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媒移动版

阿里挖走一半“南周人” 传统媒体人集体出逃为哪般

来源:猫财经(ID:maocaijing) | 作者:猫妹 | 2016-08-09 09:12

纵观“南周人”转投阿里,与其说是被迫转变,不如说这是媒体人追梦的另外一种方式。实现理想既需要物质的支持,也需要平台的支撑。
扫码手机轻阅读

“今天,杭州阿里巴巴集团里几乎可以找到半个《南方周末》编辑部。”


最近,猫妹看到媒体圈一位资深人士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这句话,倒是提醒了猫妹,诶,对啊,好像最近几年都没怎么听到关于这家媒体放出的大新闻了,好像有点随大流了不是么。


的确,现在的《南周》早已不同彼时,早些年,它被不少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推崇,被视为中国内地最坦率和敢说话的媒体,对公众民主思维的建立和中国内地公民社会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们的文章大都针砭时弊鞭辟入里,甚至可以称其是“擦边球”的代名词。


而到了纸媒落寞新媒体崛起的今天,《南周》似乎失去了往日那种果敢而犀利,有良知且执着的精髓,逐渐变得小心翼翼甚至落入窠臼。



美国《纽约时报》曾将《南方周末》形容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自由主义报纸”。


那么,现在《南周》与阿里的人事变动状况到底是怎样的呢?


带着疑问,猫妹咨询了南方系的相关人士。猫妹了解到,阿里其实一直在陆陆续续挖掘南周员工,曾有一次几乎把半个要闻部的人都挖走了。


事实上,除了阿里,腾讯也是在南周挖人的主力军。《南周》感觉被掏空→_→


走的人那么多,是因为《南周》变了吗?


并不是,变的是这个时代,汹涌而来的新媒体时代。《南周》从它的黄金时代,来到了一个不属于它的时代。没来得及做出反应的传统媒体人,他们的后背被泛起的新媒体浪潮拍打了一下。


“新媒体商业模式成熟的那一天,就是传统媒体死去的那一天。”——博雅天下传播机构新媒体部负责人陈鸣


猫妹从就职于阿里巴巴的员工处了解到,那些来自《南周》的媒体人在新公司大多依然从事编辑、策划等相关的工作。


“南周人”离开《南周》,并不意味着离开媒体这个大环境,他们仅仅是离开了纸媒,与被称之为“甲骨文”时代的过去做一个告别,靠自己曾经引以为豪的深度发掘能力,带着初心与理想,来到这一个门上还是写着“内容为王”的新空间。


“你们以为真正的媒体大佬、报人还是那些大报总编、电视台台长们么,错了,是马化腾,是李彦宏,是曹国伟这些人,是互联网公司这些老板!”——原“南周人”李玉霄


《中国企业家》主笔冀勇庆大致梳理了阿里最近两年在媒体行业的一些大收购和大动作:


1. 2013年4月,阿里投资了《商业评论》杂志;


2. 2013年4月,阿里收购了微博的优先股和普通股,占其约18%的股份;


3. 2014年3月,阿里投资8.04亿美元巨资,成为文化中国的最大股东,而该公司持有著名都市报《京华时报》的经营权


4. 2014年4月,马云等对华数传媒投资10.5亿美元;


5. 2014年4月,马云旗下的云峰基金为优酷土豆注资12.2亿美元;


6. 2014年6月,阿里旗下的云鑫投资了知名新媒体虎嗅网;


7. 2014年11月,阿里和腾讯联合向华谊兄弟电影公司投资36亿元;


8. 2015年3月,阿里投资24亿元入股光线传媒并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9. 2015年5月,阿里投资了北青社区报;


10. 2015年6月,阿里投资12亿元,成为第一财经传媒的第二大股东。


2.jpg

马云当时在阿里巴巴与第一财经的签约仪式上表示,“阿里十分重视数据安全,交易数据等信息是坚决不对外开放的,但是值得信任的合作伙伴可以共享我们的数据,共同为经济发展出力,一起进入DT(数据技术)时代。”


近几年,新媒体强调内容的创作运行,而阿里拥有国内最完备的电商大数据系统,最强大的大数据分析团队,如果能将这些大数据内容与精品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这样产生的商业价值是不容小觑的。


阿里投资媒体的公关味道也比较明显。阿里的某位投资人也曾经承认,他们在投资一些“纯媒体”项目的时候,会征求阿里公关部门的意见。在阿里投资和入股一家媒体之前,它与这家媒体在广告和市场推广上的合作就已经非常深入了。


对于阿里来讲,正是基于业务和公关两方面的强烈需求,阿里在媒体行业的投资才会那么凶猛。


而对于跳槽的“南周人”来讲,一方面,远高于传统纸媒的薪资待遇和发展空间自然是把他们拉向阿里的动力之一;


另一方面,纸媒逐渐落伍后,风骨气节必须依托在更有能耐的资本建筑上,才有更多继续闪光的可能性。


纵观“南周人”转投阿里,与其说是被迫转变,不如说这是媒体人追梦的另外一种方式。实现理想既需要物质的支持,也需要平台的支撑。在纸媒完全倒下之前,能够立足于阿里这一平台,也不失为是一种合适的选择。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