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深圳特区报 | 作者:林洲璐 韩文嘉 | 2017-09-29 15:16
《深圳特区报》编者按:昨日,“喜迎党的十九大 新起点上创新猷”深圳报业集团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座谈会在报业大厦举行。7名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代表分别发言,讲述自己的新闻故事,他们用“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精品,传播正能量,锻造新时期“主流网红”。
在外事宣传中做深圳与世界联接的使者
■ 深圳特区报 孙锦
近一年半来,518批5428人次外宾团组,17位外国政要,近40国海外媒体来访深圳,35场次大型国际性活动及会议……深圳的国际关注度不断提升,为对外传播深圳、讲述深圳故事提供了绝佳的机遇。
全球化为“公共外交”迎来了最好的时代,媒介尤其是主流权威媒体有责任,也有优势在提升市民国际话语表达能力方面有所担当,让更多人成为对外传播使者。
有科技创新,也有文化创新。我想起了曾两度专访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在她眼中,任何引领世界的新经济新技术都需要文化创意的融入才能富有生命力和可持续性,文化在城市发展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甚至是神奇的作用。
近年来,深圳特区报大力推进媒体融合发展,致力于实现内容、渠道、平台、管理的深度融合。自去年3月28日“读特”新闻客户端上线以来,不仅成为面向深圳主流人群提供移动端资讯的权威新媒体平台,同时也为身处一线的新闻采编人员提供了一个全媒体叙事的传播新渠道,影响力持续提升。很多国际活动中也出现了“读特”的标识,例如,今年5月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联合国副秘书长、世界自然基金会总干事等多位重量级国际政要都通过“读特”表达了他们对深圳的建言和寄望。
展望未来,作为主流党报的新闻工作者,我们将更加开放、自信,致力于将党报传播优势不断向新媒体拓展,以内容优势赢得融合发展优势。身处“未来已来”的智媒时代,我们需要以愿景、使命感和激情实现持续创新,拥抱媒体的新未来。
奋力当好“新闻工匠” 打造更多现象级新媒体产品
■ 读特客户端 丁庆林
去年3月28日,深圳特区报“读特”新闻客户端上线,旨在融合报网资源,实现报网联动。去年11月22日,又成立了“数字影音工作室”,用“新闻视频”“新闻动漫”“街采访谈”等新媒体方式生产鲜活新闻产品,截至目前已上线各种视频、动漫220多部。
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在香港回归5周年、10周年、15周年时,我作为摄影记者都赴香港参与了纪念回归的报道。
今年,作为新媒体记者,我再次参与到香港回归纪念报道的工作当中。
视频短片《20年前这位中国军人在香港一句话震撼世界》,由总编辑胡恒芳策划、主导,数字影音工作室拍摄、制作。该视频深入挖掘“中英防务交接第一人”谭善爱、防务交接仪仗队执行官张洪涛当年执行交接任务的震撼场景和他们现在工作、生活的新闻故事,经过前后两个多月、11次拍摄,将600多G、10个小时的有效素材,经过反复推敲,先后16次修改,从主题音乐到配音合成,到一字一句、一个标点符号反复打磨,剪辑成6分钟的视频,真实还原了20年前的那段历史,彰显威武文明之师宏大主题和中国军人的家国情怀以及两位军人对深圳的特殊情感。视频6月29日在“读特”新闻客户端首发后一炮打响,传遍全国。截至7月30日,在腾讯,人民日报客户端等新媒体的总点击量超过1.26亿次,“你们可以下岗,我们上岗”这句话成为网络流行语,总编辑胡恒芳被多家新闻单位邀请介绍成功经验。
中宣部、广东省委宣传部、深圳市委宣传部“新闻阅评”都对这部视频给予高度肯定和褒扬,我们在运用新媒体参与重大主题报道实践方面收获了一个“大满贯”。
1.26亿次的点击量是我们创造的新媒体传播历史,是我们进行媒体融合实践的一个里程碑,但这并不是我们追求的最高目标。我们将以此为新的起点,在提高新媒体传播力方面向更高的目标奋进。
“阵地”转移 初心不改
■ 深圳商报 张妍
我是深圳商报驻区新闻部的驻区记者。14年里,跨行业、跨领域的磨炼,让我养成了勤于思考、善于挖掘、敏于写作的工作风格。去年,集团决定由商报整体转型来推进建设读创客户端后,我们又向新媒体转型。我想通过一个例子来展示传统媒体在转型过程中如何求“变”。
