媒体界的传奇人物、财新传媒总编辑胡舒立而精心准备的礼物,能感觉到当事人难掩兴奋。在这条微信后,一家历史类杂志的80后副主编不无“炫耀”地留言,“她家饭后甜品不错”。从视赴胡府做客、与之共进晚餐为个人荣耀的细节来看,现年63岁的胡舒立确实影响了不止一代本土媒体人,本土媒体界中这种重量级的“精神领袖”也确实屈指可数——现已退休的《南方周末》鼎盛时期总编辑江艺平女士毫无疑问也算得上一位,她同为1950年代生人。
就在上述晚宴结束后一个多星期,美国当地时间5月31日下午,胡舒立与曾在普林斯顿大学执教20年的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等五名美国社会知名人士一道,获颁该校荣誉博士学位,胡舒立具体获得的是荣誉法学博士学位。胡舒立所领导的财新网,和她所服务的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都在6月1日刊发了一篇主体内容大致相同的“新闻通稿”,只不过,前者优先突出“财新传媒总编辑”的头衔,后者着意介绍该院“教授”的身份,还特别提及“胡舒立教授曾于2009年—2014年任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目前为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
▲胡舒立
传奇、能干如胡舒立者,客观而言,在业界内外也不是没有一点争议,一些立场相左的网站曾经大篇幅猜测甚至“考证”其显赫家族背景和令人艳羡的政商关系,“知乎”上甚至还有“怎样评价胡舒立”这样的代表性提问——有“知乎”用户还嘲笑先前怀疑胡舒立为作家老舍女儿的一种猜测。以笔者有限目力所及,《纽约客》杂志2009年那期长达一万余字的人物特稿《禁区》中,该刊时任驻华记者欧逸文(Evan Osnos)已经将胡舒立1998年创办《财经》杂志且担任11年主编的职业经历,及其家族背景、政商关系、在体制内进行建设性批判的自我定位等内情,都交代得颇为细致——这篇长文由当时去瑞典交换学习、后出任《南方周末》记者3年的方可成翻译成中文,这个版本在网上广为流传——如今,追随胡舒立的年轻媒体人依然喜欢一厢情愿一见如故地称呼她为“舒立”,这总让我想起十多年前遇到的那些胡舒立的门徒,她们担任一些杂志的主编后依然言必称“舒立”,因为那意味着一种自我确认的行业标准——崇拜者们还乐意谈论胡舒立风风火火身先士卒的行事风格,甚至她时髦的衣着、抽烟的姿势……此外,前下属罗昌平2014年写的那篇《胡舒立为何与〈财经〉决裂》,也有一些参考价值,当然,罗文也参考了欧文。
综合这两篇文章,胡舒立的家族中,“母亲曾是《工人日报》的高级编辑,父亲早年在一所教会学校学习英语,后来成为一名激情燃烧的地下共产党员,之后在工会任中级职务”,尽管欧逸文没有给出胡父的名字,但细心的考证者发现乃父曹奇峰1949年后在“全总”劳动保护部工作,退休前为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的副局级干部,而曹奇峰的父亲曹杰是民国时期的法学家,新中国成立后曾官拜中央人民政府司法部司长、国务院参事;“她外公胡仲持是知名的翻译家,也是《申报》的编辑。而胡仲持的哥哥胡愈之创建的出版社则出版了《鲁迅全集》以及埃德加•斯诺和约翰•斯坦贝克作品的中文版。鲁迅是现代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也是胡愈之家族的好友”,欧逸文这篇特稿还提及本文开头那场家宴的发生地,“她和她的先生、中国传媒大学影视教授苗棣在一群老式住宅楼中拥有一套三居的房子,窗外是枝繁叶茂的花园。1950年代,这里的房子是提供给共产党干部的专用住所,政府将一部分空间分给了胡舒立的父亲。”略加考证就可以发现,苗棣教授曾担任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院长,这位文艺理论方向的学者、电视策划人长期从事广播电视艺术及电视文化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有《论通俗文化——美国电视剧类型分析》《中美电视艺术比较》《美国经典电视栏目》《美国有线电视网》等著述。
回避胡舒立强有力的家庭背景和政商关系,似乎没有必要,我只需要举出一个小的例子就可以看出这种实际的影响力。当胡舒立团队2009年因故与《财经》主管单位及投资人关系破裂并尴尬地出走后,再次创业中一度曾经使用《新世纪》的刊号,但这个杂志后来成功更名为《财新周刊》,仅以此一例,熟悉期刊刊号管理现状的分析者恐怕都不难想见胡舒立的能量之大。罗昌平提供的一个细节也值得再次转述,在离开《财经》所属的财讯传媒集团并另立“山头”创办财新传媒时,“2009年10月底的一天,胡舒立说服《财经》杂志172人中的127人另起炉灶,甚至包括前台保安。”由此可见,胡舒立更值得称道的,还是其超强的专业能力和建基于此的行业感召力、人格魅力,而且她早期积累的政商关系也得益于这种个人专业能力。这,也是考量胡舒立获颁普林斯顿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理应持有的一个公允视角。
