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媒移动版

被绑架的央视和被煽动的民意

来源:凌谋远略(公众号) | 2016-02-01 21:05

距离除夕还有9天,最近几天网络社交媒体被老版《西游记》孙悟空的主演六小龄童上不上春晚给刷屏了,大家都强烈要求“美猴王”上春晚。
扫码手机轻阅读

编者按:距离除夕还有9天,最近几天网络社交媒体被老版《西游记》孙悟空的主演六小龄童上不上春晚给刷屏了,大家都强烈要求“美猴王”上春晚,其诉求之强烈在过去几年各种微博事件中实属罕见。


但同时,另外一种声音也越来越大,那就是公关为推手,不仅策划而且在推波助澜,广大的网民则成功被道德绑架,成为了事件无中生有的推手,而真正的背后推手却在一旁看国媒央视与国民的斡旋。


在网民无法保持清醒意识的同时,媒体应该保持客观公正;在媒体也无法保持正面宣导时;那么企业必须保持冷静的观察。


小编不做评论,只为把两种声音都呈现给大家,希望我们都能做冷思考。


被绑架的央视和被煽动的民意


来源:凌谋远略(ID:lineways) 


突然之间,新浪微博上到处都是为六小龄童喊冤之声,对央视的阵阵讨伐之声。第二天微信朋友圈满屏都是支持六小龄童上春晚的内容,一连串刷都刷不完。为什么会这样?难道只是因为六小龄童编排的节目被毙的缘故?


放眼目前国内聚集网民最多的两大自媒体新浪微博、腾讯微信,这不断涌现为六小龄童鸣不平的声音之中。


有人说今年是猴年,86版《西游记》已经首播30年,六小龄童也老了,要是再等12年,估计也等不来了,为什么不让他上春晚;


也有人说六小龄童老师表演的这么用心、这么感人,这是很多人童年的记忆,值得怀念,应该让他上春晚;


更有人说央视让韩国人来演,让小孩子去演,为什么不让国粹上去演,就得上六小龄童。


看过这些众说纷纭的说法,那只是表面的云烟。


春晚是国内一年一度的大型节目,对各类上报的节目已经有一套标准的审批流程。往年也有很多名人节目被毙掉,很多网民也不能遂愿,但奇怪的是这种全网漫骂的现象并没有出现。


那我们不仅思考,为什么2016年猴年,六小龄童事件会在网络上持续发酵,最终演变成社会关注的焦点,演变成央视与广大网民的舆论对抗?


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难道是因为广大网民良心发现,都是自愿有组织的去为六小龄童鸣不平?我想这背后还隐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事,只是六小龄童上春晚这事,业内人士早已预知到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最终的背后推手怎么都是赢。


由六小龄童事件的热议,让笔者联想到了另外一件事,也就是在月初在全网发布的“六小龄童版百事贺岁广告”,广告深层次的讲述了六小龄童成为猴王的经历。伴随着广告的发布,百事线下产品更新也全面跟进。


百事新广告推出和六小龄童上春晚事件,前后只相差20多天,这不禁令人深思六小龄童上春晚事件闹的沸沸扬扬真的是偶然?


业内人士必然知道,这绝非偶然,而是一场公关事件。如果硬要说六小龄童想上春晚,那么其实想上春晚的是背后的那瓶可乐。(注:目前猜测背后公关推手的说法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但为什么六小龄童上春晚事件,作为国家媒体,央视如此被动,如此被网民唾弃?

 

被绑架的国媒,被煽动的民意


其实仔细回顾六小龄童上春晚事件,整个逻辑和推进节奏都是非常清晰的。


首先是由一个意见领袖用锋利而带有情感煽动性的语言,把百事的人情和央视的冷漠诉诸的淋漓尽致,然后网上发布,引起网民的关注;


随后是六小龄童老师,虽然老师已经快年近60了,但还是能熟练的使用新浪微博,并在微博上发布了自己的化妆彩排照,说明了编排的节目上不了春晚,只能在央视戏曲频道春晚跟大家见面,随后微博上一通转发,事件进一步扩散。


再次,微博上开始广泛议论,各路声讨央视的兵马纷纷杀来,随后逐步扩散到微信,继而在移动端形成了广泛影响。


最后各路娱乐媒体跟进,各大门户网站以新闻形式跟进。经过传播层层升级的演变,最终成为网民声讨狂潮,而央视无形中就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如何应对公关危机?


