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媒移动版

徐世平答“融合60题”:复盘现象级作品痛点趣点爆点

来源:观媒 | 作者:徐世平 | 2019-07-02 16:20

媒体融合的基本思路,就是要打通不同载体之间壁垒,建设新型集团性质的融合体
扫码手机轻阅读

编者按:6月27日,江苏省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向全体员工发出《加快构建全媒体传播发展新格局:职责与使命》大调研60题,邀请各部门班子成员,乃至全体干部员工一起就这“60题”展开调研,全集团3000员工齐动手做集团高质量发展“答卷人”。(点击此处查看全部60题

观媒(传媒大观察)特别邀请全国各大主流媒体高管、新闻传媒院系学者、资深媒体从业者进行“试答题”,让我们集思广益,共同就“加快构建全媒体传播发展新格局”进行深入探讨,为业界、学界的思想积淀贡献智慧。

今日起,观媒陆续刊发受邀答题人的思考以及“答案”。

答题人
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
总裁、总编辑
徐世平

原题目中的第5题是如何顺应媒体智能化趋势,一手整合内部资源,一手借助高科技公司力量,加快改变技术落后状况,以技术支撑、引领媒体加快转型?

徐世平:媒体融合的基本思路,就是要打通不同载体之间壁垒,建设新型集团性质的融合体。因此,整合内部资源,减少重复投资是题中之意。

媒体的这一次转型,主要是靠互联网技术驱动的。生产方式也好,中央厨房也好,盈利模式也好,都是技术驱动的结果。技术又恰恰是媒体的短板,应将技术引领和创新,放在媒体融合发展的首要位置或者说基础性位置去考虑。

从效率优先的角度,媒体主动加强与互联网科技企业的合作,通过技术合作注入活力,可以作为一时之选,但不能成为长远之策。媒体还是要加强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减少外包依赖。用别人的产品,用别人的服务,永远不会成为行业趋势的引领者。

东方网是一家媒体,也是一家互联网公司。成立至今,我们始终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在自有核心技术研发方面进行了大量投入,为自身业务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另一方面,借助资本力量,加大对技术项目的并购。目前,我们高度关注人工智能,特别是人工智能应用层的项目。我们认为,技术与资本是推动媒体转型的双轮双驱。

原题目中的第21题是如何激发内容生产主体的创新创造活力,推动采编人员特别是年轻同志跨部门、跨媒体、跨专业自由组合,成立创业创新团队或工作室,生产更多叫好叫座的产品?

徐世平:媒体融合和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做大做强主流舆论。生产更多叫好叫座的产品是检验媒体融合效果的试金石、方向标。

通过跨部门、跨媒体、跨专业的自由组合,打破旧有的部门架构,形成新的生产单元,媒体工作室、创新工作室应运而生。这既是传统媒体局部创新的一个尝试,也是媒体生产方式变革的一次实验。

要激发活力,架构调整、流程变革是第一步。接下来,还是要打破身份职称学历年龄等条条框框的限制,改革体制机制、转变分配方式,形成“谁有本事谁来,谁有潜力谁干,谁先成才谁先上”的氛围。

媒体工作室要有生命力,就得既叫好又要叫座,既要成为影响力增长点又要成为新的盈利点。如何把内容生产者的利益与媒体的利益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人尽其能、多劳多得、共赢发展是关键所在。从这个角度看,媒体工作室,最终可能还是要往公司化的方向发展。

原题目中的第33题是如何拓展社交媒体领域,结合不同媒体定位开发社交类应用和技术,增强服务性、贴近性、及时性和互动性?

徐世平:社交分发和算法分发是当前媒体重要的传播手段与途径。以社交分发而言,“两微一抖”具有超大的用户规模和超强的用户黏性,已然成为最大的信息源生地和中转地,重塑了如今的传播生态。

无论是新华社“刚刚体”还是《人民日报》“我的军装照”都在社交网络创造了惊人流量,成为现象级传播。复盘这些作品,可以发现这些“现象级”传播现象绝非横空出世,而是契合了此前舆论背景的铺垫、舆论节点的推动,也就是说只有将好的作品立意与互联网传播特点结合起来,创新话语表达,找到大众“痛点”“趣点”,才能引发“爆点”。

不过,这些现象级的传播,对媒体而言,虽有吸睛作用,但在吸金上还强差人意。毕竟,用户、流量是社交平台的,最大的受益者还是平台本身,跟媒体关系不大。

因此,媒体应发挥公信力、权威性,拓展新闻+政务+服务的业务模式,用有特色的服务实现主流媒体对信息、资源、用户的连接,提升自身入口与平台的价值。比如人民网的“地方领导留言板”、东方网的“东方直通车”、澎湃新闻的“问吧”,都是贴合媒体定位的社交类应用。

原标题:

本文章隶属于专题:媒体融合60题 全国媒体大佬来答题

精彩推荐