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媒移动版

新华社打脸啪啪啪:我们情绪不稳定

来源:微信公号牛弹琴 | 作者:牛弹琴 | 2016-06-14 10:03

在当前的舆论场,毋庸讳言,一些人对新华社报道有不同看法。但至少在最近两起舆论焦点事件上,还是要为新华社的报道,点一个赞!这才是一个媒体的公信力和担当!
扫码手机轻阅读

【1】


突然发现,最近的新华社有点生猛。


雷洋案,一度云遮雾绕,因为事关警方,网络闹翻天,但很多媒体不敢言。关键时刻,新华社连出两篇评论《以有力信息公开取信于民》《权威发布不能落在舆情后面》,鲜明的观点,不回避问题的态度,有力地引导了舆论,也极大地推动了雷洋案的真相大白。


北京实验二小白云路小学的“毒跑道”事件,舆情还在发酵,孩子们在流鼻血,家长们五内俱焚,但管理者却似乎若无其事,以至于日前公开回应:操场标准合格!


真的合格吗?穿越得让常识都不够用了,以至于有几个微信群里,一些体制内的父母都焦虑发狠:真恨不得上街了……


上街,肯定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人们迫切期待着政府的回应,但政府迟迟千呼万唤不出来的背景下,新华社的发声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是舆情监督,这是在倒逼真相。


不发声则已,6月13日,新华社一发声就是五问:


一问:场地为何“五毒俱全”?


二问:毒跑道是如何进入学校的? 


三问:施工,还是施毒? 


四问: “毒跑道”为什么检不了,查不出? 


五问:十多年前就有预警,为何堵不住漏洞?


证据很齐全,问题很严重,刀刀可见血。


这组报道也随即在朋友圈刷屏,很多人转发的标题就是:新华社五问“毒跑道”。


为什么要出这组报道,新华社客户端在编者按中就写道:


从新疆到东北,从内蒙古到深圳,近两年来,校园“毒跑道”事件层出不穷,学生家长怒发冲冠……集中爆发的校园“毒跑道”事件已经成为一个全国性事件,而其产生的根源之复杂、持续时间之长、涉及地域之广、带来危害之大可能超乎想象。


本来应该是增强学生体质的场地,却成为损害孩子健康的“武器”。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毒操场”、“毒跑道”之所以一路“绿灯”查不出来,其背后是劣质产品盛行、低价中标、违规施工、标准缺失、验收不严,相关环节的监管形同虚设。


危害性确实超乎想象!很难不让人生气,赚昧心钱,已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问题也显然不是一两个学校、一两个城市的问题。据新华社记者统计,仅在2015年, “毒跑道”至少波及江苏、广东、上海、浙江、江西、河南等6省市,具体城市则多达15个。


为什么应该增强学生体质的地方,却花钱成了损害孩子健康的雷区。新华社的调查说:往往和招标环节脱离不了关系。


招投标中的猫腻,相信也不用多解释,内幕显然深得很。如果能够深入细挖,估计很多干部以后都可以不用回家吃饭了——牢房在等着他。



【2】


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与“五问”同时配发的一篇新华社短评,开头几段就是:


在针对“毒跑道”的调查中,新华社记者又听到了熟悉的、可悲又可气的套路语言:目前家长情绪稳定。


这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在面对往往是自己唯一一个孩子的健康问题时,在疑似“毒跑道”事件在全国层出不穷时,家长们怎么可能情绪稳定?至少在新华社记者的调查中,没有一位家长表示对此无动于衷。


套路语言,往往就是懒政的表现;而这种表现,往往代表着管理能力的缺失,代表着一种不作为……


犀利、生猛,但又恨铁不成钢!


新华社打脸啪啪啪,这个脸打得真痛快!


乍看上去,都怀疑不是新华社写的。


但这就是新媒体时代的国社评论,不回避问题,也不吝啬批评,也不欲言又止。


什么叫不作为,这就是不作为;什么叫颟顸,这就是颟顸;什么叫舆论监督,这才是舆论监督!


你帮家长们情绪稳定了,但事实上可能稳定吗?除非这些父母,都是铁石心肠。


情绪稳定是谎言,情绪不稳定才是真相。


但一些基层部门皇帝新衣的做法,损害的是政府的信用,伤害的是老百姓的心。


一位朋友说,她仔细看了相关问题的留言评论,几乎没有一个人相信此前官方给的结果。她的结论是:“这种不信任让人不寒而栗。”


这是什么,这就是“塔西陀陷阱”(Tacitus Trap)。


记得2014年习总书记去兰考县,就意味深长地提到了这个政治学理论。他并且对干部们详细解释说: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提出了一个理论,说当公权力失去公信力时,无论发表什么言论、无论做什么事,社会都会给以负面评价。这就是“塔西佗陷阱”。


他接着说:“我们当然没有走到这一步,但存在的问题也不谓不严重,必须下大气力加以解决。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就会危及党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诚哉斯言!


在当前的舆论场,毋庸讳言,一些人对新华社报道有不同看法。但至少在最近两起舆论焦点事件上,还是要为新华社的报道,点一个赞!这才是一个媒体的公信力和担当!


哪怕是新华社,能这样做,也并不容易!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