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深圳商报 | 2016-08-23 10:53
光明日报的媒体融合发展之路紧扣传统优势,即打造互联网时代的“知识分子网上精神家园”,凸显特色定位,实现差异化发展。
在昨日召开的2016媒体融合发展论坛上,光明日报社总编辑杜飞进在发表演讲时指出,不同媒体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必须防止趋同化、同质化,必须强化自身特色定位,实现差异化发展。
强化三个意识,彰显自身特色
在当前媒体技术和传播渠道日益趋同的情况下,媒体融合如何才能实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杜飞进认为,只有强化三个意识,传统主流媒体才能突出和彰显自身特色,实现分众化传播。
首先,强化品牌意识,提升媒体权威性和公信力。传统主流媒体历经几十年发展形成的文化积淀和品牌属性,是媒体融合发展的宝贵资源,也是传统主流媒体与其他媒体竞争的突出优势。在融合发展过程中,传统媒体应进一步强化品牌意识,将自身的品牌价值进一步向新媒体延伸,彰显在新媒体领域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不断强化广大受众“关键时刻看党媒”的媒体认知和接受预期。
其次,强化内容意识,提升内容生产力和舆论引导力。互联网时代,用户生产内容虽然已经大行其道,但真正优质的内容、专业的信息依然是稀缺资源。只要社会分工仍然存在,专业的内容生产能力就是传统主流媒体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在融合发展过程中,传统媒体只有强化内容意识,增强优质内容的生产能力,在重大问题、关键节点上勇于发声、善于发声,增强舆论引导能力,在互联网舆论斗争中发挥“中流砥柱”、“定海神针”的关键作用。
第三,强化用户意识,提升传播精准度和服务力。杜飞进强调,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就是用户意识。在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传统媒体要变“读者”为“用户”,想用户之所想,急用户之所急。他建议,一方面,在传播上,媒体要注意研究用户特点,实行精准推送;另一方面,在服务上,注意研究用户需求,积极提供用户需要、喜爱的功能和服务,努力成为可读、可信、可用的新型媒体。
打造“知识分子网上精神家园”
自1949年6月创刊以来,光明日报一直坚持以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的读者定位,始终与广大知识分子同行共进。光明日报的媒体融合发展之路紧扣传统优势,即打造互联网时代的“知识分子网上精神家园”,凸显特色定位。杜飞进谈道:“这个定位不仅与光明日报的传统优势、资源禀赋相贴近,更与知识分子群体在实现民族复兴伟业中的重要作用、在意识形态和社会舆论场上的特殊角色相契合。”
近年来,围绕打造“知识分子网上精神家园”这一目标,光明日报不断提升内容生产能力,突出思想理论文化特色,努力夯实“网上精神家园”的深厚根基;不断提升技术研发和运用能力,降低使用门槛,努力为“网上精神家园”提供坚实支撑;不断提升渠道整合能力,凝聚用户资源,努力拓宽“网上精神家园”的到达路径;不断提升横向联合能力,打通线上线下,努力丰富“网上精神家园”的文化色彩,在媒体融合的多领域多方面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
体制机制改革变“相加”为“相融”
“与中央要求和兄弟媒体的发展实践相比,光明日报的媒体融合还处在’相加’阶段,更多地体现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杜飞进表示,要切实实现“我就是你,你就是我”的“相融”目标,光明日报还需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积极借鉴兄弟媒体的先进经验,从四个方面着力推动深度融合。
首先,加强议题设置,通过聚焦思想理论文化热点促进内容生产的深度融合。
其次,整合媒体资源,通过做大做强新媒体矩阵促进传播渠道的深度融合。
第三,坚持开办新媒体,通过充分借用外脑促进智力资源的深度融合。“我们将打造网络文艺创作平台,组建思想理论专家库,建设思想理论数据库,通过联系和团结一大批德艺双馨的艺术家、立场坚定的文艺理论家、造诣深厚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宣传他们的作品和成果,展示他们的风采和精神,让他们成为光明日报社新媒体矩阵的强大外脑”。
第四,改革体制机制,通过拆除壁垒、再造流程促进生产要素的深度融合。光明日报将积极稳妥地推进对传统体制机制的改革,再造内容生产流程,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完善考核体系和分配机制,调动所有采编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为深度融合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人才支持和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