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传媒大观察 | 作者:孟祥 | 2017-02-09 09:13
16岁的才女武亦姝在众望所归中获得了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这个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邀请全国各个年龄段、各个领域的诗词爱好者共同参与诗词知识比拼的竞技真人秀节目,从1月29日开播以来,就在网上引发热议,无数人喊着我也想背诗被实力圈粉。
更有网友称这是今年看到的最好的一档节目,众多媒体也称其是综艺界一股清流。
的确,《中国诗词大会》作为一档综艺节目,无疑是成功的,从内涵上,唤醒了大众对于诗词歌赋的重新关注,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古典之美,从商业上,依靠精美的节目包装,和选手带来的话题获得了大量关注和好评,真正做到了商业性与社会性的完美融合。
三大亮点完成化蛹成蝶
其实这是《中国诗词大会》的第二季了,第一季就已获得不少好评。相比第一季来说,第二季的诗词大会有这三大亮点。
一是赛制升级。节目通过海选形成现场百人团成员,百人团通过擂主争夺战形成当期擂主,攻擂失败者重新回到百人团。这样富有趣味的内循环打擂赛制是其独创,仅就这一点上来看,就与其他那些动辄原封不动引进海外版权的“大众脸”综艺不同,起码这体现了节目组对观众的诚意和做出一个好节目的决心。
此外,本季还增设具有“一对一”对抗性的“飞花令”环节。每场比赛增设一个关键字,由场上选手得分最高者和百人团答题第一名,轮流背诵含有关键字的诗句,获胜者直战擂主。进一步渲染了节目紧张对抗的氛围,观众也可以看到一场“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好戏。
二是舞美全面升级。3600平米演播室创造性地搭建出绚丽水舞台,将现代电视视觉艺术与古代诗歌意境之美很好地结合起来,做出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视觉效果。在百人团答题时大屏幕会配合万箭齐发,答错者面前的盾牌被击碎,给观众奉献了一场丰盛的视觉盛宴。
三是选手的构成更加多样,且更具话题度。参加《中国诗词大会》的一百多位选手来自全国各地,各个民族,各个行业,各个年龄。有把陆游、苏轼、李白当做偶像的十六岁才女武亦姝,有抗癌农民白茹云,也有参加过第一季节目,从北大理工女博士到诗词女神的陈更。这些选手的精彩表现和背后故事,是感动观众、增强节目叙事性的必要手段。
再完美也有不尽人意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用挑剔的眼光来看,《中国诗词大会》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比如节目最让人诟病的地方就是题目设置过于简单了。诗词大会比的就是对诗词的记忆程度,虽然节目组设计了很多不同形式来体现选手的博学多才,但骨子里仍是考验选手的日常积累和记忆力。考虑到电视受众的教育程度和全民参与性,题目的选材范围,几乎全部限定在中小学语文课学过的篇目之内。这让很多人有一种恍若回到初高中每天背书背单词的感觉。看着各种名牌大学的高材生们在上面比拼我们以前每天都在学的基础内容,也有点滑稽之感。
第二季考题
毕竟会背古诗词不等于精通传统文化,当然,台上的选手们文化水平如何笔者不作评论。但用这种单一的形式来考察和弘扬传统文化,是否值得斟酌。笔者对填鸭式教育一直心怀阴影,不知道看了节目之后,会有多少家长会逼着自家小孩拿出语文课本,背上几十上百首古诗词?
笔者更希望看到的是电视上能多出现坐而论道的节目。不仅仅是背诗词、写汉字,更让大家了解到诗词背后的人生故事,诗人所处的历史背景以及传统文化的审美价值和普世价值。
此外,这一季对选手的个人宣传是否大过了节目本身?满屏刷的都是武才女如何如何,似乎大家的关注点已经不在节目本身了,选手作为节目里的人,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人”的价值是好的,但喧宾夺主我想也不是一个优秀节目想看到的现象。
什么时候跟传统沾边的都被称作“清流”
其实这类知识类、文化类竞赛节目早已有之。如首档网台联动的文化综艺季播节目《汉字英雄》,意在为青少年打造展示自己掌握汉字水平和个性的机会和舞台。还有前段时间火了一把的《见字如面》,以明星读信为主要形式,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节点,带来信件内外的精彩故事。已经举办了很多年很多届的《汉语桥》,希望成为各国大学生学习汉语、了解中国的重要平台。
作为中国人电视上一种长盛不衰的节目类型,这些文化类节目,或形式不同、或针对的群体不同。然而都大同小异、殊途同归。都是以传统文化的某个部分作为切入点,试图在快餐文化、西方文化大举入侵的今天,唤醒人们心中关于传统文化的那份关注和记忆,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积淀的真善美的民族品德用现代技术在电视上普及,尤其是普及到年轻人这里。
我们可以看到,这类节目只要制作用心、内容精致,往往都会收获到不错的口碑和观众。但我们也应该警醒的是,是不是只要做出了好节目,得到了好口碑,就算完成了任务,对得起观众?这些节目被称作“清流”,并因此受到追捧,是不是因为市场上大多数的节目都不是“清流”,甚至“浊流”?商业性与社会性不是不可兼得,但即使兼得之后,如何保持节目的生命力,而不是转瞬即逝,被娱乐和商业的浪潮所淹没,才是值得思考的大问题。
就个人而言,笔者希望以后越来越少地听到这种“清流”的说法,因为当好成为一种普遍时,大家就不会因为这种好的稀缺而给之特别的称呼或者对待。不管是传统文化还是优秀节目,都应该成为日常用品,而不是被当成一种奢侈品、稀有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