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媒移动版

大咖为南都转型点赞

来源:南方都市报 | 2016-01-26 11:44

“霸王级”寒潮来袭,可南方都市报的改革升级依然如火如荼。
扫码手机轻阅读

“霸王级”寒潮来袭,可南方都市报的改革升级依然如火如荼。


2015年,从新闻版面的转型升级,到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的创新发展,南方都市报一直在披荆斩棘中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而对于南方都市报的未来发展,不少业内专家也希望,传统的南方都市报能在新媒体领域凤凰涅槃,继续大展宏图。


媒体发展仍旧要“内容为王”


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包括报纸在内的传统媒体的发展必然受到影响。而作为曾经的媒体人,在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以锦看来,虽然当下媒体在传播渠道上有所改变,但内容为王仍旧不能丢。


“2015年,南方都市报还是做了不少重大的新闻报道的。”对于去年一年南方都市报的报道,范以锦这样评价道。他表示,诸如九三阅兵、天津港爆炸等重大新闻事件中,南方都市报不但不缺席,也在新闻报道上做出了自己的特色。此外,诸如江西替考卧底调查等独家报道,则体现出南方都市报在新闻内容生产上的品质。


在范以锦看来,作为报纸来说,其新闻报道的改革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丰富的重要,另一个就是读者的体验,要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考量。


“新媒体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弱化报纸的内容,相反,更要通过报纸的内容,来扩大报纸的影响力。”范以锦说,虽然新媒体发展蓬勃,但从目前的格局来看,新闻的生产主力军依旧是专业的新闻记者。也因此,做好新闻的内容,扩大媒体的影响力,则是塑造媒体品牌的重要保障。


不过,范以锦也坦言,相比以往报纸等传统媒体单靠内容发展不同,如今做好内容仅仅是诸多因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做好内容的同时,也要在内容的形式上下功夫,其中,加大和读者的互动就是一个好方法。


“比如十元钱在广州能吃什么?诸如此类的新闻报道,让新闻更接近百姓的生活。此外,像一些读者选题记者办理的报道,也能加大百姓和报纸的互动性。”范以锦建议道。


传统媒体新媒介中后发制人


除了做好内容的强项外,迎接新媒体,也是去年南方都市报发展的一大重点。从并读客户端到“南方都市报”微信公众号,还有“深圳大件事”等地方微信平台,2015年,南方都市报全面拥抱新媒体。


“并读的阅读就能赚钱的模式,在国内还是比较独特的。”范以锦说,目前,在国内的新闻客户端上,南方都市报提供了新闻客户端发展的一个新思路。他坦言,在做好内容的同时,媒体要做加法,其中要做大新媒体的渠道和平台。


而在汕大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东升看来,南方都市报公认是传统纸媒中之佼佼者,在新媒体浪潮中群雄并起泥沙俱下,此时一方面要转变思维,敢于实行数字优先,迎头赶上。


“在新媒体的浪潮中,南方都市报更需保持定力,珍惜自身的品牌,相信专业主义天然优势,可以后发制人。”范东升表示,有迹象表明,在西方,传统媒体品牌已经逐渐在新媒体领域立住脚跟,而有后来居上之势。例如20 15年,据com Score的数据,华尔街日报网站访问量增加47%,福布斯增加38%,赫斯特增加45%,华盛顿邮报增加56%。而与此同时,B uzzFeed,G aw ker M e-dia等新媒体竞争对手却已呈现颓势,前者访问量停滞不前,后者下跌16%。


“有评论说,过去一个时期,新媒体服务读者玩的那一套,传统媒体都玩不了,但是现在,无论是在技术、营销还是内容制作方面,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双方都已经没什么差距了。”范东升说。


品牌发展也要形成新生态


一方面是新闻的采编发布,另一方面,媒体的经营也是一大重点。对此,范以锦的建议是,报纸等传统媒体要做好新的生态圈。


“以往报纸的经营,只是单纯的比较版面数、发行量。这在以前或许实用,但在当今的环境下,却不行。”范以锦坦言,伴随着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传统媒体的广告市场正在不断向新媒体分流,也因此,在未来报纸的经营中,也要做好新媒体的生态圈,通过“微信+”、“互联网+”来整合媒体自身的品牌价值,从而做到“强身瘦身,打造精品”。


对于媒体的品牌影响力,范以锦概括为三点,分别是媒体的广告量、利用品牌开展的线上线下活动,以及做好媒体的延伸工作。


“在延伸中,就涉及到新媒体的延伸和媒体在其他行业产业上的延伸。”范以锦表示,通过这种多元化的经营,提高媒体的效益,从而反哺报纸的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对于如何延伸,范以锦以《南方农村报》的实践做了一个例子。“《南方农村报》通过网络平台的建设,为农产品的种植户和原材料的供应方,以及产品的销售方搭建了桥梁,这种生态圈的建设,也是一种媒体品牌的延伸。”范以锦说。


在他看来,在新媒体的平台建设上,媒体要了解自己新媒体的适用人群的特点,并根据这些情况,结合经营的需求,从而找到品牌建设的契合点。


媒体社区化要讲究“接地气”


在南方都市报的发展中,《社区报》也是一种转型。


其实,社区报并非新鲜事物,其在欧美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拥有广泛的读者。按照美国全国报业协会的统计,全美共有近8000种每周或每日出版的社区报纸,广告商每年在社区报纸投入的广告费用超过50亿美元,每周阅读社区报纸的美国人超过1.6亿。


JockLauterer,中文名赵克。他是美国社区报研究专家,曾经遍访超过150家社区报社,还自己创办过两份社区报。


“只有土生土长且对本社区有很高忠诚度的报纸,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区报。”在JockLauterer看来,办报者只有与社区建成利益共同体,有足够的耐心与亲和力,将赢利置于次要地位,千方百计与社区居民交朋友,对社区报道精耕细作,报纸才有成功的可能。


在JockLauterer看来,了解国际大事,人们可以去翻《华盛顿日报》,但是想知道家乡发生了什么事情,就只能在本地报纸上看到。


“所以,社区报不会去报道奥巴马,但是它可以告诉我住的镇上发生了什么事情。比如领导人提高了税率,我会受什么影响?如果我们社区里的学校要改变校车出发时间,我从哪里可以及时了解到?如果我的朋友不幸因疾病去世,我能在社区报上看到这个悲伤的消息。还有本地学校赢得了篮球比赛冠军,我同样可以在社区报上知道这些孩子们都是谁。”JockLauterer说。


此外,对于社区报的发展,范以锦则建议,要进行区分,不能一刀切。“首先要确定社区的特点,哪些人群是社区报的阅读对象,他们有什么爱好。针对他们的需求,提供接地气的新闻报道。”范以锦说。


南都记者 徐龙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