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观媒 | 作者:唐瑞峰 | 2016-06-03 09:36
1、新闻事件:太苦
到超市偷东西,为什么只偷一个鸡腿?31日晚上,南京玄武警方抓获一个奇怪的小偷,牵出了一段心酸的故事。
由于盗窃案值太小,构不成立案标准,警察对这位母亲批评教育后便将其放行。但警察被感动了,于是在个人微信上发布了这件事,并以个人名义发出倡议捐款。
之后,大V@姚晨也奉献了爱心……
《现代快报》也联合新浪江苏发起微公益募捐活动,短短两个多小时,捐款额就超过了30万元。
2、 新闻发酵:太咸
观媒君发现,该篇新闻大多数媒体转载时,均引用《现代快报》昨日全媒体的报道,《现代快报》今日头版和F4版也进行了报道。
而在媒体报道中,类似《最心酸的儿童节礼物 她偷了个鸡腿给生病的女儿》、《“鸡腿妈妈”打动人心 南京市民踊跃捐款捐物》、《最心酸的礼物,最温暖的新闻》等煽情的标题开始见诸报端。
事件发酵后,部分网友反思事情背后的社会问题:当一个人为了金钱犯罪的时候,这个人有罪。当一个人为了食物犯罪的时候,这个社会有罪。当一个人为了尊严犯罪的时候,我们所有人都有罪。该事件更引起了“母亲偷东西,情大于法”以及教育孩子的最佳方式的大讨论。
新闻反思:太腻
耐人寻味的是,观媒君今日同样发现一篇题为《女子超市偷牛肉被抓 大飙“偷肉报恩”悲情戏差点骗倒民警》的报道。
联想起”母亲偷鸡腿“新闻,观媒君顿觉耐人寻味。不管是基于何种目的,偷东西再小也是偷,而“偷鸡腿能获捐款40万元”这件事被贴上正能量标签后,其背后的深层次问题更值得追问。
“最心酸的儿童节礼物”的说法,固然有我们天生感动的因素存在。但若体察其背后机理,不难发现,看似爱心四溢的报道,炒作的痕迹太重,而反思的力度太轻。
如果类似的新闻一再出现,人们还能保持同样的同情心吗?
最后给大家奉献部分网友的精彩观点:
@艾仔_命运共同体
舆论扭曲的世界,再怎么也是偷窃,你可以救助她,但不该当作美德宣传吧。
@北京-vincent11
媒体如此的大肆宣扬,那么是不是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相仿?
@王十日十月龙
新闻的性质是传达事情的真相,不需要掺杂任何情绪和立场。
观媒君可以假设一下,如果有一天警察问强奸犯,“为什么只强奸这一个人呢?”强奸犯眼里泛着泪光答道:“因为我只爱她一个”。那么民警也会劝说受害者嫁给强奸犯,成就这个伟大爱情?
观媒君已经忘了鸡腿是什么味了!不说了,一会去超市里,兜里揣了个鸡腿,打字不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