也许很多人都不很难理解,为什么广大网民会非得要求六小龄童老师上春晚。谁规定了猴年,他就一定得上春晚了?但央视却被煽动的公众舆论所绑架,作为国家媒体,它不能像其他媒体一样随意发声,所以它只能选择沉默。


倘若央视一旦发声,不会有人带着清醒的头脑去评判这个解释。面对强大的舆论压力,央视的处置方式算得上是中规中矩,但也不会出错。


然而更赢的民心的方式是仍然出来解释,告诉大家央视作为一个国家媒体是怎么公正、用心的去策划春晚,把最好的东西带给全国观众,方法很简单同样用对手一贯的情感牌以牙还牙。


很简单,不用说任何多余的事,只需要把央视负责春晚工作组任务的员工辛勤工作、加班加点的画面逐一呈现出来,让春晚的不那么神秘,而是透明一些,通过央视主持人的微博或是央视媒体官方微博发出去。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秤,当全国观众坐在家里看春晚,而央视的员工还在台前幕后忙着,谁又不想与家人团圆。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位年近60的老艺人,他必然知道把机会留给新人,也必然知道江山代有人才出。


然而广大的网民则成功被道德绑架,成为了事件无中生有的推手,而真正的背后推手却在一旁看国媒央视与国民的斡旋。


倘若说猴年六小龄童就得上春晚,那敢问无数的网民,蛇年是不是白素贞和小青就得上;虎年是不是武松就得上;龙年白龙马和小龙人是不是得上?显然这个逻辑是不适用的,也不合理的。每一个人只要稍做思考就能明白。


事件背后的推手不得不说老谋深算,先用情感道德绑架网民,用大众舆论去绑架国家媒体,最终都是赢的局面。倘若央视“被绑架”成功,这不仅仅是一场“道德绑架”,更是一场成功的“商业绑架”。大众只是处于自己的喜好去评判一件事情,并不会去思考事情背后的刀光剑影,央视一旦开先河,未来的春晚将是一个“绑架者的舞台”

 

自媒体崛起,公知的陨落


从六小龄童上春晚事件中,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自媒体的力量,而当今是一个互联网崛起的时代,更是一个自媒体空前兴盛的时代。所有人都可以公开利用自媒体去发布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去评论别人的观点,所以这也是一个极易煽动民意的时代。


而从六小龄童上春晚事件中,相信很多专业的策划公司、公关公司都能学到很多经验,而很多企业未来肯定将模仿,毕竟在激烈竞争的眼球竞技环境下,产品的同质化越来越高,媒体广告的作用被无限分化,要想获得最大的效果,那就只有利用舆论的力量。而最好制造舆论的地方,那就煽动民意。


然而在这种互联网将受众高度割裂的时代,公知已然被逼进了遗忘的角落。放眼所有自媒体,能够秉承正知正念去传播信息的实属罕见,而90%的自媒体都是带有商业图利性质的。


所有人都在发布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有人都以主观意识为中心,因而导致很多人一看到某些不平之事,还没弄清楚事实就已经一片疯狂吐糟,这是何等的荒唐之事。


而原本公正权威的门户网站,为了吸引关注,基本的道德底线也沦丧一空。那么对于企业来说,自媒体既是传播的利器,也是自杀的利器。因为你永远无法保证,突然某一天你的产品或是服务人员,一不小心让哪位意见领袖,或是哪位消费者不开心了,接下来的事情就可能会演变的很严重了。


所以在公知陨落的自媒体崛起背景下,企业的传播不要过多的寻求瞬间爆发的传播方式,也不要刻意去做太多容易挑起纷争的公关事件,否则最终成也网民,败也网民。企业应该将更多的经历放在产品的创新,怎么去展现创新,这才是长远的核心竞争力保障。否则,就算有无数的眼球,那也可能只是吹过的一阵疾风。