普林斯顿大学在介绍胡舒立时称,她在新闻调查报道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对推动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演讲的校董还赞扬她“兼具勇气与智慧,始终站在新闻行业的最前沿,赢得了行业尊重,树立了公信力,并拓展了公共舆论空间。她是信息公开透明的倡导者,也是追求真理的践行者。”这份颂词是大体恰切的,舆论监督上的巨大成就此前就为胡舒立赢得了“中国最危险的女人”的来自海外媒体的赞誉。胡舒立此次获颁普林斯顿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应该放置在“后‘文革’时代”开启改革开放后中国媒体国际化程度日益提升的宏大脉络下。这一视角,相信也适用于考量去年底从FT中文网总编辑职位上卸任并被母校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高薪礼聘的张力奋先生。张力奋198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旋即留校任教,媒体最津津乐道的是他当年担任了著名的复旦新闻“8413班”的辅导员和班主任,而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新浪CEO曹国伟、南方报业副总编辑曹柯等人均出自这个班。略加考察,张力奋是1988年离开复旦新闻系的广播电视教研室,拿着中英友好奖学金去英国留学,在完成博士研究后即先后投身BBC和FT并创办FT中文网,前后25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11年底曾约请张力奋与胡舒立对谈“全媒体与新闻专业主义”,他们两位的国际化经历其实也多有相似。假以时日,我们或许还可以更细致入微地考察胡舒立、张力奋在媒体国际化进程中所分别追求的美国传统和英国传统的差异。
复旦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新闻院系向来被视为学界重镇,有所谓“南有复旦,北有人大”之说,同样是在“文化热”大行其道和职业生涯开启的1980年代,胡舒立1982年从中国人民大学获得新闻学学士学位,其标准简历显示“她曾于1982年至1992年在《工人日报》担任国际新闻编辑和记者;1992年至1998年在《中华工商时报》任国际新闻部主任和首席记者(1994年获得斯坦福大学新闻学院奈特奖学金,攻读发展经济学)”——胡舒立、王长田这些业界成功人士又被后来人归因于在1990年代初受到《中华工商时报》创办人丁望先生巨大影响,“并曾于2001年担任香港凤凰卫视财经新闻节目总监”,这些枯燥介绍在《纽约客》那篇欧逸文的特稿中,有好几个精彩段落对应,介绍她1987年前往美国明尼苏达的“世界新闻研究所(World Press Institute)”访学5个月、参访《费城问询报》、在《今日美国》实习的早期经历,这段经历堪称胡舒立“开眼看世界”的阶段,也形塑了她对“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解、信仰与此后近30年里不遗余力的鼓吹、实践。
这段生命经验中的早期国际化记忆,被胡舒立写入了1991年出版的那部《美国报海见闻录》,“这是第一本审视美国媒体与民主关系的中文图书,内容包括对水门事件和五角大楼秘密文件案的描述”,“她在书中向同行们提问:我们当中的谁‘能够身先士卒,做一些类似于美国媒体所做的事情’?”对于很多在2000年前后就读国内大学新闻专业的学生而言,《美国报海见闻录》堪称职业启蒙的“圣经”,胡舒立就是他们的“女教父”了,该书2012年由财新传媒旗下的出版品牌“财新图书”策划推出新版《访美记》。虽然书中素材和案例不再那么新鲜,但对于考察1980年代启航的那一代中国媒体人的国际观特别是他们的“美国想象”,这一文本仍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1979年中美建交以来,那些旅居或访学美国的中国学者不断撰文推介美国,宁波才子兄弟董鼎山和董乐山兄弟在《读书》与《博览群书》上开设的专栏“纽约通讯”、“纽约传真”,即可归入此列。相对而言,胡舒立这一辈的“美国书写”,影响力应该说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思想文化界,经由媒体放大和扩散至更广范围的公众层面,旅美作家林达夫妇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则是这个领域的后话了。
具体到国内传媒界,一度将《南风窗》办得风生水起的秦朔赴美国加州大学北岭分校攻读公共管理硕士学位,已经迟至2000年,其论文《中美杂志比较研究》成为国内杂志业引用最多的论文之一,1968年出生的秦朔算是张力奋的学生辈,自然也是晚胡舒立一辈的媒体人了。同样毕业于复旦新闻系、比秦朔还小10岁的媒体人王栋,新世纪之初曾赴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深造,并于2005年夏获得媒体管理硕士学位,其深度访谈集《卓越媒体的成功之道:对话美国顶尖杂志总编》颇具实务与学术价值。当然,由于可以获得的政商资源多寡不同,以及阅历和历练方面的差异,晚胡舒立一辈和两辈的本土媒体人可能国际化程度更高,但他们目前在国内传媒界能够发挥的实际影响力终究有限。
