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媒移动版

湖南日报社社长蒋祖烜:坚持政治底色 凸现主流立场

来源:深圳商报 | 作者:解冰 | 2016-08-22 10:23

日前,湖南日报社社长蒋祖烜在行业媒体论坛上表示要坚持政治底色 凸现主流立场。
扫码手机轻阅读

13.png

湖南日报社党组书记、社长蒋祖烜


新媒体传播不要迷信于社会上的推广模式,要根据定位和特色因地制宜,一味的烧钱换取阅读量和客户数,更是不可取,只会陷入人云亦云的怪圈。


媒体融合转型是时代的使命,是传媒业发展的方向,在市场经济与自媒体野蛮生长的时代语境下,党报党刊的媒体创新之路是“摸着石头过河”的难题。


“毫无疑问,党报党刊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力争两个效益有机统一。”湖南日报社“掌门人”蒋祖烜如是说。


抢抓机遇、精准锁定、因地制宜、坚持底色,报业“湘军”的转型值得深思。


白手起家 从无到有


新媒体实现矩阵式发展


回首2015年,新媒体井喷式发展,“全民拿起麦克风,人人都是自媒体”。读者群也加速向移动新媒体迁移,速度之快、范围之广、规模之大,令人惊叹。曾经春风得意的传统媒体一朝入冬,业绩出现断崖式下滑。


不转型就没有出路,媒体转型成为大势所趋。“新媒体发展的窗口期最多只有一两年时间,必须立即行动!”刚刚到任半年多,湖南日报社党组书记、社长蒋祖烜就作出了这样重大的决定。他深知这一次转型必须有壮士断腕、背水一战的决心。


大刀阔斧的改革因此拉开帷幕。湖南日报报业集团以新媒体尤其是移动新媒体为核心,打破部门壁垒、渠道壁垒,重新配置采编资源、人力资源、渠道资源、经营资源,在中心厨房架构下,对各渠道、各种新闻门类、各种营销资源进行分类处理与指导,形成完全互联网化的多元综合传播体系,并完成对区域新闻传播的主导。在此基础上,形成《湖南日报社媒体融合发展行动纲要》,对媒体融合暨新媒体建设进行整体布局。


2015年4月10日,经报社党组研究决定,成立湖南日报社新媒体中心,统筹全报社新媒体建设,整合全报社各媒体新闻采编资源,推动报社新媒体事业的阶段性发展。为了加大融合改革的力度,同时体现融合改革的决心,时任湖南日报社总编辑兼任新媒体中心总编辑。


“如今每七个湖南人,就有一个人下载了新湖南客户端。”这次大刀阔斧的转型成绩喜人,坚定了员工们转型新媒体的信念。蒋祖烜告诉记者,“新湖南”2015年3月份开始调研,5月份形成调研报告和行动纲要,6月份内测,8月15日正式上线,10月下载数突破200万,12月底突破500万。目前“新湖南”下载量已经实现了1200万。


目前,湖南日报报业集团运营了100余个“两微一端”,如湖南微政务、这里是湖南等,承接了一批政府部门的公众号运营。


对于新媒体,他用了“野蛮生长”来形容,放手大胆干,加快追赶形势的步伐,在新媒体的路上,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实现了白手起家、从无到有,再到百花齐放的跨越式发展之路,实现了传播能力的升级和迭代,用事实证明党报集团做新媒体也能后发制人。


媒体融合不是“另起炉灶”


要坚持“1+1>2”的理念


向新媒体转型,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的传统理念实现了“换血”,但是在架构和体系上,是在原有的采编力量基础上实现凤凰涅槃。纵观当下的媒体变革,新技术层出不穷,新的传播方式让人眼花缭乱,面对很多媒体“自宫”式的改革,不惜烧钱推倒原有的一切打造新技术平台,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的方式值得深思。


在采访中,蒋祖烜特别强调,媒体融合发展不是搞“另起炉灶”,是渠道进行融合、编辑进行融合,实现“1+1>2”的效果,“比另起炉灶而言,这样传播影响力大得多,快得多”。


“我们新媒体实际采编人员不到50个!”经营如此大的新媒体矩阵,用人如此之少,和当下动辄数百人的新闻移动端相比,这一数据令人难以置信。蒋祖烜说,新媒体的背后是湖南日报旗下各媒体的近千名采编人员,而不是大规模对外招聘。原有采编力量里有很多成熟的记者,这是过去积累的优势,新媒体的作用就是放大采编的力量。


对于新媒体技术平台,集团也没有外包,就是使用自身的数据库和技术力量。这既节省了一部分费用,又保障了数据的安全性,员工也熟悉新闻业务,更容易上手。没有重建技术平台,节约了很大的前期投入,“我们的新媒体平台只使用了很少的启动成本,推广成本和技术成本更是很少”。


“一开始,我们只有100个新媒体平台兼职记者,大家对转型还是持观望态度,实践后发现新媒体并没有那么可怕、艰苦,记者的工作热情上来了,传播平台从几个到上百个,用户从几百个到上千万,而我们《湖南日报》报纸的发行量也不过30万份,我们通过新媒体覆盖了千万人。我们的媒体融合党委政府满意了,占据了新媒体阵地;受众满意了,传播渠道灵通了;记者也满意,新媒体实现了高阅读量,找到了职业存在感。”


实现精准定位


服务湖南人民着重“湘味”


很多新媒体如今都在强调全国视角,希望通过一个客户端“一网打尽”。“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定位”,“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的思路却与“求大求全”的思路恰恰相反,着重于湖南视角成为最大的“亮色”。作为一个年少的省级党报集团新闻客户端,这种大胆的区域定位,在当时全国性客户端风起云涌之际,似乎显得不合时宜。可是后来事实又一次证明,选择是正确的。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的新媒体,有一个共同特点,充满着浓郁的“湘味”。以“新湖南”为例,立足于为湖南民众服务,在新闻栏目的设置上都强调一个“湘”字,以此突出自己的地域特色,从相关统计数据来看,其阅读量最大的内容也是本地新闻。这些内容对于维系核心用户的作用十分明显。这样具有浓郁地方新闻的客户端受众相当精准,就是瞄准了7300万湖南本土人民和3000万外埠湘籍人士。这一定位牢牢抓住了湖南人民的心,目前湖南地区发生的重大时政新闻,95%以上由“新湖南”首发,点击量也节节攀升。


“我们做新媒体,定位很精准,就是主打湖湘特色,让受众觉得亲切,觉得贴近他们的生活。”蒋祖烜说,做新媒体,就要搞清楚读者群是谁。让有湖南人的地方,就有“新湖南”客户端。这就是湘报人的发展目标,精准的定位,让目标也变得如此专注。


“每天全国各地有很多热点新闻,而跨地区的新闻并不是我们的强项,但是做湖南本地的新闻却是我们的优势。”现在很多人一味追求技术的高地,可是很多技术还在探索中,不能真正运用到媒体中,冒进将面临更大的风险。新媒体传播最有效的方式还是找好精准的定位。新媒体传播不要迷信于社会上的推广模式,要根据定位和特色因地制宜,一味的烧钱换取阅读量和客户数,更是不可取,只会陷入人云亦云的怪圈。


“我们的受众就是湖南人民,我们的内容就要贴近他们的生活。”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做新媒体也要有古典工匠精神,哪怕每天做好一点点也要把内容做精做细,这才是传播的“真本事”。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