今年3月12日上午,有人发现一头抹香鲸身缠渔网被困在大鹏海域,作为深圳商报驻大鹏新区记者,我第一时间就赶往现场,路上便提前向读创编辑部报告了相关情况。
我刚到码头便得到好消息:“渔网被解开了!”我用微信向编辑部发回第一条新闻和图片,读创以最快速度发布了这一消息,并迅速占领朋友圈。当我从潜水教练处获得解救过程视频后,读创又第一时间进行剪辑推送。
第二天一早,夜里“消失”的抹香鲸又找到了,但随时可能搁浅。由于客户端可24小时随时更新,整个救助行动中我和身边同事几乎不分白天黑夜,随时在线。而我与摄影记者除了文字、图片外,更身兼视频拍摄任务,随时将现场视频发回读创编辑部。
虽然抹香鲸最终搁浅死亡,但读创创造了抹香鲸救助事件报道介入最早,持续时间100小时的最长纪录。
权威、专业和客观的报道来源于深圳商报作为传统媒体的深厚积淀,新媒体不受版面限制,形式更多样,读创系列报道并不满足于猎奇和抢时效,更多的是反思与探讨。
新媒体时代更要努力做个“专家型”记者
■ 深圳商报 肖晗
随着互联网发展,社会进入了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碎片化信息铺天盖地,泥沙俱下。如何去伪存真,用专业素养对事件进行准确解读,成为媒体人的职责所在。因此,努力成为专家型的记者,也成为我的发展目标。
以我个人的理解,所谓专家型记者,首先是在专业领域内有一定的深度积累。我是跑交通口新闻的,会涉及综合物流、建筑工程等多个领域,其中部分专业性比较强。例如,刚开始接触供应链企业,就发现它不仅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新商业模式,而且业务边界模糊,还在不断延展。为此,我查阅了不少论文资料,有的资料看不明白,就请有关专家作出解释。这样通过不断的积累提高,在坚守交通线10年后,我在报道时,会比较容易有宏观视野,可以横向纵向联想事件背景,剖析事件原因,甚至判断未来趋势,从而为报道增光添彩,也因此写下了一批比较权威、有深度、有影响力的稿件。
除了丰富跑线领域知识的厚度,我认为专家型记者也需要保持足够的“新鲜度”,意思是做记者不能固步自封,而是要始终占领媒体前沿阵地,保持最灵敏的新闻嗅觉。实际上,近两年,交通行业是被新技术颠覆最快的行业之一,网约车、互联网单车、共享汽车、O2O货运、无人机送货……新事物层出不穷。作为记者,必须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才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才能在采访写稿的过程中抓住最核心的信息,清晰传递给读者。
我为什么坚守
■ 深圳晚报 陈莉
2000年大学毕业后,我就进入深圳晚报。17年来,我一直在新闻一线采写新闻,17年来,我一直坚守晚报没有动窝,17年来,我与报业集团共同成长。
今年,我们牵头制作了深圳首个新媒体美食+食品安全科普直播节目《星期三约个饭》,这是晚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的典型项目。我们还策划推出了“食事街知——深圳食品安全基层零距离”大型系列基层调研活动,每当看到一些食品安全问题,因为“食事街知”调研组的关注而得到有效解决时,我就非常有成就感。
作为记者,我们是这个时代的记录者,通过我们的努力可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正是记者这份特殊职业带来的成就感,激励着我在一线坚持不懈。
当然,坚守不是一成不变,而是科学地扬弃、螺旋式地上升。这几年,在报社编委会的鼓励下,我们尝试通过整合内外部资源,以新媒体的思维与自己所负责的单位开展合作,很有效果。我发现,走进社区、走近居民宣教是政府部门的刚需,敏感地抓住这个刚需,深入基层“走转改”,成为党和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为政府部门提供全案服务、形成深度合作,让服务对象满意、让百姓满意的同时,个人的技能也在不断更新、综合能力也在不断增强。
传统纸媒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我们每个人都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今天,我选择了坚守,我想我会一直坚守下去,因为我相信深圳报业集团正在转型为更有生命力的平台,我相信深圳报业集团的未来需要能适应时代变化和拥有创新能力的我们,我更加相信集团的各位领导和广大同事。