 

在网民无法保持清醒意识的同时,媒体应该保持客观公正;在媒体也无法保持正面宣导时;那么企业必须保持冷静的观察。虽然事情都是有好有坏,大企业可以随时调整,但中小企业则只能战战兢兢。行业不景气,不是大众不消费,而是大众越来越挑剔,只对认可的好产品买单。


5大原因促使公众强烈要求美猴王上春晚


来源:占豪(ID:zhanhao668)


距离除夕还有9天,最近几天网络社交媒体被老版《西游记》孙悟空的主演六小龄童上不上春晚给刷屏了,大家都强烈要求“美猴王”上春晚,其诉求之强烈在过去几年各种微博事件中实属罕见。


过去几天,央视春晚官方微博上关于要求六小龄童上春晚的留言有一百多万条,而央视春晚导演吕逸涛的微博,网友在一天内的留言数量达到了让人吃惊的200多万条(若非关闭评论,不知最终会达到几百万条),里面基本上众口一词,要求六小龄童上春晚。


迫于压力,吕导演关了评论。若仅看到这些就觉得吃惊,那更让人吃惊的是,六小龄童老师的微博差不多在一天多的时间里,粉丝增长有两百万之多,这恐怕在微博历史上个人增长粉丝速度也是个靠前的纪录。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为何规模可能达到数千万的网友在几乎同时如此一致地支持“美猴王”上春晚呢?如此一致的言行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逻辑?在占豪看来,这样的社会舆论事件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事件,大众为何如此一致地做同一件事情?这背后到底是什么逻辑?非常值得关注和深思。


网友是无理取闹吗?


有一些人将这一事件定性为商业炒作,也有人认为这是网友瞎起哄,甚至有人认为这是“网络暴民”在用舆论绑架春晚创作组的艺术创作。真的是这样吗?在占豪看来,这完全是一种误解。


这事最初或许由一起简单的商业炒作引发,但此事本身如此大的能量,却绝非商业炒作可以达到的效果,甚至可以说与商业炒作完全无关。别的不说,任何商业炒作最终都会指向产品或映射到产品,从而达到最佳的商业宣传效果。可现在看,谁接这个茬了?是不想接吗?非也,是不敢接!


像这种诉求力极大的舆论,谁也不敢轻易对接到自己的商业炒作之中,因为一旦对接,是否能起到商业效果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甚至会带来一场巨大的公关危机。道理很简单,这一舆论能量的目的是大家希望六小龄童上春晚,而这事任何商家都做不了住,如此大的舆论能量是商业公关根本驾驭不了的。


所以,无论是贺岁的西游记电影还是请六小龄童做广告的企业,都对此事件持续保持沉默。因此,将这一舆论事件定性为商业炒作显然是不合实际的。当然,这一说法也并未得到广泛认可,很快就淹没在了对央视春晚导演的一片声讨声中。


那么,这事是瞎起哄吗?非也!瞎起哄的特点是场面乱且毫无头绪,其舆论持续力一般很弱,往往是一哄之后就散场了。但这次舆论事件不同,不但持续时间长,而且至少以千万为单位的人的整齐划一的诉求——让六小龄童上春晚,要看“美猴王”!如此单一诉求、如此长时间的舆论发酵,天底下哪有这样的瞎起哄?


这种舆论的自组织,一定有其极深的因才有后来的事件之果。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定是大众埋藏在心底的强烈诉求短期内集中爆发而形成的共振,才可能有如此大的能量。这样的事件,一般不具备策划性,是自然积累后在机缘巧合下产生化学反应而出现的集中发酵现象。


那么,这是“网络暴民”舆论绑架春晚剧组创作吗?当然更不是。如果只是少数人的极端声音,我们可以认为是“网络暴民”,但当这种诉求达到如此大规模、如此普遍时,再说是“网络暴民”显然是说不过去的。