胡舒立及其团队对新闻专业主义的主张,在国内媒体界确实是首屈一指的,尤其是考虑到《南方周末》、《21世纪经济报道》的影响力有所下降的情形。尽管胡舒立本人似乎不太提及“2001年担任香港凤凰卫视财经新闻节目总监”这段履历,但她打造“明星记者”的路径和凤凰卫视老板刘长乐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就在胡舒立获得来自普林斯顿大学的国际殊荣前夕,我们轻而易举就能从财新网上获悉其忠实搭档、财新传媒主编王烁,刚刚入选“2016耶鲁世界学者(Yale World Fellows)”——这是腾讯网现任总编辑陈菊红、前凤凰卫视记者闾丘露薇等荣获的哈佛大学“尼曼记者奖(Niemann reporter Award)”之外的又一国际媒体界殊荣,王烁与其太太新近还开设了教他们的粉丝如何学习英语的微信公众号;财新传媒创办人之一、现任财新《中国改革》杂志执行总编辑张进,一度在自己集团的博客上连续撰文,现身说法介绍他是如何治疗抑郁症的,后来还结集出版《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而在近些年来几乎所有的重大贪腐案件的深度报道,乃至新近“雷洋案”的开拓性报道上,本土读者可以说早已形成对财新传媒首席调查记者王和岩的阅读期待……
在此次胡舒立获颁普林斯顿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之前,她的另几个重要国际性头衔有“国际新闻记者中心(ICFJ)顾问委员会委员”、“路透采编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而至于她1995年以来获得的其他国际殊荣,则需要开列一个足够长的名单,比如:哈佛大学尼曼基金会颁发的2007年度“刘易斯•李仰士新闻责任与正义奖”,美国《外交政策》杂志“2010年度世界百名思想家”之一,美国《时代周刊》2011年“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100强”之一,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2012年颁发的“密苏里新闻事业杰出贡献荣誉奖章”……
考量胡舒立此次获颁普林斯顿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她推动国内新闻与传播教育、促进实务界与学界的合作方面,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功德。比如,她先后主导设立的“《财经》奖学金”和“财新国际奖学金”等;更值得一提的是,在从财讯传媒集团出走并创立财新传媒集团之际,她2009年开始担任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5年后将这一重要职位传递给了新闻与传播学界有“小超人”之称的张志安博士,张志安2011年7月“转会”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之前,尽管也曾担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助理,但职称只是讲师,“转会”之后迅速升等为副教授,1977年生人的他2014年就被聘为正教授,因此,我们不得不佩服胡舒立和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乃至整个学校领导层面的魄力。2014年7月与张志安教授完成院长职务交接后,胡舒立仍然以博士生导师和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的身份发挥着她的重要影响力。
当然,尽管在倚重吴敬琏、谢国忠、何帆等几代经济学家的问题上,胡舒立实践了一种特别的“专业化”提升,媒体与新闻传播学界的融合与合作也大有必要,但平心而论,胡舒立仍然还是以传媒界的实务能力见长,她是否适合担任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的学术委员会主席,恐怕也是见仁见智的问题。最让我遗憾的是,30年来,胡舒立在国内传媒界似乎仍处于“一枝独秀”局面,甚至连对她最深度的报道都来自《纽约客》《时代》等外媒,你只能听她的晚辈们津津乐道地谈论日常工作接触中的胡舒立,却几乎看不到一篇关于她的真正详尽、深入的中文特稿报道——当然,我们也可以找借口说,本土媒体的报道尺度远比《纽约客》《时代》要窄和逼仄,但是,这恐怕不是“新闻专业主义”所能接受的自我谅解。
普林斯顿大学颁发荣誉法学博士学位的颂词中,称胡舒立“也是追求真理的践行者”,这一提法所标示的职业与人生境界恐怕还相当高远,我们仍然有必要继续理性观察胡舒立及其团队的作为,不施以“阴谋论”的揣测,也不盲目崇拜。
草于2016年6月2日凌晨
特别提醒:本文经授权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原出处要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