因为相信,所以坚守。
打造媒体的文化竞争力
■ 晶报 刘晋
我负责文化新闻报道,并主编《深港书评》周刊。这份书评周刊逢周末出版,有书评、书榜、专访、专栏等栏目,在当前很多报刊的书评版或取消或减版,或只出电子版的情况下,《深港书评》坚持每周8个版出报,无论质与量,都在全国报刊书评版领域独树一帜、名列前茅,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栏目。
2010年9月26日,《深港书评》创刊,迄今已走过整整7个年头,出版了310期。一份书评周刊出到310期意味着什么?从时间上来说,310期意味着这份周刊的出报时间超过6年。确切地说,是2539天。从评介的书目量来看,不下万余种。从发表的文字量来算,310期就是600万字。
《深港书评》的成绩,离不开市有关领导、报社、集团的指导与鼓励,离不开社会各界人士与广大读者的支持与厚爱,这其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份周刊传承于晶报的人文传统。《深港书评》还得益于报业集团对“三名”工程的高度重视与各项举措,得益于晶报认真落实集团对于“三名”工程的指导与部署。
在举国上下喜迎“十九大”之际,我们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始终都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始终要树立正确的新闻观。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成为一名神形兼备的新闻工作者,所谓神,就是具备正确的新闻观,这是一名新闻舆论工作者的灵魂;所谓形,就是要拥有过硬的业务能力与优良的职业素养。只有如此,才能成为一名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才能无愧于伟大的时代。
生产传播好内容 为报业再次起飞加油
■ 深圳新闻网 王晓婧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新闻舆论工作者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这为我们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正是在这样的要求指引下,深圳新闻网在集团的指导下提出“做有态度、有温度的新闻”的定位,围绕着这样的定位,我们推出了“创客谈·谈创客”访谈,积极传播国家“双创政策”,获得了中国新闻奖;我们推出“民生二维码”系列节目,搭建官民沟通桥梁,成为省网信办品牌栏目;我们更在去年和今年连续被评为省新闻战线“走转改”先进集体。
今年,是深圳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的关键阶段,为了做好创建工作,我们与市食品药品监督局一道,推出了一档名为“星期三查餐厅”的节目。“执法”和“直播”是这档节目的两大特色。“星期三查餐厅”通过民意调查,将执法的指挥棒全权交给市民,再运用“视频全程直播”“网友参与行动”两大手段,打造公开透明的执法新模式。这样的形式不仅赢得了市民的关注和人大代表们的信任,也加强了主流媒体在餐饮业内的权威性。目前,“星期三查餐厅”已经播出了30期,该品牌栏目已被各方点赞,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粉丝群。我们也正在探索,推出衍生的产品。
我坚信,只要我们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发扬前辈朴素生动的文风、深入实际的优良作风;坚决抵制网络内容生产中粗制滥造、浮夸恶俗等不良习气;大力弘扬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在内容创作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将公信力要素牢牢扎根于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用好我们的渠道优势、充分发挥权威性,经过一段时期的吐故纳新后,深圳报业集团一定会砥砺奋进再创辉煌。(整理 林洲璐 韩文嘉)
原标题:生产传播优质内容 奋力当好“新闻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