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媒移动版

朱琪:报业媒体如何玩特色小镇?

来源:微信公众号“传媒瞭望” | 作者:朱琪 | 2017-09-20 20:40

小镇当立,报业何为?
扫码手机轻阅读

朱琪

站在产业角度审视,报业最擅长的是什么?一言以蔽之:宣传和整合。宣传,可以写稿子,可以出版面,可以建官网,还可以运用报业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做品牌背书;整合,可以做策划,可以找人脉,可以搞联营,还可以结合体制内外资源办论坛、搭建撮合平台。

万变不离其宗,产业视野中报业这两大核心竞争力——“宣传和整合”,放到特色小镇的风口上,就有了中国报业协会秘书长胡怀福所说的两个方面,即报业要加强对于特色小镇政策动态与建设情况的宣传报道,搭建各方交流信息的平台;报业也可以试水深度参与特色小镇建设,谋求自身的多元发展。先行者如宁夏日报报业集团、浙江日报报业集团、贵阳日报传媒集团都在这轮风口机遇中涉足试水。

面对特色小镇建设,基于报业核心竞争力转换出产品和服务,不少报业集团都已在尝试。这些基于报业自身资源导向而作出的新客户拓展或跨界探索,机敏而勇敢;在大多数依然由政府主导媒体生态的地区,无疑是结合新形势,针对各级政府这个VIP客户群,孵化出新的埋单产品。只要当地政府有特色小镇建设开发的需求,这杯羹总能分到。那如果还想吃肉呢?就得进一步把“特色小镇”认认真真地当成客户,围绕客户需要来匹配报业能做的,研发服务产品甚至组建专业团队。

小镇当立,似乎一夜间火了起来,从2016年7月《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发布至今,刚刚14个月。14个月的婴孩,只会牙牙学语;而数千年的中国小镇,作为中国“村—镇—城”体系中的核心环节,为当下的中国社会和经济结构充当了填充剂和催化剂。中国的城市端,经过飞速发展,现代化程度已具备规模;中国的村庄端,几千年来按部就班,宗族化形态变化不大;唯独中国的乡镇端,任务基层而角色尴尬,转型发展乏力。因此,在笔者的理解中,特色小镇(包括田园综合体)建设,是全国“双创”大潮从城市向农村席卷,掀起以村镇为单位的新一轮社会创业;其背后的驱动力,用天时、地利、人和可解释为三句话:

天时——从生产层面看,经济新常态下,传统固化的村镇发展模式,在土地、科技、服务、管理等方面面临瓶颈,迫切需要寻求推进村镇发展的新抓手,补经济短板,实现三产融合,释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活力。

地利——从生态层面看,多年消耗型发展,使广大村镇未必能“金山银山”,但忽略了“绿水青山”,迫切需要对农业村镇生产生活方式的全局性变革,探索引领未来农业农村发展演变的重大结构创新。

人和——从生活层面看,城市化和工业化加速了农村空心化、老龄化,乡村社会功能退化,基本公共服务缺位,城乡差距不断拉大,迫切需要转移城市化压力,挖掘农村经济增长点,优化社会结构体系。

特色小镇建设的目的,打个比方更像是通经活络,活血化瘀,治城市病,发展农村,对中国社会固本强基。归根结底,特色小镇建设的需求,对地方政府而言是“存量改造+增量规划”,实现区域经济增长和社会结构优化;对支柱企业而言是“配套完善+产业链聚集”,实现性价比最优的可持续化发展;对城乡百姓而言是“资源提效+消费升级”,实现城乡居民对生态、旅游等消费的供需满足。

在这样的背景下理解特色小镇,特色小镇建设就不会等同于那些熟悉的传统玩法:把招商引资做多点,把旅游景点做好点,把地产楼盘做大点。诚然,特色小镇无外乎产业主导的园区模式、消费主导的景区模式、康养主导的社区模式,绝大多数的特色小镇也多为这3种模式不同比例的融合体。但破译小镇的运作模式,就会发现其中报业的参与空间大有可为。第一步“园区优先,引行业龙头”,第二步“景区跟进,挖产业文化”,第三步“社区打造,驻社群生活”,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四大功能齐备,浙江大部分成功特色小镇都是这三步走。

特色小镇可以看作是地方与产业的利益共同体,有始无终的特殊项目。小镇需要产业导入,产业资源是报业中垂直媒体的擅长,立足产业布局的企业资源导入具有成熟的盈利模式;小镇需要文化挖掘,策划营销是报业中都市媒体的擅长,立足文旅融合的主题IP策划推广具有丰富的盈利模式,小镇需要多元融资,品牌公信是报业中党报媒体的擅长,立足投贷联动的基金投资具有稳健的盈利模式。

小镇当立,报业何为?无外乎,针对小镇开发运营的需求,围绕报业的核心竞争力,找准客户,放下身段,才能“喝汤吃肉”。

(作者系东方网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上海融媒体生态产业园负责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