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媒移动版

观察丨时政公号成为传统媒体网络影响力新亮点

来源:传媒大观察 | 作者:姜璇 | 2017-02-03 10:28

对大多数人来说,传统党报所刊载的晦涩通稿,阅读起来并没有趣味,因此产生了专人对时政动态进行解读的需求。
扫码手机轻阅读

据第三方统计,诞生于2012年8月的微信公众号,目前的总数量已经超过2000万个,伴随公众号而来的是自媒体的春天。然而在移动端的发展战略上,一些传统媒体也没有落下脚步,不少传统媒体创办的时政公号成为独特的风景。


对纪委权力的监督,一直以来是道难题。所谓“再锋利的刀,也砍不了自己的刀把子”,监督纪委的难题被许多专家概括为“同体监督”的制度性缺陷。纪委系统自我约束当然必不可少,但全靠自我约束也是必然要出问题的。


这段文字来源于公号“侠客岛”《【解局】把纪委的权力关进笼子》一文,文章解析了中央对反腐的决心和成效。从舆论的反响看,这个话题切中了这些年海内外对纪委工作的一个焦点。


每天刚过零点,“侠客岛”公号都会发文。这一由人民日报海外版所办的公号,写手和值班人员大都是该报的记者、编辑。“侠客岛”讨论的话题大多比较犀利,大部分的文章并不一定在报纸上发表,而笔名为“东郭栽树”“公子无忌”“云间子”的主笔也成为读者熟悉且关注度高的写手。


在过去一年,北京青年报的“政知”系列——“政知局”“政知圈”“政知道”,推出了百余篇爆款文章。这些公号凭借有公信力的内容、稳定的质量、良好的传播效果,已经成为时政报道领域的知名品牌。


传统媒体做时政公号,在做大做强的情况下便于母体扩大自己在新媒体上的影响力。这些公号凭借其所发布文章的独特题材和角度,经常会占据新媒体头条位置。


由于媒体开办的微信公号的运营者本身就是专业新闻生产机构,他们在新闻线索来源、新闻题材的把握、新闻形势的判断上也更有经验。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话语尺度显得宽松。


依托《新京报》时政新闻部资源和力量的公号“政事儿”,目前的影响力、粉丝数以及阅读量俨然已经成为了该报新媒体矩阵中的领头羊。


“政事儿”的前身叫“官场现形记”,此前的定位聚焦在官场反腐。2015年改名后,内容也不再局限于反腐,还涉及人事、时事热点等,几乎涵盖了时政新闻的方方面面。跟报纸相比,选题和写法更具可读性,题材灵活性更强。


即便是那些未达到10w+阅读的文章,也都以接近10w的阅读量在朋友圈传播。这也是其他自媒体公众号所不具备的优势。


北京日报的“长安街知事”,中国青年报的“海运仓内参”和河南日报的“金水河观澜”等公号也常提供靠谱的政事分析,进行通俗化的解读。


对大多数人来说,传统党报所刊载的晦涩通稿,阅读起来并没有趣味,因此产生了专人对时政动态进行解读的需求。相比于通稿,读者更加容易接受时政公号所传递的信息,同时,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阅读便利。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