中国人怎么可能都成“暴民”呢?这显然是言过其实的。或许,网友表达方式存在很多不太合适的地方,但这是在诉求得不到满足后的不满情绪发泄,如果早早大家诉求都得到满足,那么恐怕就不是如此多的抱怨,而是一片赞扬之声了。


至于所谓“舆论绑架剧组创作”就更不存在了,春晚创作是给谁看的?不正是给广大老百姓看的吗?春晚因为众口难调年年挨骂,今年终于出现了一次“异口同声”的一致诉求,大家甚至都不要求什么节目,只要露脸就高兴,这可以说是千载难逢赢得好评的机会,只要按照公众的诉求,请六小龄童老师去演一演,大家不就满意了吗?创作又不是闭门造车,何谈绑架之说呢?


公众力挺美猴王上春晚背后的原因


对于这次舆论事件,占豪一直在观察、思考,为什么公众如此希望六小龄童上春晚?为何这一看起来并不大的事件最后闹得能如此之大?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因素在起作用?经过思考,个人认为如下五个方面的因素是这一事件爆发的根本原因:


一、中国群体民族、文化意识自我觉醒的新阶段。


当互联网进入社交媒体时代后,信息传播、社会人与人之间彼此的影响的方式都在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如今,社交媒体爆炸的时代又恰好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入最后、最重要的阶段相重叠,这一阶段最大的特点就是群体的民族、文化意识的快速觉醒,自我的意识的觉醒,这种碰撞很容易出现集中的统一群体行动。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由过去的向外探求开始向内探求。这种探求,带来的是对自我的重新认识,产生的是对事物更自信的判断和更加独立视角,其最大的效果就是崇洋媚外的开始越来越少,自信的人开始越来越多。


比较典型的案例是最近发生的“帝吧出征fb”事件,这是典型的新一代年轻人在民族、文化意识的自我觉醒,而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自信,在前面几代人身上是看不到的,这是一个时代的性格特征。


二、重温少年理想的内心情怀诉求。


有人猪年强烈要求猪八戒上春晚吗?有人马年强烈要求白龙马上春晚吗?没有龙年强烈要求东海龙王上春晚吗······都没有,为什么这种事偏偏就发生在了“美猴王”身上?这里边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美猴王”、“孙悟空”实际上是几乎所有男性青少年时的理想和成年之后的现实结合,也是几乎所有小女孩对理想男性最初的遐想。


曾经,我们都梦想自己能像美猴王一样自由,像美猴王一样狂放,像美猴王一样上天入地、72变,像孙悟空一样嫉恶如仇,像孙悟空一样降妖除魔······当然,待我们成年后,也会理解美猴王戴上紧箍咒后的“取经”责任。


如今,《西游记》播出已30年,看着《西游记》长大成年人群现在应该集中在20来岁到40多岁这个年龄段,这批人恰恰当今社会最活跃、表达诉求欲望最强、使用互联网社交媒体最多的群体。


今年是猴年,是《西游记》开播30周年,如此既然会激起这群人那种重温少年情怀的冲动。大家可以去调查一下,在网上诉求六小龄童上春晚的人当中,25岁到45岁之间的人最多。


其实很多人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这里可以再举一个例子,去年热映的小成本电影《夏洛特烦恼》,其票房超过14亿。这部以夸张、恶搞手法为主的电影,为何能赢得如此高的票房和口碑?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部电影既让很多人理想化地回到过去按照当时的梦想重新“活”了一回,这是一种情怀,是一种遗憾的弥补。


当然,最后这部电影的收尾也很好,让那些重新“活”了一回的人们重新回到了自己的现实,仔细品味一下觉得自己可能还不赖。如果没有那重新勇敢“活”一回的情怀桥段,哪会有票房奇迹?类似的奇迹其实还出现在了另一部动画片电影身上,那就是《大圣归来》。


三、公众自我意识对社会精英的价值塑造诉求。


在当今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已经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成了我们的一个“器官”,我们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与整个世界交流。在这个交流过程中,不但加速了自我意识觉醒,也让大众与各种明星、偶像、社会精英呈现出了“零距离”状态。


