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媒移动版

人民日报评论:假如丰子恺遇到今天的“标题党”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 作者:萧师俭 | 2016-06-16 09:31

尊重读者,就请不要误导读者,减少不必要的价值冲突;尊重同行劳动,就请确保转载传播不害原意,这是最起码的职业道德。
扫码手机轻阅读

评论君朋友圈里,昨天关于标题“被整容”的事,又一次炸开了。熬夜看欧洲杯的同事s公子,一早看见标题被网站转发时惨遭变形,顾不得伤心也伸脚要 “踢”标题党。

 

说来,被“整容”乃至“被毁容”,党报可是重灾户。差不多天天都被来一刀,往往还不止一刀。诺,J姑娘随便截个屏,都能让你哭笑不得。


2.jpg


再比如,本来文章标题是《“拼爹”难拼出美好未来》,网站“拿来”就大笔一挥,改成《党报:“拼爹”只要不违法乱纪也是人之常情》,原文反对“拼爹”的核心意思,一下成了提倡“拼爹”;《农村题材电视剧需升级换代》,被某门户网站转载后,成了《党报评农村题材剧,只字未提赵本山“乡村爱情”》,玩弄标题竟达无中生有之境,也是醉了。类似“标题党”的整容伎俩,不胜枚举。这种在公共舆论场不讲职业道德的行为,与在公共景区乱写乱涂又有何异?

 

都说“高手在民间”。我们也想请微友们给支支招。怎么看“标题党”乱象?有没有啥高招妙招治治?

 

谢谢同事萧君,为大家提供了一种观察维度。我们也由此发起话题#治治“标题党”#,欢迎你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长篇大论也可,三言两语也行。理性分析也可,嘻笑怒骂皆成,只要有料有见解,别只顾标题呵。


假如丰子恺遇到今天的“标题党”……


萧师俭


尊重读者,就请不要误导读者,减少不必要的价值冲突;尊重同行劳动,就请确保转载传播不害原意,这是最起码的职业道德。


常言说“看书看皮,看报看题”“题好一半文”。为文章取一个好标题,转载时给标题“整整容”,也是为了获取读者关注,便于传播,正如古人所说“美则爱,爱则传”。但标题必须符合新闻事实,这是大前提。

 

最近,一篇指责网易篡改他人文章标题的网帖《别人的标题VS网易的标题》在网上流传。有人总结,“看了帖子就知道如何做个标题党了,那就是:没有矛盾,制造矛盾也要上!”这也道出了人们对“标题党”的厌恶。

 

为了吸引眼球,就偏离新闻事件本身,故意剑走偏锋、或是断章取义,或是故弄玄虚、竭力迎合猎奇心理;为增加点击量,或低俗煽情、用隐晦暗示吸引眼球,或戏谑恶搞、不惜歪曲事实真相。将好好的观点和信息扭曲掉,搁谁谁愿意?

 

不禁想起20世纪30年代一家上海报纸登的一篇文章,是评论著名画家丰子恺的,题为《丰子恺画画不要脸》。这标题使丰子恺大吃一惊:我与作者素不相识,为何竟遭此辱骂?待看完全文,原来是称赞丰子恺绘画技艺高超,说他画的人物的脸部虽然没有眼睛、鼻子,却惟妙惟肖,极为传神。对此,丰子恺会心一笑。今天的新闻标题制作,早已不再是这样的“小打小闹”。正如一个段子说的:唐僧取经回京被记者问及对三陪小姐的看法,唐僧很吃惊:北京有三陪小姐?第二天,见报标题成了《唐僧飞抵北京,开口便问有无三陪》;后来被采访唐僧索性沉默不语,标题成了《面对三陪问题,唐僧无言以对》。如果遭遇这样的“标题党”,不知丰老先生是否还能笑得出来?

 

好好的标题,遭遇“毁容事故”,原文作者与媒体委屈倒在其次,关键是损害了正常的信息传递。有些“标题党”熟谙“舆论热点+社会痛点=新闻卖点”的操作套路,刻意迎合社会上“仇官”“仇富”等不良心态,制作带有误导性、煽动性的标题。而一些网民受标题影响,不分青红皂白,对新闻当事人拍砖、谩骂甚至人肉搜索,有时还会因为乱贴“标签”,激化矛盾。这样的“标题整容”,最终捉弄了读者的感情,误导了读者的看法,严重的还可能造成共识“撕裂”。

 

新媒体时代,传媒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用户数”“点击量”“转发数”等市场指标决定着各家媒体的喜怒哀乐。“标题党”热衷打擦边球,盖由此而生。然而,“人心所归,惟道与义”。尊重读者,就请不要误导读者,减少不必要的价值冲突;尊重同行劳动,就请确保转载传播不害原意,这是最起码的职业道德。更何况国家版权局曾发布《关于规范网络转载版权秩序的通知》,规定“对标题和内容做文字性修改和删节的,不得歪曲篡改标题和作品的原意”。

 

没有一个整容医生会蠢到去毁用户的容,因为那毁的也是自己的名声,砸的可是一生的饭碗。对“标题党”来说,自然要明白这个后果。而对读者来说,也得眼明心亮,时不时得提醒自己,小心,别中了“标题党”的招!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