这种“零距离”的状态,让粉丝对明星、偶像、社会精英有更加充分的了解,这种更加成分的了解再加上自我意识的觉醒,就形成了一种粉丝对偶像、明星、精英的一种价值塑造冲动,即由过去明星、偶像、社会精英单向影响、塑造粉丝,到现在明星、偶像、社会精英在影响、塑造粉丝的同时,也会被粉丝影响和塑造。


直白点说,就是当今的移动互联网社会,使得粉丝和偶像的互动越来越直接和频繁,开始形成更加紧密的价值联动关系,开始进行彼此的塑造,这种群体的塑造会形成价值观趋同的社群(就像我们战友这个群体一样)。也就是说,在新时代,偶像一般会更加在乎粉丝的感受以进一步规范自己的行为,而当偶像做出符合自己价值观的行为时粉丝会对这些价值观进一步强化。


这种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人际伦理关系,放在公众和春晚之间,就成了社会公众希望自己可以塑造春晚舞台,让其更加符合自己的审美。于是,当民族、文化、自我意识觉醒、社会公众青春记忆情怀和对关注事物塑造的诉求产生化学反应后,就促使这一看似很小的事件最终迸发出了巨大的能量。


四、对春晚不满提前爆炸。


这一事件也还有另外一些巧合,那就是在该事件发生前,刚刚央视春晚公布了吉祥物“康康”,这一下子引发了网友的吐槽,将这个猴子取名“腮雷猴”。为什么如此取名?原因就是网友普遍认为这只猴子太丑了。而公众心目中的漂亮猴子又是谁呢?就是“美猴王”。


本来,当网上爆出美猴王的节目被毙后大家都为其鸣不平,后来发现央视春晚根本没邀请美猴王,这下炸锅了。一方面是一个大家认为很丑的“腮雷猴”成了吉祥物,另一方面成了是美猴王不能登台。当然,请一些新潮明星和韩星也成了网友吐槽的对象,他们认为这些人都能请,为何就不请众望所归的“美猴王”呢?结果,本来大家要看完春晚后才吐槽,这下直接提前到除夕开播之前了。


更要命的是,春晚播出后再吐槽不过是吐吐槽而已,但让六小龄童上春晚则是公众的诉求,如此大规模公众的小诉求都得不到满足,在社交媒体发达的今天岂能不发酵成舆论事件?这事恐怕还没完,因为春晚播出后还有一轮吐槽时间,到时候如果节目不能让大众满意,不知道又会被吐成什么样了。想想之前诉求没有得到满足,到时候会吐得更来劲,更加理直气壮。


五、对六小龄童老师的亏欠感。


六小龄童因为演的是猴戏,有猴毛的贴面,其实很多人记住的是“美猴王”,是孙悟空,大家很多时候是把演孙悟空的六小龄童和自己心目中的美猴王、孙悟空分开来看的。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大家对孙悟空的那股子热劲并未完全体现在扮演者六小龄童身上,所以过去很多年六小龄童老师除了《西游记》大火之外,其它参演的片子并未给公众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其实,六小龄童老师在其它方面的演技还是很好的,不仅仅会演猴戏)。


如今,大家突然发现,原来六小龄童已经57岁了,已经老了,如果再等下个猴年他就69岁了,可能就根本舞不起来金箍棒了。如此,大家对扮演孙悟空伴随自己成长的六小龄童老师有一种内心的亏欠感,就很想让他上春晚再舞一通金箍棒,再让这位老猴王焕发一次少年狂······大家的这种心情是非常善良和值得肯定的。


上述几个原因,应是这次舆情事件爆发的根本原因。人生在世,就是活个敞亮,我们不能太把自己当回事,也不能不把别人当回事。


春晚,是老百姓的舞台,作为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既不能完全只为取悦大众,也不能不去取悦大众,特别是具有政治仪式意义的春晚更是如此。六小龄童的猴戏是中华文化精髓的一部分,他既能娱乐大众又能起到传承传统文化的作用,在猴年春晚舞台上,应该让老百姓看到,你说呢?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